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九师退化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效果分析

2014-12-21 03:25张强强景亚平蒋烈戈李路成潘永斌
草原与草坪 2014年4期
关键词:补播温性豆科

张强强,景亚平,杨 雪,蒋烈戈,李路成,潘永斌

(1.新疆兵团九师畜牧科学研究所,新疆 额敏 834601;2.新疆兵团九师170团畜牧中心,新疆 额敏 834615)

新疆兵团九师是新疆著名的边境草原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山区161团、165团、170团。草地类型多样,草地物种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边境生态屏障区,但受当地“重生产、轻保护”思想影响,对草地生产管理粗放,草地退化严重[1-4]。近年,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草原生态补偿等方式,探索草原生态修复之道。目前,新疆兵团九师在退化草地修复方面经验不足,尤其利用补播改良退化草地更需改进,依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草地补播改良为切入点,选择不同类型退化天然草地分布的典型区域开展试验,分析补播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地产量、牧草种类比例、群落特征的影响效应,探讨适宜九师退化草地修复的补播改良技术,为实现草地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地处新疆塔城地区,地理位置E 82°20′~84°44′、N45°30′~47°03′,海拨435~1 400m。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3.6~6.1℃,年降水量252.2~458.2mm,无霜期119~135d,年日照2 457~2 981 h,蒸发量1 626~1 995mm。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冻害等。天然草原斑片状分布在准葛尔西部诸山地,除个别山峰在3 000m 以外,多为1 000m~2 200m的中山、低山及山间谷地,山地多有不同高度的准平原面[5-6]。草地类型多样,但由于开垦、滥挖、超载等不合理利用退化严重,草地覆盖度稀疏,优良牧草减少,毒害草蔓延,特别是山前滩地、缓坡、各季节牧场窝点,退化尤为严重[7]。试验地分别设在161团十一连原分群圈处,由杂类草+鸭茅组成山地草甸草地型,海拔1 659m;165团4连巴依木扎山间谷地平原,由针茅+羊茅组成温性草原草地型,海拔1 460m;170团庙尔沟二连山间小谷底平摊,由羊茅 +冷蒿组成温性草原草地型,海拔1 495m。3个试验地盖度25%~35%,地势相对平坦。补播面积各2hm2,方式采用拖拉机牵引圆盘耙划破草皮,深6~8cm,宽5~6cm,人工撒播种子后覆土。

2 材料和方法

2.1 补播时期和牧草品种

161团试验区地处巴尔鲁克山北坡最西端的中山带,土壤为草甸土。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多,冬雪厚,春季融雪对牧草生长有利,补播时间在2012年4月23日,选用阿尔冈金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猫尾草(Phleumpratense)、鸭茅混播;165团试验区地处谷地平原,淡粟钙土。夏凉冬冷,降水稍偏少,但水系网分布均匀,补播时间在2012年4月25日,选用甘农三号紫花苜蓿、针茅、披碱草(Elymusdahuricus)、草地早熟禾混播;170团试验区地处低山区,土壤为淡粟钙土。气候干旱,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地处风口全年多风,冬雪厚,补播时间2012年4月19日,选用紫花苜蓿(甘农三号)、针茅、沙生冰草(Agropyrondesertorum)、羊茅混播。豆科牧草按照45kg/hm2播种,禾本科按67.5kg/hm2播种。对补播区域实现围栏管理,以未补播退化天然草地为对照。

2.2 试验方法

采用100m样线法测定出苗和返青。于2013年8月中旬,分别在每个试验区随机选取50cm×50cm的样方6个,测定每个样方的种类组成、干草产量、高度、盖度、密度。各样方中每种植物随机选10株,测其自然高度,测算群落平均高度;数出每个样方中每种植物植株数(以样方内各种群的构件数计);用目测法估算群落盖度;将样方中的草分种齐地面剪割,剔除杂物,分种称鲜重,室内阴干后称干重,然后换算成产量[8]。

