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城+谷德高
摘要:利用武汉市黄陂区气象站1959年7月至2012年12月逐日平均气温,采用气象行业标准和自定法1-3划分气候季节,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四季起始时间分别为3月16-20日、5月17-21日、9月24-27日、11月23-25日,年际差异达38~47 d;入春、入夏提前,入秋、入冬推后,但变化不显著;多年平均四季长度夏季130~131 d,冬季114~115 d,春、秋季各60 d左右;夏季显著延长,其余季节缩短但不显著;对所有季节指标,行标法和自定法3结果几乎相同;自定法1、3起始时间分别为最晚和最早,说明自定法1最严格,行标法或自定法3最宽松;自定法2判断的季节不至于过早或过晚,适合在武汉市黄陂区使用。
关键词:气候季节;划分标准;起始时间;季节长度;变化趋势;武汉市黄陂区
中图分类号:P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515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1.025
Comparative Studies of Different Dividing Standards of Climatic Seasons
in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CHEN Cheng1,2,GU De-gao2
(1. Hubei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Center, Wuhan 430074, China;
2.Huangpi Meteorological Bureau, Wuhan 430300, China)
Abstract: The data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from July, 1959 to December, 2012 in Huangpi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of Wuhan, one standard method according to 《Division of climatic season (QX/T 152-2012)》(short for S1) and three defined methods(short for D1、D2、D3) were used to divide the local climatic season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all method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of beginning dates was 16-20/3, 17-21/5, 24-27/9 and 23-25/11. The yearly difference was 38~47 d. The spring and summer came early while the autumn and the winter came later.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summer and winter was 130~131 d and 114~115 d. The spring and the autumn lasted only 60 d or so. The summer extend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other seasons were shortened with no significance. The results of S1 and the D1 were same. The beginning dates of four seasons were earliest with D3 and latest with D1, indicating that D1 was most strict and S1 or D3 least strict. There was no obvious deviation by using D2, which was more suitable as the dividing standard of climatic season in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Key words: climatic season; dividing standard; beginning date; seasonal length;variation trend;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全球气候变暖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四季起始时间与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郁珍艳等[1,2]对全国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为入春、入夏提早,入秋、入冬推迟,以入夏提早最明显;夏季变长最明显,春、夏、秋季均变短,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而大量的研究为区域性或单站,如李湘等[3]研究表明成都城市群表现出春秋过渡季节更加短暂、四季分配更不均匀、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的特征;张静等[4]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地区各季节的长度和起始时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陈正洪等[5]研究表明湖北省56年来入春、入夏提前,入秋、入冬推后,冬季缩短,夏季延长,春秋季变化小。丁海燕等[6]在北京也得到类似的规律。显然这些结论正确与否与其季节划分方法密切相关。
对于季节划分,通常采用张宝堃[7]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指标法,即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和22 ℃的开始日期为入春(冬)、入夏(秋)日期。由于“稳定”的标准过于严格,即后期不再出现不符合指标的情况,使入季时间有些年份明显偏晚;因此许多人不采用“稳定”的标准,即只要连续5 d日平均气温达标便可,使入季时间又大为提前。于是陈正洪等[5]提出后控制法,最新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 )[8]则增加了二次判断。该文对后控制法进行了拓展,并与行业标准进行对比,旨在寻找合适的季节判断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武汉市黄陂区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来自湖北省气象局气候资料档案室的审核资料,该站为国家一般气象站,地处武汉市北部,黄陂城区东郊4 km,尚未受城市发展影响,也从未迁站,探测环境保护好(综合评分为优)。资料起止时间为1959年7月至2012年12月,其中1959年下半年资料用于计算1959/1960年冬季的开始时间和长度,所以各季节开始时间和长度为1960-2012年,均为53年,常年值取1981-2010年的平均值。
