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莉,欧雪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364000〕
客家文化是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在南迁过程中、在特定的区域内为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随着客家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学术界对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区域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是研究重点。长汀古城作为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却鲜有学者对此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本文拟根据长汀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结合周边地区客家旅游状况,探讨长汀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践价值。
长汀,地处福建西部山区,古称汀州府,是中原客家先民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发祥地。汀州客家是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汀州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汀州因此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客家首府”、“客家发祥地”[2]。
(1)古今结合、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长汀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客家饮食文化,被誉为“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美食名城”。首先,长汀客家人以好客著称,传统的长汀菜以量大味美见长,民间讲究“六菜八碗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其次,长汀客家人多选用当地特产制作客家风味食品,菜式种类繁多,长汀地区光是用豆腐就能做出八十多种菜色,其他菜式更是数不胜数;第三,长汀地处山区,水性寒凉,菜肴中常用可食性植物和中草药当配料和作料,讲究滋补养生、食补食疗是长汀客家菜的一大特点。
(2)历史悠久、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历史上中原人的几次大规模南迁,给长汀带来了底蕴厚重又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和艺术。长汀民间每逢传统节日、农事节日、神灵生日等,都会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文艺踩街、演戏、客家山歌打花鼓、木偶、百壶宴等,各种特色民间文艺活动遍布城乡,届时大街小巷水泄不通,热闹非常。另外,长汀客家婚嫁风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也基本保留了古代民俗遗风。
(3)多元融合、内涵丰富的宗教文化。长汀客家人信仰的神明数目众多,除了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外,有的还信奉当地的民间信仰之神,祭祀仪式繁杂,祠堂、庙宇众多,长汀全县城乡寺庙达一百多座[2],有的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融合、内涵丰富的宗教文化,如长汀北极楼金沙寺、四都岿龙山等并不是单一的佛教寺庙或者道观,而是佛道结合,寺庙中除了供奉佛教神明,还同时供奉道教神明。
(4)极具观赏性、文化性、研究性的建筑文化。长汀客家府第式建筑是除永定客家土楼外,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文化性和研究性。其中,“九厅十八井”具有典型代表性,整个建筑由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数十个房间构成,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建筑内部功能齐全,体现了汀州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团结精神。除此之外,汀州乡村还盛行围屋的建筑方式,这种客家独特建筑大量分布在长汀的南山、中复、涂坊、宣城等乡镇,有的专家认为这是永定土楼的前身。长汀客家民居引起了许多建筑专家的极大兴趣。
表1 长汀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结构图
(1)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长汀拥有大量的客家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如各类古文化遗迹、古建筑、名寺古庙等,但由于长汀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古城保护经费缺乏,日常修缮资金投入不足,加之早期保护意识不够,很多文物古迹已被损坏,再恢复原样已无可能。很多传统古民居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损坏严重,有的居民甚至为了满足个人使用需求,对古居进行现代装修,古味顿失。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年轻人也不愿居住在古民居中,这种聚族而居的居住形式已很难为年轻一辈的客家人所喜爱,客家古民居的维护修缮面临重重困难。
(2)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长汀本土人缺乏客家意识,对客家文化了解很少,甚至很多年轻人不知自己客家人的身份,更不了解客家文化。长汀很多传统民俗不断消退,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因为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如闽西客家独有的十番音乐,以前在长汀城乡广泛流传并深受群众喜爱,曾一度涌现出“咏霓社”、“风雅轩”等一批颇有名气的演奏班社,但现今现存的十番乐队不仅数量很少,而且都是民间业余组织,乐队队员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习这一传统技艺,能使用十番特色乐器的人越来越少。十番音乐等很多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濒临消失的危险。
(1)景点分散。长汀的客家古建筑由于早期规划不到位、保护不足,在客家古建筑之间建设了许多现代建筑,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统一性。古建筑景点较为分散,且景点内以静态展示居多,趣味性、参与性项目缺乏,客家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展示。
(2)饮食资源分散。长汀客家名特小吃虽然很多,但经营点过于分散,在地域上呈零星分布状,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外地游客很难一一找到散布全城的品种繁多的小吃。
(1)旅游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欠缺。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长汀客家地区山多,交通状况不佳,景点之间缺乏公共交通运输,可达性差;很多农家餐馆、旅舍没有突出客家文化特色,且普遍存在服务不规范、设施不齐全、卫生条件不达标现象;主要景区沿途、周边缺乏公共绿地及文化生态景观建设,缺乏景点道路指引标识系统,景区内旅游厕所较少,休憩设施不足。二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欠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向游客及旅游企业提供公益性、基础性信息服务。[2]如今,游客出行前大多会借助网络等途径制定旅游计划。虽说长汀在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但总的来看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的信息需求。
