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

2014-12-20 20:30白金声
江西教育B 2014年11期
关键词:莲叶意境诗人

白金声

我国是一个美丽的诗的国度。在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一篇篇经典绝妙的诗文佳作无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果在“诗教”中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受其中蕴含的“美”,那么就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语言美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瑰宝,它以艳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誉满人间。它,字字珠玑,掷地作金石声;它,句句是瑰宝,熠熠而生辉。诗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它音调和谐,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一首好诗,之所以灵气飞扬,美韵纷呈,这都是诗人对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果。杜甫“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名言,贾岛“推敲”二字的典故,这些字斟句酌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请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语言,只不过是人们常用口语的缩写罢了。但是有了第三句的“绿”字,这些句子就都发挥出作用了。正因为江南又绿,使作者刻骨相思,归心似箭,即使一水之间,也觉得“关山难越”,对月伤心。这里的一个“绿”字可称绝妙。第一,把春风吹来给大江南岸送来满目生机的因果关系体现出来了;第二,绿色,是最令人羡慕和喜爱的色彩,最能象征春回大地,春满人间,也最能表现故乡对作者的吸引力;第三,“绿”字的选定,是作者回忆故乡的结果,当然也含有对今日故乡的美好祝愿。

二、形象美

文学作品总是描绘形象的,形象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诗歌当然也不例外。诗歌是要抒情的,但直接抒情的情况并不算太多,多数情况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因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多数情况还是形象。诗中的形象丰富多彩,不少是生动鲜明的。面对这样的形象,有谁不觉得美呢?有谁能不心旌摇曳、悠然神往呢?请看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按照草原游牧者的视觉角度,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实感出发,逼真地描绘了他们生活的天地——敕勒川的天高地阔。在深青色的苍穹之下,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一派北国边陲的壮丽风光!这首民歌之所以气势如大地一样雄浑,风格像自然一样朴实,气韵如行云一样流畅,原因就在于作者以豪迈而粗犷的气魄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塑造了一种草原苍茫辽阔的自然形象,也塑造了我国古代敕勒人民和平安定与繁荣的生活形象,从而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三、情感美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寄情托意,优秀的诗篇,不管其篇幅长短,总是包含着炽热的感情的。陆机在《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只有饱含着炽热真挚的感情,才能震撼心灵,煽动情绪。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请看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诗人陆游的绝笔诗,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前两句写他临死感到悲哀的并不是自己的个人生死,而是不能见到全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中原一定会收复的坚定信念,嘱咐儿子在“北定中原”的日子举行家祭,告慰他在九泉之下的英灵。这首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泪,如火,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它凝聚了作者的生前志、死后心,是作者一生政治抱负的总结。在结构上,诗的前半首写终生的遗憾,情怀悲壮;后半首写临终的期望,乐观自慰。整首诗抒写作者毕生的心愿和深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情趣美

我国古代诗歌,可以说是逸趣横生,使人有难以言传之感。或移情入景,状物传神;或巧比妙喻,警策动人;或精思附会,别具匠心。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古典诗词中的一种意趣美。袁宏道说:“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确实,诗中之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诗的情趣美。请看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稀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写春末夏初之景:树头之花已落但是绿叶刚放,尚未成荫。诗中不提时令,然而读罢全诗清晰可辨。最后一句描写孩童追逐黄蝶的嬉戏情景,花黄蝶入,何处寻觅呢?诗人利用蝶与花色彩相同的特点巧妙构思,既展示了菜花的烂漫景色,又突出了儿童无可奈何的懊恼情态,读来确实逸趣横生,妙不可言。

五、结构美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诗句的顺序要经过反复斟酌,使诗的结构符合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完整而和谐。有些诗采用复沓章法,即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几个字,反复歌咏,这在《诗经》中常见;有的诗重叠和反复比较多,这在乐府诗中比较常见。这一特点使诗歌具有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使歌者的感情能够反复抒发,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还便于记忆,容易上口。请看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采莲曲水墨画般地描绘了江南水乡这一幅天然图画,显得朴素、生动、别致、清新、优美。第一句描写生机勃勃的莲叶,展示江南水乡美丽的自然风光。接着用回旋反复的诗句,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描绘出鱼儿在莲叶四周环游嬉戏的情景,表现出活泼可爱的情致。表面上是写鱼儿,实际上却是生动地再现了采莲人劳动时的愉快情景。诗的后面五行,每行只变化一个字,体现了唱和的特点,即一人唱,多人和。这种反复回环的吟唱,增添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表现力。endprint