1.2 方法
1.2.1 四季划分标准
1)常年四季起始日期和长度的确定:采用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9](以下简称“行标法”)界定常年四季起始日期,据此计算出常年四季的长度,并明确武汉市黄陂区为四季分明区。
2)逐年四季起始日期的确定:分别采用行标法和拓展的后控制法[5]。
行标法:根据当年日平均气温序列计算5 d滑动平均气温,当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 d≥10 ℃、22 ℃分别为入春、入夏的初日,<10 ℃、22 ℃分别为冬季、秋季的初日。如果初次判断的起始日期比常年日期偏早15 d以上,则需进行二次判断。即:如果初次满足季节指标的5 d连续过程后至常年起始日之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均满足季节指标,则当年季节起始日按初次判断的日期确定。如果初次5 d连续过程后滑动平均气温序列有不满足季节指标的,则需计算至序列再次连续5 d满足季节指标。当两次连续过程之间,满足季节指标的累计天数大于等于不满足的天数,则以初次判断的起始日作为该气候季节的开始日期;否则,按第二次判断的起始日确定。
后控制法:对“稳定”规定为后期不再出现连续3候以上不达标,并拓展为3种情景:四季起始日期的初次判断与“行标法”一致,不同的就是二次判断,即将原规定的“连续3候”拓展为“连续3、5、7候”,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简称为自定法1、2、3。
3)逐年四季长度的确定:以某一气候季节起始日的前一日作为上一个季节的终止日。某一气候季节起始日到终止日为该气候季节的长度(天数)。
1.2.2 趋势变化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四季起始日期序数、季节长度进行线性趋势拟合,样本数53,即气候倾向率(单位:d/10 a)。显著性水平达到0.1、0.05、0.01分别表示趋势性为较显著、显著、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年四季起始时间和长度特征
统计结果表明,常年四季起始时间为3月11日入春,5月18日入夏,9月25日入秋,11月25日入冬;常年四季长度分别为春季68 d、夏季130 d、秋季61 d、冬季106 d,其中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其中初日数据可用于行标法的二次判断。以上特征表明,该地区为四季分明区。
2.2 四季起始时间及其变化特征
表1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平均起始时间、最早最晚日期及出现年份(表1括号中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入春3月16-20日,入夏5月17-21日,入秋9月24-27日,入冬11月23-25日,各种方法间只相差2~4 d,行标法和自定法3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同,自定法1、3判断出的时间分别为最晚和最早,说明自定法1最严格,自定法3或行标法最宽松;四季起始时间年际差异极大,最多可达38~47 d,即1个半月左右。
表2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起始时间变化趋势,部分结果见图1。从表2可以看出,4种方法大部分情况下,入春、入夏提前,入秋、入冬推后,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自定法1和2一致,自定法3和行标法一致。
将表2数据乘以5.3,得到入春提前了5.1、1.6 d(自定法1和2),入夏提前了2.8、5.5、6.2 d(自定法1、2、3),入秋推后了5.1、5.6、7.1 d(自定法1、2、3),入冬推后了了1.6、4.2 d(自定法1和2)。
2.3 四季长度及其变化特征
表3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长度、最长最短日期及出现年份。自定法3和行标法的结论依旧相同。下面仍对自定法1-3进行对比分析。
夏季最长(130~131d ),冬季次之(114~115 d),春季(61~62 d)、秋季(61~62 d)相当,各种方法间相差仅1 d;夏季比冬季长约半个月,二者相加可达245 d左右,约8个多月,春、秋季长各2个月。过渡季节虽短,但年际间变幅最大,尤其是秋季最长近3个月,最短不足1月,相差63 d,比值达3.25;冬、夏季最长与最短相差均为59 d,比值分别为1.69、1.25,所以夏季长度相对最稳定,最长可达162天,接近5.5个月,冬季最长可达144 d,接近5个月,可谓夏冬绵长。
表4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部分结果见图2。自定法3与行标得出的结论仍然相同,所以只对自定法1-3进行对比分析。
3种方法中,春、秋、冬三季长度均缩短(仅自定法1春季长度略增),夏季长度延长,最多延长13.3 d(自定法3),自定法2、3得到的结果均为显著。
2.4 4种方法在特殊年份的比较研究
在各季中,找出53年来不同方法入季时间相差最大的2年进行对比分析(表5),由于自定法3和行标法结果一致,因此只比较自定法1-3。自定法1太严,季节大幅推后(上半年)或提前(下半年),自定法3太松,季节大幅提前(上半年)或推后(下半年)。另外找出1981-2010年间不同方法入季时间不一致的所有年份,统计平均入季时间,结果见表6。自定法2最接近常年日期。综合考虑,推荐使用自定法2,该法所判断的季节不至于有较大偏差。
3 小结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过去53年该地气候季节整体趋势为上半年提前,下半年推后,夏季延长,冬季缩短,这与全国和武汉地区季节趋势一致;但只有夏季显著延长,其他季节指标变化不显著,可能与地处郊区而未受城市热岛影响有关,具体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多种方法的比较表明,自定法2比较适合在武汉市黄陂区应用,不至于在某些出现明显偏早(自定法3、行标法)和偏晚(自定法1),从而使季节描述更符合事实。
参考文献:
[1] 郁珍艳,范广洲,华 维,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1):73-82.