(2)娱乐休闲产业无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娱乐休闲是旅游线路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3]但是长汀缺乏客家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娱乐项目,缺乏满足游客新奇、个性需求的旅游环节设计,造成长汀旅游吸引力不强,游客停留的天数短。
(3)旅游商品品种单一,销售网点分散。目前,长汀旅游商品市场,除了与“吃”相关的旅游商品外,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特色旅游商品,现有的旅游商品不仅品种单一,还处于低层次、简单化开发阶段,缺乏整体创意、策划和包装,缺少与之相配套的销售网络;在设计“客家”专项旅游产品时,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全方位开发考虑进去,旅游商品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
闽、粤、赣边的长汀、梅州、赣州等地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区域。闽、粤、赣客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缺少鲜明的旅游主题,如长汀有“客家首府”、“客家发祥地”之称,而梅州定位为“世界客都”,赣州也自称“客家摇篮”,长汀与梅州、赣州相比,客家文化旅游缺少鲜明的旅游主题。
长汀古城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就是完整的古建筑群。刘沛林先生认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要特别保护沉淀在古民居之上的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4]长汀除应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外,还应扩大历史街区沿街房屋、街道的改造范围,政府要加大引导性投入,帮扶带老街居民旅游创收,吸引居民返回老屋居住,保留古城原有的社会形态,保持古民居的原真性。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长汀县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乡村道路改造工程建设,整顿交通乱象,加大对非法营运三轮车的整顿力度,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加强对农家餐馆、旅舍经营者的客家文化、创新能力培训,实现特色经营和规范经营;增设景点道路指引标识系统,在长汀主要景点沿途、周边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及文化生态景观,各景点内增加标识系统、自助景点讲解系统、旅游厕所、休憩设施等公共配套设施。
(2)加大长汀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力度。长汀应加快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开通旅游手机客户端和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全面、安全的信息咨询服务,如游客通过各景点游客服务中心及下榻酒店安装的智慧旅游查询机或者自行下载的手机APP,即可获取长汀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准确的最新旅游信息,对各环节每个商家建立星级评价系统,用返现金消费券等各种方式激励游客完成对各商家的体验评价。
(3)政府扶持客家传统艺术传承。政府应高度重视客家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从资金、政策等各方面鼓励专业人才结合现代元素对客家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挖掘客家传统艺术资源,多创作一些能迎合现代人个性需求的艺术作品;依托长汀县艺术团、大汀州民乐团等组织进行艺术专业培训,有意识地吸引年轻人参与,加大对热爱传统艺术青年的培养和扶持,有针对性地培养客家传统艺术骨干。
(4)建设以客家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娱乐中心。由政府组织协调,从全县范围选取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客家古民居建筑作为娱乐中心所在地,从当地居民中挑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将汉剧、“十番”、采茶戏、客家山歌、客家婚俗等编排成歌舞,客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演出,这既能丰富游客文娱生活,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又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为客家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5)加快“汀州美食一条街”建设步伐。“汀州美食一条街”应建于保留古城风貌的老街区,如南大街、建设街(含五通街、店头街)等,并及时配套出台美食街招商标准及管理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商户在贷款扶持、财政扶持、租金优惠、费用减免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吸引各客家特色饮食摊主将经营点集中,加快“汀州美食一条街”的建设步伐。
(6)多渠道开发具有客家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内涵,加强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对丰富旅游商品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应加强客家文化系列旅游商品的创意研发,如对客家特色服装、荷包、发簪、手链、脚链、木屐、纸油伞等商品,可通过系列化创意包装设计,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丰富旅游商品内涵;可开发游客参与制作过程的特色旅游商品,如通过展示客家糍粑的制作过程并请游客现场互动参与、品尝,调动游客的购买欲望。
台湾与福建仅一水之隔,同属客家居住地,是中国内陆以外最大的客家聚居区,与福建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在文化上是相通相近的。客家人历来有寻根敬祖的习俗,多举办客家文化主题的各类活动,如“汀江客家母亲河公祭大典”等,可吸引广大海内外客属乡亲尤其是台湾客家人寻根祭祖,形成稳定客源。
加强闽粤赣区域的旅游合作,共建客家地区大文化旅游区,在信息、交通、区位、资源等各方面加强有效整合,避免无序竞争。闽粤赣三地应进行差异化竞争、互补式发展。长汀应努力挖掘自身优势,打造具有鲜明汀州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汀州客家文化旅游的区域竞争力。
[1]钟舟海,柏海珍.客家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策略[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12):75-77.
[2]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客家首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25-26.
[3]宋飞.发展公共游憩产品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4(6).
[4]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
[5]李欣.基于创意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D].天津:南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