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茵
近日,笔者有幸观赏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他独特的设计,精湛的语言,深厚的功底,充满活力的课堂令人折服,他那“友善·碰撞·归真”的新颖幽默教法,让数学课堂生机盎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亦师亦友——让学生言无不尽
师:张老师有很多的癖好,你要是不能满足张老师的癖好,待会儿上课就会磕磕绊绊。同学们,会举手吗?
生:会。
师:知道我姓什么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低举手)。
师:在我班上像这样举手的叫 “别喊我,我不会”(学生哄笑)。
师:会的同学该怎样举手?(学生高举手)
师:聪明!这就叫悟性。很遗憾在我自己班这样举手的就是告诉张老师“最好别喊我,我不太会”(学生又哄笑)
师:“真会的”该怎样举手?(学生举出各种姿势)
师:特别想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一妙招(教师边做不同的举手姿势边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哄笑声中知道 “真会”时的举手姿势)
…………
师:你们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嘛,我看到你们就感觉特别亲切,知道为什么吗?
生:你是五年级老师。
师:比这更亲。
…………
生:你的儿子是五年级学生。
师:多有洞察力呀!掌声!(生齐鼓掌)好家伙,这个问题看出来了,太厉害了!
师:今天我把儿子带过来了(出示几张小孩照片)……我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狠狠地给我猜,你们觉得哪一个可能是张老师的儿子。猜对猜错我都送一个大拇指(老师竖起了一个大拇指)(生争相以“真会的”举手姿势向老师示意)
…………
张老师以“会举手吗”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简单话题导入,与学生交流,既快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轻松、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为教师快捷了解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知晓程度做了铺垫。“多有洞察力呀!”“好家伙,这个问题看出来了,太厉害了!“我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狠狠地给我猜,你们觉得哪一个可能是张老师的儿子。猜对猜错我都送一个大拇指” ……张老师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亲和、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吸引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张老师的友善、尊重、欣赏,感受到张老师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弥漫在课堂每一个角落,主动交流、情感释放、争相表达、言无不尽成为课堂的主色调,学生手舞足蹈、嬉笑欢呼、跃跃欲试。这样的课堂带来学生身心的放松、心智的开启、思维的驰骋,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碰撞思想——让学生从心所欲
师:张老师儿子的位置在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用这样的数组成的数对(4,2)来表示。聪明不聪明就看你了。找到没有?同桌3人一起,不单要说答案还要说思考过程,你是怎么锁定这个人的?
生1:从下往上第4排,从左往右第2个(圈出相应照片)。
生2:从上往下第4列,从左往右第2个(圈出相应照片)。
生3:从左往右第4列,从上往下第2个(圈出相应照片)。
生4:从左往右第4竖,从下往上第2个(圈出相应照片)。
师:……张老师只有一个儿子,而且我给的数据是完全正确的,你们怎么给我整出4个儿子呢?……你们觉得,我给出了一个数据你们没找对,是因为自己没想清楚,还是张老师没有说清楚?
生:张老师没有说清楚。
师:一会儿给大家30秒的时间,我看看我们3人小组能不能快速而精准地商量出“张老师到底什么地方没有说清楚”,看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既准确又全面。
(学生开始有目的地激烈讨论)
…………
师:这个小伙子(课件圈出平面图上相应照片)是张老师儿子最要好的朋友,他的数对是(2,1)。谁找到我真正的儿子了?3人小组赶紧说说是哪一个 ?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带着信息讨论)。
生:第4列,从下往上的第2个。
师:凭什么你一句话就把别的3个抹掉了?你从哪里发现这个才是真的?
…………
张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质疑、讨论、推理为基本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张老师一次次地追问,一次次地创设思维的碰撞,但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发一次次争辩,挑起一次次讨论,促成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讨论、交流、探索中,思维一次次发散 ,对新知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张老师修筑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碰撞的快车道,让学生在宽松的探究空间里驰骋思维,从心所欲,探索正确的答案。
置身情境——让学生思绪万千
师:第1列举手,第2列举手,第3列举手,第5列举手,第2行举手。(生听令举手)
师:写下你的数对。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数对,从此以后你就有一个数学代码了……
师:接下来我可要挑战一些难度了。班长来了没有,用代码告诉我,谁来?
生:(4,2)。
(师生一起锁定班长:先从左到右数到第4列,再数第2行……)
师:学习委员呢?赶紧告诉我,他是谁呀?(指名说出相应数对)跟我一起锁定她……
师:下面我想提高要求,我直接说数对,如果符合要求的同学就站起来。(3,1)、(3,2)、(3,3)、(3,4)、(3,5)(第3列的学生依次站起)
师:张老师随口报了几个,你们发现什么了?为什么我随便喊了几个数对站起来却是笔直的一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开头的数字都是3。
师:开头的是行数还是列数?(生:列数)我这背后有窍门,是吧,厉害不厉害?你也喊几个数字要同学笔直地站起来。endprint
生:(5,1)、(5,2)、(5,3)、(5,4)、(5,5)、(5,6)。
师:同学们大声告诉我她厉害不厉害?(厉害)首先很聪明,她那叫依葫芦画瓢了,但依葫芦画瓢不是创新。有没有谁敢站起来说:“老师,我也能笔直地让同学站起来,但跟他们不一样?”
生:(1,1)、(2,1)、(3,1)、(4,1)、(5,1)、(6,1)。
师:这个厉害吗?厉害在哪?还有比她更厉害的吗?
生:(1,1)、(2,2)、(3,3)、(4,4)、(5,5)。
师:还有谁更厉害的?(此时学生思路已完全打开,都跃跃欲试)
数学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培养情感的重要源泉,是沟通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这个环节中张老师创设“第1列举手……第2行举手”“写下自己位置的数对”“利用数对知识锁定班长、学习委员”等现实情景 ,把学生置身于身边活生生的资源之中,学生既是情境中的主角,又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学问,而是遍布我们身边有趣、有用的工具。
在上述情况的基础上,张老师又创设“下面我想提高要求,我直接说数对,如果符合要求的就站起来”“为什么我随便喊了几个数对站起来却是笔直的一列?你发现了什么?”“我这背后有窍门,你也喊几个数字要笔直地站起来”等有创意、有挑逗性的真实情境,着实又给学生注入了一针针的“兴奋剂”。学生身处由数对编绘出来的一行、一列等图形里,思路更加开阔,联想更加丰富,创新更加大胆,兴趣更加浓厚。从数到形,从平面到多维,从而让数学理解达到新高度,把学生思绪引向新领域,把课堂氛围推向新高潮。
在整堂课中,张老师不断地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诗意,奏响他们心中美妙的琴弦,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点燃学生想象、创新的火花,从而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真谛。张老师亦师亦友的友善师生关系、设置巧妙的生生智慧碰撞,创新高效的归真教学情境,让紧张的“学堂”成了师生交流的温馨港湾,让平淡无奇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生机盎然,让学生的情商智商得以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