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静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
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并使之在学习中体会掌握生物知识的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初中学生对生物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具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制模型,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对于一些无法让学生看到的微观或宏观的生命现象,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细胞分裂等现象,世界各地的珍稀动、植物及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可以运用现代摄像技术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慢为快,化快为慢表现出来。还可以用慢镜头把捕食动作分解出来,看清捕食过程。通过显微摄影把许多微小的、肉眼无法看清的生命现象,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形式,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学案教学模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阶段恰好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重要载体,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辅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以利于形成一个牢固的知识体系。学案共设置[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讨论提高]、[当堂检测]四个环节,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指导,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预习]侧重于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填空,也可以是课前生活调查,还可以是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实验技巧等。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转变了原来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学习状态。
[合作探究]侧重于当堂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整合、归纳,设置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讨论提高]主要是针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和归纳,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图,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当堂检测]是针对本节内容出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可以由教师出,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还可以采取小组竞争的形式,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通过学案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逐步养成了自主预习、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整理归纳的学习习惯。
三、巧妙设置问题串,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串”教学策略就是以问题驱动设计学习内容,将解决问题融于学习过程之中,在师生共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形成问题意识,并能带着问题意识走出教室,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既丰富了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认识了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