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镝
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经过多轮大课间的实施后,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000人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身体素质指标主要包括:肺活量、坐位体前、立定跳远、台阶指数。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间差异,P值小于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测试成绩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比肺活量增长2.57%,坐位体前屈同比增长6.67%,立定跳远同比增长2.61%,台阶指数同比增长9.43%,涨幅最大的是台阶指数。台阶指数主要是反映学生耐力素质、心肺功能的指标,此项指数的显著性增长可以显示出学生耐力素质的良好变化趋势,与先前学生体质下降以耐力素质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现状对比来看,耐力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这说明大课间内容设计符合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直接说明此次实施的大课间是合理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有可操性和发展性。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德育指标的对比分析
1. 实验前后学习态度对比发现,实验前有37%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大课间活动,这种结果受产生的基础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周期固定等因素影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即在教师严密地组织下,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思考探索问题没有余地,学习气氛沉闷等。学生不了解大课间的内涵,误解了大课间就是课外的体育课,因此出现大比重的学生在意识上回避参加大课间。实验后,通过实践了解了大课间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不愿意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比重降至17%,这种变化十分显著。同时,表示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比重从16%增至35%,增长变化显著。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发生显著性变化,很有兴趣的学生比例从11.6%上升至56.0%,这部分的变化值非常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受到小学生本质特点影响,小学生群体自我意识的水平相对低,活动的兴趣尚未分化,注意力不集中,只要是组织得当,趣味性较强的新鲜事物均可引起较强的注意和关注。同时也反映出,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不应拘于形式,而要多求变化,多元的组织形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自我认知的差异。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通过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开发为形式,拟达到自我认知的目的。在调查中,通过参与大课间的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常遇见的教师组织无法顾及每个人的现象,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摆脱对指导教师的过分依赖,提倡自觉、自律和相互协助。问卷中潜设了此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你是否可以自己完成活动内容?”就此问题,实验前仅有2%的学生确信自己可以完成,而有64%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一数据显示出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实验后,数据发生了一定幅度的变化,完全相信自己能力的学生比例变化不大,但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大课间活动实践,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由无法完成转化为基本可以完成。
3. 集体意识的差异。调查中以集体主义意识相互协助来显示,即设困难使得小学思考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或谦让他人。主要设定以下两个问题:“如果器材不够时,你是否愿意与其他同学轮换活动?”“如果他人需要帮助,你是否愿意给予帮助?”。通过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克服爱玩心理,有72.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器材不足时与其他同学轮换活动。这个变化与实验前相比乎翻了一倍。可见实践过程中,若干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帮助下也逐渐在形成一个良好的选择。
三、结论建议
大课间活动模式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各指标明显提高,大课间活动模式基本科学合理。大课间活动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自我认知和集体意识等方面产生显著的积极性影响。
在大课间活动方案设置时,在保障安全操作的基础上,逐渐减弱教师的显性指导比重,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自律、自觉地参与活动转向,从而引导学生的良好的人格品质。教师承担设计、保障、改善的基本职能。大课间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行政保障,学校应加大此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大课间的内容设置与实施管理的科学合理模式,继续推广大课间活动。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