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游学:意义、内容与实施

2014-12-22 16:30陈福秋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游学目的地文化

陈福秋

游学,是指学习者离开自己相对熟悉的环境,前往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旅行,以拓宽学习者视野、扩展知识储备、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1]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游学作为开阔视野、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最早由校外教育机构引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游学,最早也是由校外语言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他们多数将外国作为游学目的地,以进行语言训练、开阔国际视野为主要目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成为了游学活动的组织者,它们通过游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游学的意义

游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功能、课程价值和实践取向上。

1.游学的育人功能

(1)加深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了解和认同

自然和社会都是学生生活的环境,无论是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还是各具特色的地域风俗与生活习惯,都是学生依靠书本和学校教育无法完全获得的知识。游学活动通过直观的视觉、真切的感受,帮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加深了他们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认同,为他们打开一扇世界之窗。

(2)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包容

通过游学,学生能够或多或少接触到本地域、本民族、本国家之外的其他地域、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使学生确立文化平等的思想。也就是说,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虽有差异,但都是平等的,更无先进与落后、高贵和低劣、文明与野蛮、宝贵和平庸之分。[2]对于不同文化的优秀部分都应该给予尊重,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都是这个地域、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像对待本民族优秀文化一样尊重它们,进而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其文化内涵,实现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3)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游学是一项团队集体活动,学生、教师都会参与其中,游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与教师生活在一起、与同学一同吃住、与新环境中的新朋友沟通交往,还需要处理个人生活事务。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危机应变能力等都能在游学中得到锻炼,他们的良好个性品质也能得到培养。

(4)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游学线路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些目的地都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不论是人文景点还是自然景观,不论是建筑、园林还是工厂、农场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游学,学生受到了生动的审美教育,陶冶了情操,发展了审美能力。

2.游学的课程价值

(1)丰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补充学校教育内容

无论是参观游学目的地还是游学前后的铺垫与延展,从教育内容上看,都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生动体现。学校教育也可以将游学活动与学校各项学科教学、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机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此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将其作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

(2)面向学生生活,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游学本质上就是走出校园,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这就给长期以接受知识经验为主的当代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他们同样愿意亲近自然,渴望走进社会,更需要接受自然和社会的磨砺。游学必然给他们带来冲击,给他们反思学习、反思成长、反思生活的一段时间、一种方法、一个机遇,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3)发展学生学习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需要给学生一个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平台,需要给他们在接受信息以后实践、内化、反思的过程。游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交往反思,而这些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发展性教学活动。

3.游学的实践取向

(1)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游学,相对于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时空,学生可以自主、开放、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还伴随着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游学,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重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对生活观念、意识的触动或转变。这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的活动方式也能够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3]

(2)强调学生中心,重视学生知识的心理组织和知识发展需要

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中小学阶段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游学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展开,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无论游还是学,都是以直观、直接的接触、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重视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为价值取向的,目的是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基础,最终达到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二、 中小学游学内容的选择

通过游学,要向中小学生传达什么理念、希望达成什么目标,这是我们在选择游学内容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于游学是这样表达的:“游学,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来说,可以看作是对‘远方的呼唤的第一声回应。远方,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但也是有时间的,而且更是心灵和精神的……换句话说,远方,既是外面的世界,也是未来的世界,更是我们心中的世界。”游学,正是中小学生走向“远方”的一步。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游学在道德品质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工厂学校、城市乡村、名山大川、异域他国,都能成为游学的目的地,当然它们在游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不同。

按照学生成长背景,可以分为本地域文化游学和跨文化背景的游学。例如,对于在合肥这座城市成长的学生而言,东汉时期魏国将领张辽以少胜多大败孙权的古战场逍遥津公园、依托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临湖而建的滨湖新区都是向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游学目的地,稍远一些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上海久负盛名的黄浦江外滩和浦东新区这些自然或人文景观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学目的地。而走过国门走向异国他乡,则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形成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渗透文化平等的思想。

