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之有效提问

2014-12-20 13:29云虹
师道·教研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材语文

云虹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对此,我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

于是,就“提问”,我在学生当中做了个关于“课堂上,不愿意发言或回答问题的原因”的简单调查,学生答案可基本归整为三点:

①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害怕会答错。

②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

③因为确实不懂。

看来这是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而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细想,这归根到底是教师的不当课堂行为所导致的。

第一,教师惯于用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这样的学生会考虑“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老师表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我如何思考,我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想法如何”。

第二,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或学生的回答离自己所预期的大相径庭的时候,教师就会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进行所谓的提示;或者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很明显,“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有意的,但学生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样几次下来,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他一个他答不出来的问题;故意提问一个正在出神的学生令他难堪,等等。教师可能是出于好意,想借此点醒学生来认真听课,但不管出发点如何,这种惩罚性提问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结果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另外,教师希望学生对每篇课文均能面面俱到地鉴赏品析,于是每课所安排的课堂内容容量大、知识点多而杂,而要在40分钟的固定时间完成教师设定的内容,只能压缩学生的思考时间,并将知识的内化环节寄希望于学生课外自我完成,但这往往是很难落实的,教学效果甚微。这正是教师们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而以文本教材及所谓标准答案为重中之重的课程理念造成的。我们应该明确一点——课程教材只是非唯一的传播知识的载体及培养能力的媒介,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要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调查表明,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那么怎样才是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有效提问,这便需要我们教师排沙简金,言必有中了。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有效性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