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方 陈文君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自1993年中国和巴西确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经济合作关系不断深化。2001-2012年中巴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36%以上,2009年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目前中国已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巴西也成为中国第九大进口来源国,两国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双边经济合作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大国,中国和巴西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深化经济合作关系愿望强烈。巴西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资源体量以及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不论从全球经济发展视域,还是从区域经济合作角度,中国都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和巩固与巴西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中巴经贸合作,是中国拉美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内在需求。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当今国际舞台上快速崛起的一支新兴力量,在全球经济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巴西是拉美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巴关系是中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西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为拉美地区的41%左右,2011年巴西GDP规模占拉美经济总量的43%(如表1所示),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巴西民众及政府都越来越自信,政府和精英阶层孜孜以求的大国梦更加清晰,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稳步提升。巴西是拉美地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南方共同市场的核心成员国,近些年来在美洲国家组织、美洲开发银行、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改革以及WTO谈判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发展同拉美国家及其地区国际组织的战略关系,还是在促进重要国际组织改革以及WTO谈判方面,巴西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中国需要加强并不断深化与巴西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巴西经济正处于债务危机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政治发展较为稳定,是拉美地区最有吸引力的外国资本投资目标国,也是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国之一。如表1所示,目前巴西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大约相当于拉美地区人均GDP的1.3倍,按世界银行标准已属于高收入国家,其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这为中国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更紧密的中巴经济关系在中拉关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在国际格局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国际市场开发等领域,中国都需要同巴西开展更加广阔的、更加深入的合作。
表1 巴西和拉美地区GDP(2001-2011)
2000-2011年巴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按每天1.25美元衡量的贫困人口比例已从1992年17.9%下降到2009年6.1%(如图1),2011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达10720美元(如图2),同期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相当于拉美第二大经济体墨西哥的2倍(如图3),这些为中国面向巴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多机会。
图1 1990~2009年巴西贫困人口(按每天1.25美元(PPP)衡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图2 2001-2011年巴西、拉美地区及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单位:美元)
图3 1990~2011年巴西、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四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等(单位:亿美元)
从各项具体消费指标来看,巴西国民消费能力很强,且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巴西在始终保持较高能源利用率的情况下,反映居民综合消费水平的人均电力消耗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已达2384千瓦时(如图4),反映出巴西国民消费能力强劲增长势头。2010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990美元(如图5),2011年巴西出境旅游人数达到346.6万人(如表2),每百人移动电话使用量为123部(如图6)。
图4 1971~2010年巴西年人均电力消耗量(单位:千瓦时)
图5 1995~2010年巴西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单位:美元)
表2 拉美主要国家及金砖国家国际旅游比较
1992年,巴西来自中国的进口额仅有5278万美元,仅占巴西进口总额的0.26%,2012年已增长到342亿美元,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5.35%,20年间增长了645倍。如表3所示,2001-2012年期间巴西从中国的年均进口增长速度超过34%,而且这种增长趋势仍在不断加强。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巴西经济增长及国民消费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6 巴西与中国移动蜂窝式无线通讯系统的电话租用(每百人租用量)
表3 2001-2012年巴西进出口额(亿美元)
当前全球产业链主要由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导,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几乎掌控了整个产业链的所有高端价值产业,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只能凭借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分享到很少的利润。如何重新构建全球产业链,从而使得所有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国都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分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这是包括中国和巴西在内的所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景。
如图7所示。过去,中国和巴西贸易长期处于松散状态,到2008年以后才趋于紧密,但数据表明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从目前贸易状况来看,中巴两国在主要产业领域内的贸易互补性较低,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不高,产品的价值增值程度有待提高。长远来看,两国要在发展本国产业体系和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扩大双边投资规模,不断致力于构造参与性广泛的合理的全球产业链。
