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娜
入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家长怀抱,来到完全陌生的幼儿园。有的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时会对新环境产生极大兴趣,但几天后新鲜感就可能消失,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心理或是生理方面发生变化。心理变化如:苦恼.忧伤恐惧.紧张等不适。生理不适如:头痛.尿频等不适。不然看出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
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不仅是老师,也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例如和孩子一起做些准备的工作,可以帮助孩子顺利的入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减短分离焦虑期。
一、心理准备:入园前,家长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观看小朋友们上课.玩耍,使孩子逐渐有“幼儿园”的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其次,帮助孩子认识小伙伴。
二、生活准备:1.家长放手让孩子尝试独立吃饭。2.孩子自己大小便。3.孩子会自己洗手。4.孩子会穿脱衣服。5.孩子有午睡的习惯。
三、交往准备:父母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互助与分享,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四、开展有趣的活动:
1.游戏:“抱一抱,猜一猜”。幼儿在幼儿园分离焦虑而哭闹时,教师相当有效的做法是紧紧地把幼儿拥抱在怀里,充满疼爱地用右手轻轻拍打幼儿的后背,并辅以温柔的安慰和劝说。孩子的内心平复很多。见此效果非凡,因此,我组织了游戏“抱一抱,猜一猜”的游戏,玩法是我坐在椅子上,把眼睛蒙上,并请另一位教师摸摸孩子的头,被摸到头的孩子悄悄的走到我的面前,投入我的怀抱,并说道:“请你猜猜我是谁?”老师根据孩子的声音以及抚摸孩子寻找孩子的特点来猜一猜孩子是谁?并说出孩子的名字。拉近了师友间的距离,孩子随时能够与老师肢体接触,环节了孩子内心的恐惧与不安,逐渐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使孩子积极地参与集体游戏,体验集体游戏的愉快。
2.绘画:画一画,我想妈妈这么多。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能够将可怕的东西画得不那么可怕,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力量感和控制感,从而克服因分离等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一次活动区活动,看到笑笑手里拿着一支笔边哭边寻找着什么。我轻轻地走过去,问她:“笑笑是不是想妈妈啦?”她点点头。我拿了张新的纸,说:“笑笑你有多想妈妈呢?你能画出来吗?”笑笑在纸上画了一条很长的线,眼泪挂在脸上还没干,但却笑嘻嘻的跟我说:“我想妈妈有这么多。”我告诉她:“想妈妈不仅可以用长长的线来表示,还可以用别的形状来表示哦!你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画一画,让老师看看你有多么的想妈妈。”笑笑在我的鼓励下快乐的画了起来。
3.游戏:找一找,这个是我的。让幼儿在陌生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我请家长将孩子喜欢的各种东西带到幼儿园里,并放置在贴有自己标志的固定点。利用过渡环节我请幼儿找一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就这样,幼儿在游戏中,看到有很多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增添了对幼儿园的几分亲近感,增加了幼儿游戏的愉悦感,更增加幼儿的归属感。
4.游戏:快乐宝宝交友会。每一个幼儿都有集体归属感的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幼儿集体归属感的需要。幼儿若有了可依赖的同伴,则能将对父母的依恋感转到同伴身上,从而有助于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幼儿入园的第二天,我组织了一场“快乐宝宝交友会”,引导幼儿去结交朋友,让他们交换玩具,介绍自己,肢体碰一碰等等。从而使幼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五、家园联动,促进新生入园适应
1.举办家教沙龙,共享教育策略。入园前举办家教沙龙,是共享家园教育策略,产生“联动”效应的关键。通过家教沙龙,一方面由教师向新生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以及幼儿在园作息制度和活动常规等,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正确的准入园教育。
2.开展预入园活动,增进家园感情。邀请家长和孩子来园参加幼儿园活动。目的是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快乐,是幼儿感性地认识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心理上制造一种深刻的“首次效应”。
3.“开放”幼儿活动表现,促进家园联动。家长初次将孩子交给幼儿园,往往表现出担忧和不安,他们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为此,我们用简短的文字和图示或是ppt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开展家长半日活动,采用不同形式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的各种活动。
六、结论
总之,幼儿的分离焦虑延续的时间,一方面与幼儿自身的性格,家长的配合,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育策略,教育氛围,师生间友好的亲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幼儿及家长情绪的稳定,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中,应用甜美的微笑感染幼儿,亲切的话语问候幼儿,真诚的态度对待幼儿,轻柔的动作抚摸幼儿: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让家长满意,让幼儿快乐。服务家长,服务幼儿,服务社会。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关心.爱护幼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