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方法

2014-12-22 19:27:26孙婷冯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处理方法翻译

孙婷 冯浩

【摘要】文化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精粹。然而由于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文化意象的有效传译一直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大棘手问题。本文试从文化意象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文化意象的定义、保留文化意象的现实意义,并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常用方法及主导原则。

【关键词】文化意象  翻译  保留  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0-02

自语言文字产生之日起,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就展开了长达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之旅。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需要,翻译应运而生,并极大促进了世界各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对翻译作品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对外来思想、政治体制、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及历史文化的简单了解与认识,即传统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认知需求,且随着人们知识素养及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原汁原味保留异国文化意象、凸显“异域情调”的译文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捧。

有研究者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更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陈苗苗, 2012)由此,在文学作品中承载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精粹的文化意象“在翻译中则是需要着力转化的。”(方梦之, 2004: 310)但鉴于文化意象孕育于特定的语言母体环境之中,当其离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而被植入另一种陌生的文化载体时,追求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无限接近原作、保留原语言文化特质,同时又尽量避免既有文化意象的歪曲与缺失是当代文学翻译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与应对的问题。

一、文化意象的定义

何为文化意象?《易·系辞上》曾讲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叶朗, 2009)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神思》中则强调了意象对于表达的重要性,认为“‘意象是作者对生活物象有了感受,产生情志的结果。”(余烈全, 2011)美国诗人庞德也通过对诗的体悟表达了本人对“意象”的理解,他认为“意象是在一刹那同时呈现的一个知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李应洪,2001)由此可见,“意象”便是“意”与“象”的完美契合,是人们借以具体物象来表达抽象情感时的惯用手法,正可谓“托物以言志”是也。

在当代,业界普遍认为该概念最早由谢天振先生(1999)提出,但就此概念的准确定义目前在翻译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笔者在此试将其定义为一种受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生活方式等影响而形成,凝聚本族人民经验与智慧,具有相对稳定持久内涵及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號不断出现在本族人民的口头及书面用语中,并对所有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成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暗示力,可以很自然地引起共鸣、激发想象。它高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与异质性。

二、保留文化意象的现实意义

(一)保留文化意象的现实意义

1.文化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开阔读者视野、满足其“猎奇”心理

对陌生事物的猎奇心理是人类的天性,而外来文学作品中大量充斥的代表异族文化特质的文化意象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对神秘新鲜事物的探索求知欲。有学者在论及外来文化作品受到热捧的原因时曾分析道:“现代人的审美倾向日趋多元化,越是具有异域色彩和情调的文学文本对他们越充满吸引力,其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具有一种‘趋异性。”(刘宓庆,2001)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译者可以“刻意将‘已知的变成‘未知的,将熟悉的变成陌生的,从而拉大作品感受者与表现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加理解和感知的难度和时间,给读者以体味与感受的空间”(Brooker, 1999: 65),以此用“新奇的、陌生的东西来吸引受众者,满足他们‘猎奇的阅读需求。”(陈琳, 2010: 14)

2.文化意象饱含内涵深刻的文化信息,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手段,其社会文化功能愈发受到重视。翻译早已超越了语言层面的信息交流,而被看做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谭慧娟, 1999: 45)。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阅读外来文学作品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世界、领略异族风情的现实选择。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异域元素不仅为读者带来的耳目一新的阅读新鲜感,同时也督促读者去进一步理解、接受这些文化差异,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不断扩大期待视野,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一味追求归化以“讨好”读者,而应尽可能保留原作中的文化意象,恰当地增加阅读陌生感,充分为读者留下体验异族文化的机会。

3.保留文化意象有助于引进外来元素,丰富本民族语言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这三次运动除为国人引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外,其最大影响莫过于对汉民族语言的丰富。如东汉至唐宋时期盛行的佛经翻译,不仅将佛教传入了中国,同时还引进了大量佛家用语,如“佛陀”“菩萨”等。这些词汇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们理解、接受,并逐渐为我所用,融合为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文化意象传译的常用方法