[2] 郁珍艳,范广洲,华 维,等.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J].高原气象,2010,29(2):268-277.
[3] 李 湘,肖天贵,汪 丽.四川地区44年来气候季节划分及变化特征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4):531-538.
[4] 张 静,吕 军,项 瑛,等.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5):568-572.
[5] 陈正洪,史瑞琴,陈 波.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911-916.
[6] 丁海燕,郑祚芳,刘伟东,等.北京1951-2008年升温趋势和季节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188-190.
[7] 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配[J].地理学报,1934,1(1):1-47.
[8] QX/T 152-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S].
(责任编辑 王晓芳)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武汉市黄陂区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来自湖北省气象局气候资料档案室的审核资料,该站为国家一般气象站,地处武汉市北部,黄陂城区东郊4 km,尚未受城市发展影响,也从未迁站,探测环境保护好(综合评分为优)。资料起止时间为1959年7月至2012年12月,其中1959年下半年资料用于计算1959/1960年冬季的开始时间和长度,所以各季节开始时间和长度为1960-2012年,均为53年,常年值取1981-2010年的平均值。
1.2 方法
1.2.1 四季划分标准
1)常年四季起始日期和长度的确定:采用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9](以下简称“行标法”)界定常年四季起始日期,据此计算出常年四季的长度,并明确武汉市黄陂区为四季分明区。
2)逐年四季起始日期的确定:分别采用行标法和拓展的后控制法[5]。
行标法:根据当年日平均气温序列计算5 d滑动平均气温,当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 d≥10 ℃、22 ℃分别为入春、入夏的初日,<10 ℃、22 ℃分别为冬季、秋季的初日。如果初次判断的起始日期比常年日期偏早15 d以上,则需进行二次判断。即:如果初次满足季节指标的5 d连续过程后至常年起始日之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均满足季节指标,则当年季节起始日按初次判断的日期确定。如果初次5 d连续过程后滑动平均气温序列有不满足季节指标的,则需计算至序列再次连续5 d满足季节指标。当两次连续过程之间,满足季节指标的累计天数大于等于不满足的天数,则以初次判断的起始日作为该气候季节的开始日期;否则,按第二次判断的起始日确定。
后控制法:对“稳定”规定为后期不再出现连续3候以上不达标,并拓展为3种情景:四季起始日期的初次判断与“行标法”一致,不同的就是二次判断,即将原规定的“连续3候”拓展为“连续3、5、7候”,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简称为自定法1、2、3。
3)逐年四季长度的确定:以某一气候季节起始日的前一日作为上一个季节的终止日。某一气候季节起始日到终止日为该气候季节的长度(天数)。
1.2.2 趋势变化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四季起始日期序数、季节长度进行线性趋势拟合,样本数53,即气候倾向率(单位:d/10 a)。显著性水平达到0.1、0.05、0.01分别表示趋势性为较显著、显著、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年四季起始时间和长度特征
统计结果表明,常年四季起始时间为3月11日入春,5月18日入夏,9月25日入秋,11月25日入冬;常年四季长度分别为春季68 d、夏季130 d、秋季61 d、冬季106 d,其中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其中初日数据可用于行标法的二次判断。以上特征表明,该地区为四季分明区。
2.2 四季起始时间及其变化特征
表1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平均起始时间、最早最晚日期及出现年份(表1括号中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入春3月16-20日,入夏5月17-21日,入秋9月24-27日,入冬11月23-25日,各种方法间只相差2~4 d,行标法和自定法3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同,自定法1、3判断出的时间分别为最晚和最早,说明自定法1最严格,自定法3或行标法最宽松;四季起始时间年际差异极大,最多可达38~47 d,即1个半月左右。
表2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起始时间变化趋势,部分结果见图1。从表2可以看出,4种方法大部分情况下,入春、入夏提前,入秋、入冬推后,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自定法1和2一致,自定法3和行标法一致。
将表2数据乘以5.3,得到入春提前了5.1、1.6 d(自定法1和2),入夏提前了2.8、5.5、6.2 d(自定法1、2、3),入秋推后了5.1、5.6、7.1 d(自定法1、2、3),入冬推后了了1.6、4.2 d(自定法1和2)。
2.3 四季长度及其变化特征
