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寿 川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日报》把新闻改革的重心放在一版,并以一版为统领,带活后面的版面。特别是一版在短实新的总要求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对长稿采用“1+1”的处理方式,在一版发一篇带有导读性质的短稿,而将详尽内容的长稿后置。在2013年7月1日至10月31日四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一版以“1+1”形式出现的报道有119篇之多,数量可观。从效果上来看,这种做法扩大了一版的容量,丰富了内容,活跃了版面,既提高了记者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报纸卖点,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眼球。“1+1”模式为党报带来了精气神,开拓出党报的新局面,“1+1”的结果,不仅限于简单的形式创新,它为党报改革带来了多赢局面。
如果说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人民日报》简化领导人活动报道是新闻改革第一潮的话,作为《人民日报》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几个月来一版的“1+1”模式应该说是改革创新的第二波。中央领导人活动的简化和后移,为一版腾出了自主空间,做好、做活、做精一版,考验着一版编辑的综合能力与集体智慧。一版是《人民日报》的“脸面”,也是“窗口”,要想将每天报纸上的精彩内容透过这个“窗口”展示给读者,就要把“窗口”布置得琳琅满目,让读者在一版就能找到最关心的新闻。“1+1”模式,就是把24个版的内容“萃取”后集中在一版展示,这个前面的“1”,既要满足读者快阅读的基本需求,还要吸引读者阅读后面更详细、更深入的内容,也就是后面的“1”。可以说,前面的“1”,既是讲解员,又是促销员,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一版的“窗口”意识,仅局限于简单的标题式导读,如果标题做得不是很实,读者就不能了解文章的内容,也起不到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后来改成消息式导读,从文章中提炼几句话放在标题之下,虽然信息量大了,但读者仍有不解渴之感。而现在这种“1+1”的模式,既不是一条消息与一篇通讯的物理相加,也不是简单地把一篇长稿分成两块。从内容上讲,它们是一个完整报道,但两稿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如2013年7月11日头版头条《22年,大爱绵延》,讲述了维族大叔倾情抚养汉族孩子,孤儿长大全力回馈抚育恩情的感人故事,在头版头条位置采用照片加文字的形式,而且文字只有208个字,简洁明快,充满情感,引发人们对详细内容的阅读兴趣。6版以2500多字的篇幅,介绍了主人公哈力克突破文化的隔膜,彰显大爱大义的心路历程,突出爱的传递与传承,传递了社会发展稳定的正能量。这样的处理,是对传统“框框”的突破,闪耀着版面创新的光芒,它的精巧、精致、精美成为了当天一版的亮点,也给人留下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再如7月18日的一版,当天领导人活动比较多,《山东文化惠民“群众点单”》这篇反映地方政府在转作风方面取得成效的稿件,被放在报眼进行突出处理,并采用“1+1”模式。报道仅用了700多字,不仅将山东如何破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匮乏难题作出生动解读,而且语言凝炼、文风清新,较之以往的地方成就报道,更显精当,更让人爱读。而当天的6版头条,以“山东 把文化‘种’入群众心田”为题,深入详细地介绍了山东省将文化“种”在基层,推行以需求亲民,以文化惠民,以服务为民的具体举措,两篇文章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在报眼文章的统领下形成报道声势。前面的“1”精彩,后面的“1”充实,为当天的一版添了彩,也给版面带来了活力。
从标题式导读,到提要式导读,再到消息式导读,人们看到了党报在不断突破中的前行脚步,也感受到党报在与时俱进中焕发出的青春气息与奔涌活力。
新闻传播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受众的竞争,而这个参与竞争的过程,就是传媒向受众展示自己卖点的过程。在报纸卖点的设计上,除了强化必读性,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探索传播盲区,关注社会生活的冰点、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推出新的传播形态外,创新版面语言,迎合读者的阅读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近来《人民日报》一版创新推出的“1+1”模式,就是党报向受众展示自己卖点的探索。
在头条采用“1+1”模式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后,一版又将这一模式向深处和广处推进,除头条外,消息、通讯、言论、照片,都尝试运用新模式,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内容上涉及主题宣传、地方成就、先进典型、重要消息、监督曝光、应时策划、国际讯息、体坛动态等,新模式、新表达为一版带来了新气象,更体现了党报改文风、转作风方面的践行与追求。
如2013年10月10日一版照片《疯狂的渣土车》,在10月9日《人民日报》9版推出北京渣土车夜间疯狂谁来管的文字报道基础上,再次刊发抓拍渣土车闯红灯的现场图片,以图为据,并有时间、地点及记者蹲守一小时之内渣土车的违规数据,体现了很强的监督力度,也成为当天头版最为抓人的报道。这样的处理,醒目、犀利、有分量,反映了《人民日报》对北京市有关部门不作为的批评,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对于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加以治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选用新闻照片引导、统领后面的报道,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显示出一版编辑的智慧。
再如9月16日一版推出“风清气正过两节”栏目,首期采用头版和视点版联动的形式,即一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的短论,一篇抓问题、谈建议的监督报道,对两节送礼不正之风形成掎角之势,不仅有力地配合了中央有关要求,也为挖掘报纸卖点做出了有益探索。
照片方面还包括8月6日《上海多家超市下架问题奶粉》、8月8日《全国多地突破42℃》、8月11日《中国科学家“乘龙”首潜》,言论还有7月2日“今日谈”《节俭全运 开创新风》、9月13日《给全国少儿一个承诺》等。多形式的探索,成功的卖点设计,使党报的报道在新闻传播的竞争中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党报要扩大有效覆盖,除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外,还必须创新传播方式。所谓提高传播力,就须深入理解“顶天立地”的要义,既要顶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个天,又要立好为百姓提供精神食粮这个地,进而凝聚党报的亲和力。创新传播方式,就是顺应社会生活、大众阅读、舆论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在应变思变中勇于尝试、不断创新,让百姓更自觉地贴近党报,扩大党报的读者队伍。可喜的是,有60多年历史的《人民日报》在报网互动融合、法人微博、二维码扫描看视频等方面的与时俱进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过渡,并焕发出光芒四射的青春活力。
《人民日报》在传播形式创新方面的实践,有力证明创新就能为党报增添活力,创新就能实现多赢。“1+1”模式也是如此,它不是前“1”与后“1”简单的物理相加,“1+1”的结果,是报纸、读者、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多赢。对报纸来讲,“1+1”为一版带来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传播力;于读者来说,方便了阅读,提高了阅读质量;而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而言,有了更重要且传播范围更广的舞台,地方成绩、政府作为、企业经验,典型介绍,都会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多赢才能多彩,多赢才能走远。“1+1”不仅实现了“短实新”的报道要求,其产生的辐射效应和一举多得的传播效果,更为党报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