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刘媛E-mail:liuyuan@ittime.com.cn美编:玲玲校对:苏焕文
多年来,唱衰中国经济一直是个流行的话题,却始终未能应验。人们何时才会对这种屡屡落空的预测感到厌倦?
当然,中国经济增速在33年来已三次放缓,不过,自1979年在现代化道路上“腾飞”以来,中国经济从未出现过萎缩。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18个历史案例的研究发现,如果满足了实现经济腾飞的条件,并没有出现过现代化进程停滞的例子。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增长9.7%。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未能达到这一水平。而且,以所有指标衡量,中国GDP都在追赶美国和欧洲,超过这些经济体已指日可待。
然而,分析人士不仅不接受这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反而找到了一个宣扬中国经济崩溃预言的更好依据。这就是抓人眼球的大标题:增长失衡。其中最著名的是银行业动荡,人民币被低估,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状况不利,能源紧缺,大宗商品供应的增速无法达到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这些理论都指向中国奔向现代化的进程将以失败告终。
承认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间将早于(而非晚于)此前预期是不是一种更健康的心态呢?
根据经济指标测算,到我们的孩子和孙辈的时代,美国的经济规模排在世界第二,而欧元区将位居第三。西方国家可能应该关注未来如何在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而不是坚持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很快以失败告终。
这并不是说西方将在一场经济竞争中落败,这种想法的角度不对。中国的人口是美国或欧元区的四倍,因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完成后,其GDP也顺理成章地应该是美国或欧洲的四倍。在中国GDP超越美欧时,这两个老牌超级经济体依然可以引以为豪:它们的人均GDP仍是中国的四倍。
另外,即使人均收入赶上,中国的生活质量也将远低于欧美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想一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欧的情吧,那就是今天中国工业部门的景象,而且这种恶劣状况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不过,工厂工人的条件和工资水平仍远胜过农民,因而人们将继续涌入城市。与此同时,城市可能还没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中国是通过城镇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却为发展步伐太快而付出了代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贫富差距将维持在令人不安的水平。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
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实力达到势均力敌之前,对西方而言,最强有力的选择,是尽快与中国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以及一个互惠互利的经济框架,实现和平共处。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已领会了这些理念:中国的留学生涌入西方大学,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研究西方的经营之道、技术、伦理甚至恐惧与弱点。大部分中国城市的人们都能说英语。
但是,有多少美国人或欧洲人在学习中文,或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而去中国进修呢?当需要在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下与中国合作的一刻到来时,西方将措手不及,相关谈判也将进展不顺。眼下西方正押注中国经济走向崩溃,却没为中国经济没有崩溃的情形准备好退路。
贸易、外交和军事目标方面的最大限度相互依存,才是21世纪两个全球超级大国建立一种积极和平关系的最佳保证。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西方首先不应想办法贬低正在崛起的这个合作伙伴的经济成就,而是想办法帮它更快成长。
唱衰中国的故事,也许能带来相关书籍的大卖,但好的故事并不一定都是精确的分析。中国的故事不大可能以崩溃而告终。所以,还是接受这个无可回避的结果吧。为一个以中国为领袖的新世界做好准备。
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有18个世纪中国都是世界老大。让你们的孩子学习中文,而不是法语或意大利语,或者去上海和广州看看。不要再看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文章了,中国经济是不会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