表3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长度、最长最短日期及出现年份。自定法3和行标法的结论依旧相同。下面仍对自定法1-3进行对比分析。
夏季最长(130~131d ),冬季次之(114~115 d),春季(61~62 d)、秋季(61~62 d)相当,各种方法间相差仅1 d;夏季比冬季长约半个月,二者相加可达245 d左右,约8个多月,春、秋季长各2个月。过渡季节虽短,但年际间变幅最大,尤其是秋季最长近3个月,最短不足1月,相差63 d,比值达3.25;冬、夏季最长与最短相差均为59 d,比值分别为1.69、1.25,所以夏季长度相对最稳定,最长可达162天,接近5.5个月,冬季最长可达144 d,接近5个月,可谓夏冬绵长。
表4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部分结果见图2。自定法3与行标得出的结论仍然相同,所以只对自定法1-3进行对比分析。
3种方法中,春、秋、冬三季长度均缩短(仅自定法1春季长度略增),夏季长度延长,最多延长13.3 d(自定法3),自定法2、3得到的结果均为显著。
2.4 4种方法在特殊年份的比较研究
在各季中,找出53年来不同方法入季时间相差最大的2年进行对比分析(表5),由于自定法3和行标法结果一致,因此只比较自定法1-3。自定法1太严,季节大幅推后(上半年)或提前(下半年),自定法3太松,季节大幅提前(上半年)或推后(下半年)。另外找出1981-2010年间不同方法入季时间不一致的所有年份,统计平均入季时间,结果见表6。自定法2最接近常年日期。综合考虑,推荐使用自定法2,该法所判断的季节不至于有较大偏差。
3 小结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过去53年该地气候季节整体趋势为上半年提前,下半年推后,夏季延长,冬季缩短,这与全国和武汉地区季节趋势一致;但只有夏季显著延长,其他季节指标变化不显著,可能与地处郊区而未受城市热岛影响有关,具体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多种方法的比较表明,自定法2比较适合在武汉市黄陂区应用,不至于在某些出现明显偏早(自定法3、行标法)和偏晚(自定法1),从而使季节描述更符合事实。
参考文献:
[1] 郁珍艳,范广洲,华 维,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1):73-82.
[2] 郁珍艳,范广洲,华 维,等.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J].高原气象,2010,29(2):268-277.
[3] 李 湘,肖天贵,汪 丽.四川地区44年来气候季节划分及变化特征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4):531-538.
[4] 张 静,吕 军,项 瑛,等.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5):568-572.
[5] 陈正洪,史瑞琴,陈 波.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911-916.
[6] 丁海燕,郑祚芳,刘伟东,等.北京1951-2008年升温趋势和季节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188-190.
[7] 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配[J].地理学报,1934,1(1):1-47.
[8] QX/T 152-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S].
(责任编辑 王晓芳)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武汉市黄陂区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来自湖北省气象局气候资料档案室的审核资料,该站为国家一般气象站,地处武汉市北部,黄陂城区东郊4 km,尚未受城市发展影响,也从未迁站,探测环境保护好(综合评分为优)。资料起止时间为1959年7月至2012年12月,其中1959年下半年资料用于计算1959/1960年冬季的开始时间和长度,所以各季节开始时间和长度为1960-2012年,均为53年,常年值取1981-2010年的平均值。
1.2 方法
1.2.1 四季划分标准
1)常年四季起始日期和长度的确定:采用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9](以下简称“行标法”)界定常年四季起始日期,据此计算出常年四季的长度,并明确武汉市黄陂区为四季分明区。
2)逐年四季起始日期的确定:分别采用行标法和拓展的后控制法[5]。
行标法:根据当年日平均气温序列计算5 d滑动平均气温,当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 d≥10 ℃、22 ℃分别为入春、入夏的初日,<10 ℃、22 ℃分别为冬季、秋季的初日。如果初次判断的起始日期比常年日期偏早15 d以上,则需进行二次判断。即:如果初次满足季节指标的5 d连续过程后至常年起始日之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均满足季节指标,则当年季节起始日按初次判断的日期确定。如果初次5 d连续过程后滑动平均气温序列有不满足季节指标的,则需计算至序列再次连续5 d满足季节指标。当两次连续过程之间,满足季节指标的累计天数大于等于不满足的天数,则以初次判断的起始日作为该气候季节的开始日期;否则,按第二次判断的起始日确定。
后控制法:对“稳定”规定为后期不再出现连续3候以上不达标,并拓展为3种情景:四季起始日期的初次判断与“行标法”一致,不同的就是二次判断,即将原规定的“连续3候”拓展为“连续3、5、7候”,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简称为自定法1、2、3。
3)逐年四季长度的确定:以某一气候季节起始日的前一日作为上一个季节的终止日。某一气候季节起始日到终止日为该气候季节的长度(天数)。
