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应为医患关系注入正能量

2014-12-20 11:05叶笛
新闻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医患关系媒体报道正能量

叶笛

【摘 要】媒体报道如何为和谐医患关系注入正能量?本文以曾发生的“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报道为例,剖析了媒体“失误”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媒体报道 医患关系 正能量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医生被打”、“医闹”,这些来自各类媒体的报道中的关键词,时时刺痛着人们本以焦虑的神经。患者对医务人员猜忌、不信任,以致有就诊者竟然带上了录音笔;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防范心理日益加重,医生竟要学习防身术。广东某地医护人员上班竟然带上了头盔。种种迹象表明,医患关系正在滑向历史的低点。

媒体,是时代的记录者。在一次次医患冲突的案例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媒体报道的身影。他们在报道事实,揭示真相,以媒体的责任在维护着社会公平正义,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也由于少数媒体及媒体人的素养欠缺,他们的报道给医患关系注入了太多的负能量。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中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原因错综复杂。但一些媒体一味“抢眼球”,抓“收视率”的报道,大大提升了医疗纠纷与医患冲突的“热度”与“敏感度”。媒体在一个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而人们往往把媒体报道的世界当做真实的世界,过度集中的报道医疗纠纷使人们在与医院或医生打交道时抱着敌对的态度,对加剧医患矛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少数媒体带上了有色眼镜看问题,报道中一些不负责任的“纵容非法行医”、“草菅人命”等字眼,迅速点燃了舆论对医院的强烈不满,更是触及了法律的底线。本文以曾发生的“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报道为例,试图探寻媒体报道为医患关系注入正能量的途径。

一、“湘潭产妇死亡”事件报道再现媒体尴尬

媒体报道,2014年8月10日湖南省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在剖腹产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产妇的家属认为,产妇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在抢救方面存在问题。产妇家属的悲怆控诉、医院方面的“避谈详情”,还有“医护人员全失踪”等惊悚化描述,媒体一开始便在引导着网民,挟协着“揭医疗黑幕”的冲动与亢奋,使得该事件立马燃起熊熊大火。然而,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媒体报道的尴尬之处暴露无遗。时至2014年9月11日,新华社报道《湘潭产妇死亡事件鉴定结果:不构成医疗事故》,少数媒体不负责报道的本来面目才得以曝光。

人总是要生病的,看病总有风险。即使是已有较为先进医疗技术的今天,也没有哪家医院,哪位专家能包医百病。这本是生活的常识。诸如羊水栓塞这类不可预测、死亡率高的病症,对当前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来说更是考验,稍有差池,极易成纠纷。媒体报道本应当慎之又慎。在确切了解事件前,不宜把一面之词作为事实依据。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位、医学素养的欠缺,再一次伤害了脆弱的医患关系。

众所周知,医患关系的核心内涵是共御疾病而结成的目标和利益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双方的相互信任、理解与协调配合,是有效防治疾病的基本条件。医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执业水平,广大患者和家属也要尊重医务人员,理性对待就医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媒体客观与正确的导向,对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极为重要。媒体本应在促进医患关系建设、增进医患沟通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绝不是起相反作用。

二、媒体“失误”的深层原因剖析

医疗行业需要高尚的职业操守,其形象也需要被社会认同和尊重。如果不负责任地曲解医院和医务人员,甚至以偏概全,恣意放大医务界执业中存在的瑕疵,以致出现妖魔化医务界的倾向,使医务界丧失行业自尊,将是对这一行业的最大损伤,其结果必然反作用于社会,危害人民健康。那么,媒体又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屡屡造成了对医疗行业的“误伤”、“重伤”呢?笔者试分析一二。

原因一:主观意断,误导受众。如《患者质疑,小病开刀要十万》,“小病”和“十万”形成鲜明对比,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可能会让观众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有些媒体人员更是感情用事,报道伊始,就一味在医患纠纷报道中同情弱者,并把原因归咎于医生护士和院方。

原因二:钓鱼采访,贻笑大方。2012年,某媒体记者伪装成患者交绿茶饮料进行尿检,而结果显示“尿液”中有白细胞、霉菌和杂菌。该尿检结果便成为媒体指控医院坑害患者的有力证据。结果欠缺医学素养的媒体栽了跟头,其有罪推定的“钓鱼”采访危害了医患者关系的双方,也危害了社会的和谐。