鉴于文化意象具有重要的交际意义,笔者认为在进行翻译操作过程中,尤其是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应尽量保存原作中的异质成分,做到“尽可能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Mandy, 2010: 28),即翻译应以异化策略为主导。但译者再现原文本信息的同时,也要兼顾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阅读感受。当一味追求“异国情调”将有可能导致原文语意歪曲时,译者也应立意全文,适当采用归化策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具体方法如下:

1.直译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有其互通性。因此,为满足读者对阅读“文化泊来品”时的期待心理,在文学作品翻译时若将原文意象直接投射于译文不但不会阻碍理解,反而会激发联想,这时译者可大胆采用直译方法处理原文。如: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茅盾《白杨礼赞》)

“The boundless highland, with dominant yellow and green, is flat like a whetstone.”(张培基译)

“坦荡如砥”意即“平坦得像一块磨刀石”,此处作者用以形容黄土高原表面一马平川、坦荡无垠的壮阔景象。译者在此采用直译法处理,不仅不会引起误读,反而有助于西方读者诱发联想,切身感受高原上方那份特有的空旷与开阔。

2.直译+增补性解释/加注

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文化、思维模式、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势必影响读者对某些意象的理解与认识。当直译法将有损行文流畅性及原文信息完整性时,译者应考虑采用直译+增补性解释的方法进行传译。如:

“……诸如此类,其实只是一种社交上的客套,和‘顿首‘百拜同是仪式的虚伪。”(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

“All these are, in fact, nothing but civilities of social life, as hypocritical as the polite formula dunshou (koutow) or baibai (a hundred greetings) 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鄄fashioned Chinese letter?鄄writing.”(张培基译)

“顿首”“百拜”均为中国古代传统礼仪,通常用于书信的结尾部分,表达了去信人或奏请人对对方的敬意,类似于西方人常说的“Sincerely”或“Best Regards”。在这里,译者为保留这一文化意象采用了直译(音译)附加解释的方法,不仅还原了文化意象,也加深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礼仪文化的了解。

当然,有时由于某些文化意象的内涵过于丰富,简单的解释无法晓之于读者,且容易造成译文臃肿,这时译者也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完成对文化意象的诠释与补充说明。

3.意译

如前文所述,笔者始终认为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尽量体现其特质性,充分保留原作风姿,再现原文意境。即文学翻译应以异化策略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归化策略的摒弃。异化与归化两种策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彼此的长处,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译文。因此,当某些文化意象的直译可能会影响原作信息的传递或造成行文滞重、不利于读者产生审美愉悦时,译者应着眼全局,大胆舍弃或淡化原有的文化意象,而仅保留其内涵语义。如:

“……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接合。”(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

“…cant choose but become more calculating in social dealings till they start scheming against each other. 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张培基译)

文中的“七巧板”为明喻,不宜直译为“like a jigsaw”,否则将引起误解。此处应按照“在交往中相互提防、互存戒心”的内涵意义采取意译法处理。

四、结语

多年来,文化意象研究一直占据着文学翻译领域的制高点,是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化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侧面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其所担负的文化交流使命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鉴于历史、文化、生存环境等的差异性,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交融、文化互通势必需要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特别是文学作品翻译时要以尽量以异化策略为主要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但必要时也要辅之以归化手法,以充分保证译文的质量及行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Brooker, Peter. Cultural Theory: A Glossa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9.

[2]Mand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3]陈琳. 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3-20.

[4]陈苗苗.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5]方梦之. 译学辞典[K].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李應洪.认识与超越—论文化意象的错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7]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1.

[8]谭慧娟.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01).

[9]谢天振.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余烈全.文学意象翻译的显与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85-87.

[1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孙婷,(1988.07-),女,山东淄博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处理方法翻译
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研究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浅析半伞式水轮发电机组上导油槽下油雾密封盒绝缘不合格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
探究发射机风机运行中常见故障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