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网络环境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新途径
姚宇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研究了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一些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用户培训;培训途径
1.1 读者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学生并不会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来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上网行为比较随意和不成熟,大部分学生上网只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对于学校开展的信息素养课程,学生也不够重视,认为不是专业课,选修课可上可不上,最后拿到学分就行。再加上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有限,信息素养课程的课时很少,课堂内容不够充分,只是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和基本操作的介绍,不利于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
1.2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够新颖、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都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技巧等内容,对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的介绍不够充分,图书馆老师对内容的选取比较主观,大多没有教材教学,并且更新不够及时。对于读者来说,参加培训主要是为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对如何获取本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但是图书馆的一般性培训内容比较宽泛,并不只是针对某个学科。很多都是根据图书馆员自身的情况进行安排,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之前,对培训的期望和需求调研不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导致图书馆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和培训,但是来报名的读者却不多,培训效果也比预期的差。
1.3 信息伦理道德缺失和信息法规观念模糊。互联网对人们传统的道德观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们,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不了解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法规,随意传播未经真伪鉴别的网络信息,违反信息伦理道德规范。
2.1 大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能力薄弱。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信息获取意识,但是在信息获取方面往往很强的依赖于网络技术,对搜索引擎的依赖性较高,对于搜索结果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更不会有效地评价利用信息。遇到问题,不管是生活上的常识还是专业上的技术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互联网,并不会首先想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去寻求专业可靠的资料来源,这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同时由于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过分依赖,大学生动手少、动脑少。遇到问题时,不深入思考,首先去网上寻找答案,看网络如何处理和解决,信息能力比较薄弱。
2.2 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观念,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也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信息,都会对处于成长和学习中的年轻人产生一定影响。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都仅限于技能的传授,涉及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价值的并不多[1]。这样导致大学生不懂信息道德,在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时,只管拿来使用,并不知道尊重信息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大篇幅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说明出处的到处可见。
2.3 对信息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努力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上级部门对信息素养教育没有足够重视,不仅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有教师自身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都不够好,没有了老师的言传身教,相应也会造成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薄弱。
2.4 缺乏合作开发机制、教学活动互动性不够。我国的高校大都由图书馆单独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院系的合作不多,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多为多部门合作。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都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后的在线自我测试平台也不够完善。
3.1 科学设置教育内容是提高效果的关键。相比国外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传统检索工具和网络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使用,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培训,学生只会一些基本的操作和简单检索工具的操作,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借鉴国外的做法,建议信息素养教育分为三个内容:信息资源介绍与评价,自我需求分析,实践操作练习。首先向读者介绍本馆所拥有的资源类型,通过网站自学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使得读者对本馆资源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接着是信息资源评估,通过培训提高读者对信息资源真伪、价值等的判断能力,即使读者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构造出相应的检索步骤和策略,提高检索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检索效率;最后是实践操作练习,把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上机操作练习加强巩固。建议在每节课都设置上机操作环节,及时巩固。可以参照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典范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TILT[2]的模式,采取在线互动的形式,练习生动有趣,在不知不觉中使读者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3.2 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图书馆资源,细化用户身份。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导致大量以“孤岛”形式存在的资源。如果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的“统一界面”,集整合检索和获取目标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实现数字资源整体性揭示以及分布异构数字资源的整合检索和获取的无缝链接,就可以有效解决“孤岛”资源难以被读者检索利用的问题。图书馆还可以细化读者身份,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和检索需求来提供不同的服务,调整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先对该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预评估,大致确定用户的层次和水平,然后提供相应的课程和内容。
3.3 加强与教师的合作,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信息素养教育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国外专家早在几年前就指出,信息素养教育不能与专业课程相分离,应该融入每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结论中[4]。我国很多高校,除了图书馆员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一线的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进行专业的信息素养介绍和培训。但问题在于,图书馆员和教师之前沟通不多,缺乏合作,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分散不成体系,重复现象严重,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误区和盲区。建议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加强教师和图书馆馆员的合作,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合力。
3.4 信息共享空间与交叉培训。信息素养教育不但需要以图书馆员为实施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工作,更需要有良好的培养环境。信息共享空间以其独特的动态集成服务模式,全方位服务环境成为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理想场所。信息共享空间集资源、空间、研究、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环境,融合了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多种优势,实现图书馆教学化,教学图书馆化,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是一个图书馆服务、学生学习与学院教学实验的教学混合体,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学习的第二课堂,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3.5 教育职能部门重视并建立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教育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建立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设置一系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评价与获取、信息伦理与道德等,教会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懂得如何获取与利用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6]。同时,高校领导也应重视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考虑把文检课列为必修课,给予足够的课时和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也要借助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体与读者进行沟通,可以调整组织机构,设立专职岗位来负责宣传推广。专职馆员将图书馆最新数据库介绍和培训讲座安排及时汇编发布,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主页、馆刊、学校新闻网,甚至目前大学生熟用熟知的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随时获悉图书馆的培训动态。
3.6 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计划和目标是否完成的一个检验,对教学工作的一个监督,找出缺陷与不足,并及时改进。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信息素养测评的依据,可以定量和定性地评估信息素养水平,根据评估的数据,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着一定差异,因此,制定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必须考虑个体差异,这样的评价结果才够准确和客观。
[1]江洪.研究型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训服务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8(2):202-203.
[2]袁曦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11):199-201.
[3]尹雪,介凤,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的信息素养与交叉培训[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57)2:41-432008(10):28-29.
G258.6
A
1671-0037(2014)08-57-1.5
姚宇妍(1980-),女,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