数据采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出苗和生长观测

补播当年6月上旬测定,试验区牧草出苗率在85%~90%,越冬前全部完成了分蘖(分枝),红豆草、苜蓿完成了整个生育期,各补播草种都能安全越冬。

3.2 产量及牧草经济类群比例

补播第2年各牧草返青达80%以上,在4月中下旬。测产发现,山地草甸类杂类草+鸭茅型草地(161团)、温性草原类针茅+羊茅型草地(165团),温性草原类羊茅+冷蒿型草地(170团)补播区总量分别比对照(未补播)草地干草总产提高了114%,125%和109%,差异都极显著(P<0.01)。可以看出,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所占总产比例也增加明显,尤其是温性草原补播区(165、170团)禾草所占总产比例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9.3%、14.8%。3个试验区原群落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很小或没有豆科牧草,补播后山地草甸补播区由1%增加至76.3%,温性草原补播区(165、170团)分别由无增加至6.8%和12.6%。与此同时,3个试验区杂类草相比对照所占比例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山地草甸区(161团)下降最明显,下降了74.4%。总体分析,补播草地相比对照都促进了草产量增加,提升了优良牧草比例(表1)。

表1 3个试验区域类型补播草地产量、牧草种类及比例Table1 Reseeding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forage in different area

3.3 补播第二年草地群落特征

草地补播第2年,3个试验区的地上植被高度、盖度、密度都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补播对改善草地群落特征显著。其中,山地草甸区(161团)降水量较多、气候相对凉爽,补播效果最明显,群落高度比对照提高了34cm、盖度提高了40.8%、密度增加了265株/m2,(图1~3),山地草甸区豆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优于禾本科。

图1 山地草甸(杂类草+鸭茅型)补播区地上植被群落特征Fig.1 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reseeding area of mountain meadow(forb+ Dactylis glomeratatype)

图2 温性草原(针茅+羊茅型)补播区地上植被群落特征Fig.2 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reseeding area in temperate steppe(Stipa capillata+Festuca ovinatype)

图3 温性草原(羊茅+冷蒿型)补播区地上植被群落特征Fig.3 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reseeding area in temperate steppe(Festuca ovina+ Artemisia frigida)

3.4 补播牧草种分种物量比例

草地补播第2年,山地草甸区(161团)4种补播牧草占整个草群比例为76.6%,对牧草品质和草群结构影响很大。2种禾本科牧草,占草群禾草的67%,其中,鸭茅占57%,优势最明显;2种豆科牧草所占比例相当。由于原生植被中豆科牧草较少,故补播后其占到了草群豆科牧草的95%。

温性草原补播区(165团)4种补播牧草占整个草群的29.1%,对牧草品质和草群结构影响较大。3种禾草中针茅所占草群禾草比例最大,为15.0%,草地早熟禾和披碱草次之,分别为9.0%和6.0%。由于原生植被中豆科牧草很少见,故补播后草群中豆科牧草基本以播入的甘农三号紫花苜蓿为主,占整个草群的6.8%。

温性草原补播区(170团)播入4种牧草占整个草群的28.5%,对牧草品质和草群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沙生冰草占草群禾草比例最大,为11%。由于原生植被中豆科牧草很少,故补播后草群中豆科牧草几乎以播入的甘农三号紫花苜蓿为主,占整个草群的12.6%(表2)。

4 讨论与小结

补播试验中发现各类牧草出苗、越冬、返青都较好。说明在九师自然、地域条件下,选择适于补播改良的退化天然草地区域,在春季积雪刚融化时或雨季进行补播改良可行,但由于九师部分草原分布区域地处风口而夏季风大、偏干旱,冬季寒冷、积雪厚,所以在选择补播草种时,要根据当地原生植被状况及牧草栽培试验,选择耐寒、抗旱、适应性强牧草为补播草种,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9-11]。

表2 3个试验类型补播草地各补播草分种地上生物量比例Table2 Above-ground biomass proportion of every forage in different reseeding area

