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治” 霾

2014-12-21 15:08策划执行石菲邢帆姜红德
中国信息化 2014年8期
关键词:雾霾

策划、执行 / 石菲 邢帆 姜红德

没有一件事情比呼吸更重要,因为它能延续生命,当口罩与空气净化器成为家庭“ 标配” ,每天观察PM2.5锋值再决定出行方式时,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怎样拯救环境。当信息化手段应用到雾霾治理中时,我们发现,需要改进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观念和行动。

2013年1月以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雾锁京城,霾压华北,多地PM2.5浓度直线上升,遭受重度空气污染。连日的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口罩和空气净化器一时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各大医院急诊、儿科等科室来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感冒、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比平日增加了近三成。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在2014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上表示,“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是制约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瓶颈之一。那么,迅猛发展的IT技术究竟能不能解决“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的问题呢?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上,信息化手段治理雾霾主要是监测,或者利用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手段降低能源浪费。实际上,现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等也可以运用到雾霾治理的过程中来,不仅可以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还可以实现全国、区域、城市联动的雾霾预报与预警,建立多区域的雾霾应急监控对策系统,对环境治理和工业生产提供指导。不仅可以在横向建立雾霾治理与预警机制,在纵向也可以在小范围区域内打造完成环境治理的闭环。

雾霾的最根本原因是污染排放的增加和大气自净能力衰减。原本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后,在一定限度内,大气可通过本身的物理、化学反应,把污染物稀释和消化掉,使大气质量达标。而随着污染的加剧,大气的净化能力也日益衰减。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才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大区域、多物理过程,不同大区域之间的雾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它还涉及大气物理、化学、生物、陆地与大气耦合等多种因素。因此治理雾霾首先要明确污染源是什么。

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污染源的分析需要几何级数量增长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这就要依靠超级计算机来完成。

以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为支撑平台的“我国雾霾监测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早已于去年启动。构建起这套雾霾精准预报系统后,所有的污染源都能精确到具体点位,计算出其对整体雾霾水平的‘贡献’,再通过大气化学反应机制和扩散转移迁移变化,对空气质量进行计算机模拟,最后回过头来就能对污染源给出一个优化的解决方案。

研究者将在超级计算机上综合各项实际影响因素,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把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对照后修改、完善模型,再进行从全国到区域再到城市的应用示范研究。

在超级计算机明确区域污染源,并给出建议后,治理雾霾的下一步关键就是执法和管理手段能否跟上,让我们再来看看之后的故事。

“10时22分10秒,某钢铁厂西区监测点的二氧化硫排放值660毫克/立方米”。这是迁安环保局环境执法人员手机接到的一条报警短信,短信提示该监测点的排放标准是600毫克/立方米,执法人员随即用手机登录环保执法系统查看,通过视频监控,显示该企业正在排放烟尘。于是快速赶往排污企业进行现场核查,确认后,联系企业负责人,及时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这是迁安市环保局搭建的“环保智能化移动执法系统”,包括智能移动执法、视频监控、放射源监管、信息发布、OA办公、环保外网门户等模块,依托移动网络,通过安装在排污企业周边基站上的摄像头及移动传输专线,实时在线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排污量超标,系统会自动发送告警短信给环境执法人员,并利用安装了执法系统的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查阅企业档案、执法依据,进行现场取证、取证信息上传,提高了立案支持和执法效率。不今日此,系统还能调取现场视频监控录像、在线审批各类办公流程、对常规监测超标数据进行管理。

“治”,有管理、惩办、医疗、从事研究等意思,虽然信息化手段目前在雾霾治理时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随着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促使信息技术渗透方式、处理方法和应用模式都在发生变革,信息化“治”霾的手段会越来越快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治”霾和所有的信息化行业应用一样,都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技术开发人员不了解业务就是其中一大难题,和所有的行业应用一样,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够深入了解业务流程与原理,就会导致软件针对性不强,应用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在环保执法方面,技术提供商不仅要懂得污染物的产生与治理,还要了解法规监管方面的知识。而在应用过程中,执法人员也反应存在界面不友好等问题。殊不知在每个信息化项目的推广过程中,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和严苛化都会带来操作人员的不适应,这也是精细化管理方式代替粗放式管理方式过程的必经之路。

雾霾之于工业社会,正如水患之于农业社会,都需要全社会协力的整体性治理。信息化能为雾霾治理提供工具,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链接

各国雾霾治理经验谈

英国、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都曾受过雾霾之苦。为了重点治理城市空气,德国采取了车辆“环保贴”的限行措施,即根据汽车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情况,限定其行驶区域,违反规定的将被罚款40欧元。意大利则对排放污染物严重的汽车征收重税,同时设置“绿色周日”活动,规定当天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路行驶。

综合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不外乎几种手段:一是政治手段,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强制督促实施环保方案;三是经济手段,如通过排污权交易节能减排;四是环境手段,如搞绿化,多种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文称,现在的中国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城市中汽车数量爆炸性增长,中国正在犯美国在走向超级大国过程当中犯过的错误。治理雾霾,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英国:百年摘掉“雾都”帽子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加强绿化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的3倍。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这些工具该怎么用?应用效果又如何?还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不过,有一点不能掉以轻心。忆往昔,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现如今,已成为我们的向往。过去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已经让现在的我们尝到了恶果,而这些年来,雾霾天气于我们而言已不陌生,以雾霾取材的各种段子批量出炉,人们坐在一起也必定会谈到这恼人的天气,雾霾,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雾霾虽可怕,比雾霾更可怕的是人们的麻木。这种麻木和习以为常会在客观上使驱霾行动失去应有的压力。它会让我们集体钝化,对雾霾的形成给予认同,对驱霾的难度给予理解。长此下去,我们就将可能错过最佳的驱霾时机,任由雾霾熏染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变得不堪一击。

美国:公民可监督PM2.5标准监控程序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民众还可以下载手机应用,随时查询自己所在地的空气总体状况(空气质量指数)、实时状况、PM2.5值和臭氧监测数据等。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日本: 首都圈合作控制PM2.5排放2000年12月,东京都制定了相关条例,规定不符合PM2.5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汽车禁止在东京都内行驶。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县市首脑会议上决定加强合作,促使汽车尽快安装减少PM2.5排放的过滤器装置,设立了“柴油机汽车对策推进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经发展为9都县市蓝天网络组织,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区进行相关检查。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柴油机汽车时就加装了过滤器。2009年9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环境标准,规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日平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菲律宾:短信平台发起人民战争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管理混乱,官方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菲律宾政府被迫搞起了“人民战争”。他们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开通了短信平台,号召广大手机一族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那些排放超标的车辆。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并限期整改。当然,这种举报制度只能治标。菲律宾政府还斥资为马尼拉地区配置烧天然气的汽车,并制造天然气加气站。对于天然气汽车,政府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猜你喜欢
雾霾
抱团取暖
希望
新德里雾霾
首尔紧锣密鼓备战“雾霾季”
雾霾自古就有
利空雾霾减散 创业板行情崛起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