张卫斌在2014年11月25日东南网撰文指出:在一个“白富美”“高富帅”备受人们推崇的时代,全民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能够创业,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创业教育受追捧也就顺理成章。然而,多所高校开设的“创业先锋班”无人创业,折射出当前创业教育乱象。据国内最早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学者赵延忱披露,我们的创业教育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要按照企业生成的内在规律办事。学校只是把案例打包成编织袋给了学生,并没有将创业规律教给学生。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离开了这个核心,创业教育就是舍本求末。前人成功的创业案例,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有启发意义,但绝对不是某些人声称的“可以复制”。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失败,就是看到别人赚钱眼红,一哄而上,最终由于没有自己的“独家秘笈”,要么做不大,要么走向末路。
最近,3位哈佛学生的“把蟋蟀拿来吃”获得美国众筹公司的投资,1300个美国人出资7万美元给3位大学生卖蟋蟀,蟋蟀被做成了海盐、碳烤、起司三种口味的零食,出现在公众面前。透过这个“洋案例”,我们的创业教育者们不知有何感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的尴尬,恐怕正是缘于过于急功近利。创业教育不能贪大求洋,不能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脱节。“创业先锋班”的名字再响亮,如果给学生传授的都是“水货”,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