从补播草地产量、植被群落结构分析,补播草地优于对照(未补播),说明补播极大提高了草地产量和牧草品质,这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12-15]。同时,补播第2年,由于额敏垦区(九师)降水量出现了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试验结果。补播使得优良牧草比例上升,而杂类草比例下降,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化,不但提高了群落稳定性,促进了草地生态平衡,还可逐渐实现从退化天然草地向半人工草地的转换[16,17]。

补播草种在不同草地类型表现各异,豆、禾混播补播效果良好。也有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土壤质地和草地类型,因地制宜利用豆、禾混播组合开展补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8],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还有研究报道随补播年限延长,若不重视后期管理,豆科牧草竞争力相比禾本科牧草会明显减弱,在草群中所占比例会逐渐较少,将会导致杂类草比例增加,草地逆向演替而出现退化[19,20]。试验仅开展了两年,所得结论对当前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要得出补播改良在九师区域的长效机制,还有待长期监测研究。

对九师草地退化典型区域开展补播试验2年,大部分牧草出苗率、越冬率较好,所选草种适宜在九师自然地域条件下生长;补播第2年,各补播区牧草返青较好,草产量相比对照(未补播)提高明显。草群中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而杂类草比例明显下降,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化;各补播草种对不同草地类型区域适应性不同。山地草甸补播区(161团)豆科相比禾本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较好;温性草原补播区(165团)禾本科改良效果优于豆科牧草,尤其是针茅表现最优;温性草原补播区(170团)禾本科牧草改良效果稍优于豆科草,尤其是沙生冰草在沙砾质土壤中的改良效果最好。

[1] 杜青林.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方篇)[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11-1222.

[2] 于磊,王新忠,朱忠和,等.兵团农九师161团天然草地牧草资源及其饲用评价[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0,4(1):42-48.

[3] 于磊.农九师庙尔沟种羊场天然草地饲用植物及饲用评价[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3,11(1):38-43.

[4] 于磊.兵团农九师165团草地资源及其主要特点[J].石河子大学学报,1998(3):209-2163.

[5] 于磊.新疆塔城—额敏垦区天然草地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1999(5):63-67.

[6] 于磊.新疆兵团农九师天然草地分类及类型特征[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1,5(3):219-223.

[7] 张强强,景亚平,杨雪.新疆兵团农九师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初探[J].中国畜牧业,2013(4):71-73.

[8] 张强强.昭苏马场不同建植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稳定性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36.

[9] 贾慎修,贾志海,史德宽.补播是改良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J].草业科学,1989,6(6):8-11.

[10] 陈新.新疆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技术探讨[J].草业与畜牧,2012(1):35-38.

[11] 刘秀梅,张榕,豆卫,等.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在高寒牧区适应性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30(4):51-54.

[12] 张永超,牛得草,韩潼,等.补播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2):305-309.

[13] 陈子萱,田福平,时永杰,等.补播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6):635-638.

[14] 宋春桥,游松财,沈振西,等.藏北地区草地补播及放牧制度对草地覆盖影响的遥感监测研究[J].草地学报,2011,19(1):58-61.

[14] 张云,武高林,任国华,等.封育后补播“高寒1号”生态草对玛曲退化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26(7):99-104.

[16] 曹子龙,郑翠玲,赵延宁,等.补播改良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91-94.

[17] 郑华平,陈子萱,牛俊义,等.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被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3):28-32.

[18] 侯典超,李向林,万里强,等.多年生暖季型草地补播多花黑麦草生产系统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6):781-782.

[19] 王俊梅,豆卫,冯今,等.草原蝗虫为害对高寒草原生物量影响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30(5):59-62.

[20] 陈明辉,张强强.巴尔鲁克山地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1,31(5):37-40.

猜你喜欢
补播温性豆科
补播时间和补播草种对退化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研究认为温血动物出现于2.33亿年前
科学家破解豆科植物幸存“密码”
论酒性绽放与人性澄明的四重关联
退化沙化草地人工补播植被重建研究
补播苜蓿对呼伦贝尔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研究进展
红壤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后土壤酸度变化特征
青岛崂山豆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
阿勒泰地区草原返青期地面观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