原因三:放大细节,以偏概全。还有些报道,更是拿细节说话,什么“护士边配药、边看小说”,且不说事实的真实与否,这样的细节描写,媒体暗示的自然是医护人员在拿患者的生命健康开玩笑,既有违职业精神,也违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医院的内部管理规定。其报道后果于医患者关系只能是火上浇油。

原因四:一叶障目的模式化报道,让医方无法承受。目前,媒体对医护人员的报道,仍存在“高、大、全”“牺牲小我,服务他人”或者“虽然辛苦,但是值得”的话语套路,无法从多层面展现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生的心理过程,无法还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无法体现在复杂病情下技术的局限与无奈。此外,在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报道,也多从改革取得成就、得到医患双方支持等方面展现,而忽视“新医改”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体制下医患双方各自的难处。

此外,采访模式的程式化、“标题党”的不负责任、第三方的声音弱小等等现象,让受众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的全部,对医患双方都有失公平。特别是少数新媒体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不仅模糊了公众视线,混淆了真正的问题,使得官方得以从医者和患者的纠纷和公众视野中脱身,也无益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解决医患矛盾需要媒体传播正能量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13类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关注“医疗问题”的人最多,占15.3%。另一份调查报告更是将“医疗问题”列为了影响国人安全感的三大问题之一。多年来,医疗始终是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2014年,破解医患纠纷难题成为网友关注热点。在六大社会热点问题中受关注率高达到11%。医患矛盾解决不力,势必引发政府“治理不力”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endprint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媒体发挥正能量。放眼过去媒体对于医患关系的报道,通常都将其焦点集中于负面新闻题材上,这不仅放大了负面效应,而且产生巨大的负能量,无疑会使医务工作者产生焦虑和担忧,同时使得广大受众继续对医务工作人员产生误解和不信任。长此以往,医患矛盾的愈演愈烈甚至会造成医疗行业的不稳定。在此,笔者建议:

1、媒体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媒体要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就必须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当今社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蓬勃发展,媒体的辐射力日益增强,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医疗行业自然不能例外。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传媒作为大众的信息传播工具,在挑选有价值的新闻时,绝不应以吸引眼球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从传媒伦理的角度看,可能引发一些道德上冲突的,或者会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信息,就应该做出恰当的取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更高的媒介素养,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仅要以深入了解完整事实为前提,用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更要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到新闻背后的舆论效应。在医患关系议题的报道中,媒体在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播出评论等每个环节中都要牢牢把握真实、客观、准确、平衡的原则,不进行“新闻炒作”和“策划新闻”,不要集中、大量地展现医患关系的消极面,力求客观、真实地展现医患双方的形象,对舆论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努力削减当前社会所存的戾气。

2、从事医疗卫生报道的记者应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医疗体制背景知识

当前我国医患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体制的不完善,现行医疗体制所导致的“以药养医”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重医患两方的双重困境和沟通成本。媒体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医患关系存在的症结所在,加强对背景知识的学习、研究,了解医患双方的需求,以媒体之力,推动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推动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在解决医患纠纷中的作用,为建设“公民社会”不断贡献力量。

3、媒体发声须慎重,不应让权威的第三方缺位

反思“湘潭产妇事件”,媒体报道存在偏颇激化事态。在事件查清前,一些媒体报道只强调了“医护人员全体失踪”,而忽视掉了患者家属存在的过激行为,更忽视了对“羊水栓塞”凶险的医学解释,报道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主观性,无疑是火上浇油,网友对此也提出批评。在未查明事件真相,有媒体通过标题来满足受众眼球,这无疑是引发医患矛盾升级的导火索。另一些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及深入调查就盲目跟风,使舆情难于缓解。因此,笔者认为媒体在处理这种涉及医患矛盾的话题时,除了咨询专业人士医疗知识,让权威的第三方发声外,应尽量保持平衡中立,尽量不用惊悚标题,这至少可以让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少受到伤害。

4、管理部门应依法办事,对于错误报道的媒体应该问责

无论是“八毛门事件”,还是“走廊医生”的报道,事后证明,媒体都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媒体的责任,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道德的层面追问媒体的良知,这是远远不够的。媒体内部以及其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起纠错机制,并对那些造谣、诬陷,给医护人员、医院造成损害的人员给予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①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②邱仁宗,《医患关系严重恶化的症结在哪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13)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患关系媒体报道正能量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媒体报道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