图7 2000~2009年中国与巴西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变化趋势
巴西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从目前中巴双边贸易结构来看,巴西在食品及活动物、非食用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等类产品上具有极强的比较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助巴西的资源禀赋优势,扬长避短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理构建全球产业链。从短期经济发展来看,巴西的资源、能源、粮食等是中国在两国经济合作较为关注的领域。
巴西拥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油、天然气及煤炭储量名列拉美地区前二位。生物能源的出口量及产量分别为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豆、牛肉等农畜产品产量及出口量也名列世界前茅,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进口来源国,也是中国未来在拉美地区最富有潜力的能源产品进口来源国。
巴西地处南美地台之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巴西探明储量的矿产约有70多种,其中金属矿有20多种,铌、钽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铁矿、铝土矿、锡、铜等矿产也很丰富。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和重化工产业发展加速,近些年来中国对金属矿资源的需求激增,来自巴西的金属矿进口额现在已占中国对巴西进口总额的约50%(如图8),且两国相关产业链的互补性不断增强。短期内中国重化工产业将继续快速增长,国内基础设施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对矿产资源产品的进口会继续增长。以2011年经济规模为预测基础,假设中国未来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的水平,且巴西能够充分满足中国进口需要,那么2015年中国进口巴西金属矿将超过400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700亿美元以上。
图8 2000-2011年中国进口巴西金属矿及金属屑贸易状况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能源消费需求也迅猛增加。尽管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能源消费缺口还在继续扩大。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1980年增长了近5倍,能源生产和消费缺口高达3亿吨标准煤,约占能源消费总量8.62%(如图9)。根据BP集团研究报告(如表4),在能源消费强度分别比2005年下降33.5%和52%的情况下,2020年和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仍将达到36.9亿吨和44.3亿吨标准油,比当前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还分别高出14.2亿吨和21.9亿吨,并将长期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199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比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0.7个百分点,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显著提升,其中尤以原油为甚。
中国自1993年11月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平均增速达4.9%,居世界之首;1996年中国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①。从2006年开始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以年均2.9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0年原油达到53.8%,超过了50%国际警戒线。如果“十二五”期间仍保持此速度,预计201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5%②。
图9 2000-2011年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表4 世界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强度展望(1990-2030)
巴西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油页岩等能源矿产。近年来巴西在海底岩层下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深海石油资源,数量达500亿桶至800亿桶,这可能使巴西成为世界上另一个“能源超级大国”。截止201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巴西是南美地区仅次于委内瑞拉的第二大油气资源国,石油储量为151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为5000亿立方米,煤炭储量为45.59亿吨。此外,巴西的乙醇燃料利用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其生物能源产量占全球生物能源总量的32%③。
近年来,中国对巴西的能源进口量迅速增长,而且还将继续增长。以石油为例,中国2011年进口巴西石油48.85亿美元(如图10),比2001年增长了549374倍,十年内年均增长率达到375%,比同期中国石油进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44个百分点。2001年中国进口巴西石油尚不足石油进口总额的千万分之一,2011年巴西石油已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额的2.05%,巴西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市场的份额飞速增长。显然,新兴能源大国巴西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未来中国石油供给的重要来源国。紧密的中巴经济合作有助于中国构建更加广泛的能源供给网络,从而缓解中国的能源消费缺口,进一步保障能源安全。
巴西农业资源丰富,土地开发潜力大,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未开垦土地。根据巴西农业部有关机构测算,巴西农业用地可达4.5亿公顷④。目前种植业用地仅6730万公顷,为宜农土地的25%。巴西在中部地区拥有土层深厚、牧草生长快的亚热带草原,牧场面积达1.64亿公顷,其畜牧业产值在全世界居第3位。在世界可耕地开发利用潜力资源中,巴西至少有8800万公顷易于开垦的沃土,在世界各国中首屈一指,其农业进一步扩张的潜力很大,被誉为“21世纪的世界粮仓”。
图10 2001-2011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额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产品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顺差为世界第一;橘汁、咖啡和蔗糖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巴西70%耕地种大豆和玉米,其产量均名列全球第二。大豆是巴西农业最重要的出口产品,2011年产量达7482万吨,比亚洲的总产量还多,超过世界总产量的20%,且生产成本比美国还低20%。巴西畜牧业也十分发达,牛肉产量居世界第二;鸡肉产量居世界第三,是世界最大的牛肉、鸡肉及奶制品出口国。近些年来巴西的加工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橘汁、糖果、烟草、乙醇等出口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粮食供应已成为中国发展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之一。如图11所示,中国能源原材料进口额2010年比1990年增长了15倍,食品进口额则增长了13倍。如表8所示,2011年谷物、糖、油料等农产品进口额又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86倍、11.07倍和9.66倍。
图11 1990-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趋势(单位:亿美元)
