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欢欢 刘佳佳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阐释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即在社会生产部类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有效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以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资本 再生产理论 现实意义 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9-01
马克思创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晶。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就需要以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作为强大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出发点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资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互为前提的单个资本构成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马克思说:“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1]因此,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不是单个、独立部分的再生产,而是这种相互联系的单个部分再生产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再生产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社会总产品,即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如果我们考察社会在一年间提供的商品产品,那么,就会清楚地看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怎样进行的,……”[2]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概括地说就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马克思说:“再生产过程必须从W?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加以考察。”[3]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另一方面是资本家从什么地方取得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从什么地方取得消费资料。”[4]那么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实现两个层面,一是要销售掉全部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即该卖的都卖掉了;二是要通过购买,把所有的物质资料进行回购,实现物质补偿。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形成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准确把握和研究马克思的思想精髓,将对于我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1.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问题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中扩大再生产占比重最大,积累基金不仅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过分强调消费,积累的增长就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生产的发展速度。
依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对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起到了指导作用,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若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运用国家财政政策来调节积累与消费的失衡状态。例如,可以增加政府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付的支出,更有效地刺激人们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通过发行债券、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税收征管进行调整。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水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市场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引发产业发展失衡的状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5]通过提高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使市场机制在合理的调控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社会各产业间一定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依据现实国情,我国是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划分和组织生产的,三大产业是否均衡发展,直接导致经济发展的水平。《2013年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0%,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达到46.1%,比第二产业比重高2.2个百分点,这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6]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事实表明,要以政府发挥产業政策导向作用做好宏观调控,以市场为经济主体,通过不断引进技术、吸收国外投资和重点式发展继续壮大第三产业,做到在本质上优化产业结构。
3.合理分配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由于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引起“马太效应”,导致全体收入者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低收入者购买能力不足,便会引起社会产品的生产过剩,继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将受到冲击。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基于此,构建合理的分配格局就更加意义重大了。
“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不仅与社会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密切相联。[7]因此,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控能够把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节与对经济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调节结合起来,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来影响经济运行中的总量与结构状况,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达到扩大我国国内需求的目的。
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宏观调节,着重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民收入,使他们的潜在消费需求愿望变为现实。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坚持效率优先,要更加强调公平原则,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0-392
[2]马克思.《资本论》[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5-438
[3]马克思.《资本论》[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6-438
[4]张家禄.《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99-301
[5]陈剑.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充分释放市场活力[J].红旗文摘.2013
[6]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7]张家禄.《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328-329
作者简介:
彭欢欢(1988-),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刘佳佳(1989-),女,汉族,安徽六安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