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星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扑面而来,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是一流人才还是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我们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大胆想象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想,产生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尊重、爱护、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教师不必忙于解答,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因势利导,让全体同学去思考,这不仅能调动提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勇于大胆想象,乐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我在教“画图”一课时,教科书上是利用刷子来画出太阳的光芒,这时有的小朋友觉得用刷子来画不美观,想象出用直线工具来画,用铅笔来画。再比如画白云时,有的小朋友想象出利用刷子画,有的小朋友想象出改变背景颜色,用橡皮来画。由于放手让学生去想象画,同一种作品有着不同的美,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创新环境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曾志朗说:“要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一个脑子里塞满知识的孩子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他缺乏一个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思考的空间。”这个“思考空间”就是创新的环境。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源,有疑才能提出问题,才能去思考提出的问题,才能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创新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多质疑,在敢于质疑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后得出的不同看法,增强学习兴趣,然后师生把共同提出的诸多疑问,进行梳理、筛选、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即使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给予学生的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
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把教学内容努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当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像磁铁般一样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画图中,画小山着色时把整个画布都涂上了相同的颜色,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点拨是不是什么地方没有闭合?凭眼睛观察是看不到的,要通过放大镜来观察,然后把小山画闭合了,再涂色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了。再比如给花蕊涂色时,通常把颜色涂到花瓣上去,学生质疑老师,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涂色一次到位呢?涂色是不能一次到位的,是因为花蕊太小。学生想到了使用“放大镜。”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在问题中成长的学生,主动去探索、寻找自己需要的最佳答案。
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搭建创新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搭建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阵地,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与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是为学生营造环境和“土壤”,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与养分。为了配合学校办好校刊,人人当“主编”,办好《希望报》看谁设计的版面最有创意,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设计的报刊版面有“学校新闻”、“班级生活”、“社会大观”、“名言警句”、“学习专栏”、“一事一议”、“我来夸夸他”、“文体活动”等众多栏目,内容丰富多彩而又贴近学生生活;新闻采写、文字编辑、生动活泼而又各具特色;花边插图、色彩斑斓而又赏心悦目。通过评选每一期最佳创意的校刊,来定为该期的出版刊,全校学生每人一份,受到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办好校刊,既对学校管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又为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活力所在,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我们的课堂抓起,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