按照目的地的自身属性,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地的游学、城市与经济发展成就地的游学、人文与民族文化目的地的游学。自然景观地游学是发现自然之美、体味和谐生态的途径。学生们可以走进自然、研究自然,观察、研究地球演变痕迹、稀有动植物和特定的生态环境,进而培养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性,以及探索科学的精神。城市和经济发展成就地不仅承载了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印记,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学生了解现代生活的途径。从高楼鳞次栉比的金融区到厂房里一条条现代化的生产线、从万吨级造船厂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从川流不息的城市立交桥到电子商务网站公司,学生们走进这里,感受到的是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跨越进步、社会的繁荣昌盛。人文与民族文化目的地的游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发现建筑、雕塑、园林、村落的不同风格,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美学思想,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沟通交流、共同生活也是他们感受传统或异域文化、共享优秀文明成果的途径。

按照游学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游学和中长期游学。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各异,小学生适合时间在五天之内的短期游学,且尽量为省内或国内周边地区,初中或高中学生可以选择较远目的地,并适当延长游学时间,高中生具有较好外语语言基础的,可以选择境外开展游学活动。

游学必然以一个或若干个主题为主线,选择一个或多个游学地点作为游学目的地,多数情况下是复合型主题,无论是人文历史教育还是科技审美熏陶,无论是外语能力训练还是文化差异感受,都是一个在学生个体产生合力的过程。但无法否认的是,游学活动是一个游、学、食、宿统一的集体项目,无论选择何种主题,学生的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与精神都能够得到砥砺,学生的公德素养都能够得到升华。

三、 中小学游学的实施建议

1.忌只“游”不“学”——“游”、“学”并重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游学和外出游玩无异,而且是打着学习的幌子进行游玩,多数游学活动被认为是只“游”不“学”,或是重“游”轻“学”。精心进行游学方案设计,在旅游的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杜绝此类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游学突出一个“学”字,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要求参加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要有所学,学有所获。[4]学生无论前往何地游学,相对于学校这个封闭环境,他们都会被目的地所吸引,产生了解它、研究它的愿望。因此,要引导学生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游学目的地人文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体会、发现、思考、感悟人文现象和自然景观蕴含的文化背景。

收集自然景观地理信息,调查城市文明指数,分析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记录和体验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项目,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2.从学生身边开始——先“近”后“远”

学生虽然对于他们生长学习的环境非常熟悉,但却缺少对于周边环境范围内人和事的系统认识和思考。祖国河山幅员辽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身处于任何地域的学生而言,能够全面认识自己居住的城市或是地区已为不易。相对于当今出境游学的热潮而言,静下来思考会发现,从学生身边开展游学投入产出效率极高。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范围相对较小,如果不是在国际背景的环境下成长,除了感受到语言壁垒与文化差异外,对于出境赴外国游学,他们能做的多数仅是蜻蜓点水式的走马观花看景点和摆出造型照相留念。合肥市近年来兴起了“工业游”,中小学生用一到两天的时间赴所在城市的工厂企业游学,走进汽车车间、参观乳品饮料生产线、访问高科技产业园等,切身体验在身边飞速发展的工业制造业。这无疑是适合中小学的游学内容,市民荣誉感油然而生。

3.须全过程跟进——重视游学“前”、“后”

中小学生外出游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游学的外出途中收获到什么,更在于如何将游学产生的优质影响最大化,那么出行前、返回后须要做足功夫。

除了需要结合出行学生身心特点选择游学线路、制定安全预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外,出行前准备格外重要,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预备阶段。首先,确定研究性学习项目主题。不同年龄、性别、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的学生可能选择不同方向,学生和教师可以结合目的地的特点共同讨论,确定项目主题。其次,结合研究项目请学生或学生团队制定研究方案。主要包括查阅学习背景知识、确定预期目标、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印证预期目标。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建议以调查访问、观察记录等实践性方法为主,这样,学生在游学途中才能带着一定的任务收集原始资料与数据。

返回后,首要任务就是对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或小结。学校须要精心组织游学的总结性活动,制作游学电子报刊,评比游学日记和游学博客,举办优秀摄影图片展览,展示研究报告成果等,让学生回顾、反思、总结游学的经历。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游学[EB/OL]. http://

baike.baidu.com/view/920788.htm,

2012-12-27.

[2] 郑宏尖.世界遗产与杭州地域文化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3] 张恩茂,吴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批判与价值澄清[J].教育科学论坛,2011,288(6).

[4] 郝定嘉.关于在西安高校开发修学游市场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游学目的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谁远谁近?
动物可笑堂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