1.2.2 趋势变化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四季起始日期序数、季节长度进行线性趋势拟合,样本数53,即气候倾向率(单位:d/10 a)。显著性水平达到0.1、0.05、0.01分别表示趋势性为较显著、显著、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年四季起始时间和长度特征
统计结果表明,常年四季起始时间为3月11日入春,5月18日入夏,9月25日入秋,11月25日入冬;常年四季长度分别为春季68 d、夏季130 d、秋季61 d、冬季106 d,其中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其中初日数据可用于行标法的二次判断。以上特征表明,该地区为四季分明区。
2.2 四季起始时间及其变化特征
表1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平均起始时间、最早最晚日期及出现年份(表1括号中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入春3月16-20日,入夏5月17-21日,入秋9月24-27日,入冬11月23-25日,各种方法间只相差2~4 d,行标法和自定法3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同,自定法1、3判断出的时间分别为最晚和最早,说明自定法1最严格,自定法3或行标法最宽松;四季起始时间年际差异极大,最多可达38~47 d,即1个半月左右。
表2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起始时间变化趋势,部分结果见图1。从表2可以看出,4种方法大部分情况下,入春、入夏提前,入秋、入冬推后,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自定法1和2一致,自定法3和行标法一致。
将表2数据乘以5.3,得到入春提前了5.1、1.6 d(自定法1和2),入夏提前了2.8、5.5、6.2 d(自定法1、2、3),入秋推后了5.1、5.6、7.1 d(自定法1、2、3),入冬推后了了1.6、4.2 d(自定法1和2)。
2.3 四季长度及其变化特征
表3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长度、最长最短日期及出现年份。自定法3和行标法的结论依旧相同。下面仍对自定法1-3进行对比分析。
夏季最长(130~131d ),冬季次之(114~115 d),春季(61~62 d)、秋季(61~62 d)相当,各种方法间相差仅1 d;夏季比冬季长约半个月,二者相加可达245 d左右,约8个多月,春、秋季长各2个月。过渡季节虽短,但年际间变幅最大,尤其是秋季最长近3个月,最短不足1月,相差63 d,比值达3.25;冬、夏季最长与最短相差均为59 d,比值分别为1.69、1.25,所以夏季长度相对最稳定,最长可达162天,接近5.5个月,冬季最长可达144 d,接近5个月,可谓夏冬绵长。
表4是4种方法得到的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部分结果见图2。自定法3与行标得出的结论仍然相同,所以只对自定法1-3进行对比分析。
3种方法中,春、秋、冬三季长度均缩短(仅自定法1春季长度略增),夏季长度延长,最多延长13.3 d(自定法3),自定法2、3得到的结果均为显著。
2.4 4种方法在特殊年份的比较研究
在各季中,找出53年来不同方法入季时间相差最大的2年进行对比分析(表5),由于自定法3和行标法结果一致,因此只比较自定法1-3。自定法1太严,季节大幅推后(上半年)或提前(下半年),自定法3太松,季节大幅提前(上半年)或推后(下半年)。另外找出1981-2010年间不同方法入季时间不一致的所有年份,统计平均入季时间,结果见表6。自定法2最接近常年日期。综合考虑,推荐使用自定法2,该法所判断的季节不至于有较大偏差。
3 小结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过去53年该地气候季节整体趋势为上半年提前,下半年推后,夏季延长,冬季缩短,这与全国和武汉地区季节趋势一致;但只有夏季显著延长,其他季节指标变化不显著,可能与地处郊区而未受城市热岛影响有关,具体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多种方法的比较表明,自定法2比较适合在武汉市黄陂区应用,不至于在某些出现明显偏早(自定法3、行标法)和偏晚(自定法1),从而使季节描述更符合事实。
参考文献:
[1] 郁珍艳,范广洲,华 维,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1):73-82.
[2] 郁珍艳,范广洲,华 维,等.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J].高原气象,2010,29(2):268-277.
[3] 李 湘,肖天贵,汪 丽.四川地区44年来气候季节划分及变化特征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4):531-538.
[4] 张 静,吕 军,项 瑛,等.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5):568-572.
[5] 陈正洪,史瑞琴,陈 波.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911-916.
[6] 丁海燕,郑祚芳,刘伟东,等.北京1951-2008年升温趋势和季节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188-190.
[7] 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配[J].地理学报,1934,1(1):1-47.
[8] QX/T 152-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S].
(责任编辑 王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