六、含蓄美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升华的结晶,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的发生、发展过程,铺叙开去。诗人只能够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式的语言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自己的感情。人们必须利用“视觉暂留”和丰富的联想去欣赏它,才能“尽窥全豹”。所谓“诗贵含蓄”,就是指诗人在他的作品中,要有意识地留下一定的空间,做到画外有画,言外有意,意外有情,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去思索,反复吟哦,回味无穷。请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从不遇隐者询查原因开始,通过童子的答问和指点,从侧面描写隐者与人世隔绝的苦心和性格。开头点明会晤地点和接待人,五个字就把“不遇”的情节做了明白无误的交代。往下三行全是摘记童子的回答。童子的回答虽然简单,却极有深意。首先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采药”,意在表明,师父虽然没有兴趣作宦海奔波,但他对民生疾苦还是十分关切的。下两行说得更加委婉含蓄,既有热情的指引,又有婉转的辞谢。“只在此山中”为什么却“云深不知处”?童子这样回答,用意是:1.首先声明,师父行前的确没有向他交代具体的去向;2.婉言劝告,师父采药的地方,山高林密,路转峰回,请来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3.含蓄说明,师父不愿与有权势的人来往的决心是坚定的,来访者毫无必要逗留等待。由此可见,不遇隐者,初看是偶然错过,细想则是必然。这样,才把隐者的性格突出来了。

七、夸张美

夸张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重点不是对事物作逼真的描绘,而着重于强调,抓住事物的某些特点有意加以扩大或缩小,使其特点、本质及其所包含的意义更为鲜明突出,借以更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尽表其意的效果。在古典诗词中关于夸张的描写不胜枚举,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白发的长写离愁的深,这是夸大夸张。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把本来到处吹的春风说成吹不到玉门关之外,以突出古代凉州一带的荒凉,这是缩小夸张。请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的前一句主要是静态描写,视线由整个香炉峰集中到瀑布。“生”字和“挂”字用得巧妙,静中有动,形象而富有生机。后一句侧重于动态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诗人触景生情,逸趣横生,运用了一句夸张的语言来赞美这一壮观。“飞”字状水流,表现其凌空而出;“直”字说落下,足见地势的陡峭;“飞流直下”,看出了异乎寻常的流速。“三千尺”,说出其意想不到的高峻。至此已经活画出庐山瀑布的全貌,可是诗人并未满足,他又以奇特的想象作了结:“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流下来,真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处。一个“疑”字,画出了诗人乍惊还疑倾心赞美的情态,也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八、风格美

风格是从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风格是衡量一个诗人的创作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诗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在锤炼、创造着自己的风格,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形象意境表现得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具有成熟风格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看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四句以如椽巨笔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最后一句更寄寓哲理,不仅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出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篇高屋建瓴,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形成了一种雄浑的风格。品味这种雄浑的风格,不但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九、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情景交融”“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黄彻在《■溪诗话》中说:“昔人谈文字,以意为主。”古诗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优劣。古诗的意境指意和境的统一,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请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借景叙情的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夜泊建德江时见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与忧愁。诗中描绘的雾气笼罩着的小洲,呈现的是落日的黄昏、空旷的原野、清澈的江水景致,构成了一幅空旷、凄凉、宁静的画面。通过品味想象,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羁旅的怅惘,对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道路的坎坷等复杂的情感。这里,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就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

十、哲理美

反映一定的事物、一定的意境、一定的思想感情,会合某些带规律性的知识,对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起着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的诗叫哲理诗。哲理诗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不但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情感的熏陶,并且还能启迪情智,开拓胸襟。而这种哲理是与审美感情融合着的,是富于个性和情韵的。有人说:“诗的表层是情感,诗的深层是哲学。”请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诗人登楼远眺,眼前出现了“白日依山,黄河滔滔”的壮观景象开始,后一句突然笔锋一转,撇开已经展开的画卷,涉及了极目远望的深层心理,使人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登高观景,有谁不想登得更高一点,望得更远一些呢?于是,“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一深刻的哲理就极其自然地蕴含在登楼这个具体的形象之中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写法,可以说是诗歌中的理趣。endprint

猜你喜欢
莲叶意境诗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接天莲叶无穷碧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植物占领世界?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