巴西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进口来源国,尤其是在糖、糖制品及蜂蜜和油籽及含油果实两大类商品进口额中其所占市场份额非常高。如表5所示,2011年中国进口巴西的油籽及含油果实和糖、糖制品及蜂蜜贸易额分别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37.58%和58.98%,谷物及谷物制品进口额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大豆是中国对巴西的大宗进口农产品,1999~2011年进口额增长了近68倍,年均增长率达42.23%,2011年进口额高达117.9亿美元(如图12)。若中国经济及其国民收入均保持目前持续增长趋势,人口规模维持在低增长状态,粮食对外依存度稳定在6%左右,在不考虑物价变动影响的情况下,2015年前后中国粮食进口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2020年前后可能突破1500亿美元,粮食进口峰值可能出现在2025-2030年。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原材料进口额也将在2018年后突破1000亿美元,到2025年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毫无疑问,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巴西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战略影响,长期稳定且紧密合作的中巴经济关系是中国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关键。
表5 2000-2011年中国自巴西及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额(单位:万美元)
图12 2000-2011年中国进口巴西大豆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巴西资源丰富,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政治风险比较低,投资环境较好,投资机会多且回报率较高,是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经济全球化已是现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一种潮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巴西在能源、矿产、农产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中国企业到巴西投资有助于实现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国内市场饱和、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已成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向境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推动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为国内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巴西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无疑为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国企业可以自身成熟的加工制造技术和巴西丰富的资源要素为基础,积极向巴西转移国内过剩生产能力,不断延伸国际产业链并努力促进两国工业化升级发展,以持续扩大产业内贸易来进一步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比拉美地区其它国家而言,巴西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助于中国企业实现其海外投资目标。
此外,近些年来中巴之间不断出现的贸易纠纷也需要中国企业努力扩大在巴西的直接投资。据世贸组织反倾销委员会统计,在各国反倾销调查案中,中国已连续10多年成为最大的受害国,每年受此影响的出口商品达数百亿美元。仅2012年以来,巴西就已发起20多项对华反倾销调查案⑤。中国企业除了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求得解决以外,增加对巴西的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利用内部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但有利于缓解中巴贸易摩擦,也有利于促进中巴经贸关系的发展。
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对巴西的投资增长迅速,目前已是巴西最大的外国资本来源国之一。中国对巴西的投资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能源、采矿、钢铁和石油等资源开发型行业。根据巴西媒体Globo旗下网站G1的报道,未来中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将大幅飙升,预计很快会达到120亿美元。根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刘克崮先生2013年5月在中巴学术论坛上透露的信息,目前中国对巴西直接投资额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毫无疑问,中国与巴西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必将对两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国际经济关系之一。不论从未来发展需要,还是重构全球经济秩序的需要,中巴两国都有强烈的经济合作意愿。中巴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各自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双方未来经济合作空间广阔。自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巴两国围绕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密切合作,并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更紧密的中巴经济合作必将对重振全球经济活力产生积极影响。巴西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中巴经贸合作关系长期保持良好,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未来中国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基础上不断增加对巴西的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农业、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在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和扩大产业内贸易等方面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从而全面推进两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释
① 吳育騰,中共在拉丁美洲能源战略的布局與作為,台湾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② 李东超,能源安全外部形势堪忧,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3日。
③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④ 新华社记者陈威华、赵焱,巴西农业贸易政策着眼全球,文献资料来自上海农业网:http://www.shac.gov.cn/fwzx/hwzc/hwzc/201008/t20100820_1277376.htm.
⑤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default.aspx。
⑥ http://www.zhuankoumaoyi.com/archives/tag/%e5%b7%b4%e8%a5%bf%e5%8f%8d%e5%80%be%e9%94%80
[1]卢俊坤.中国对巴西贸易与直接投资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左晓园.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深化[J].拉丁美洲研究,2011(2).
[3]韩超,范爱军.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的竞争与互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5).
[4]王金莲.冷战后巴西能源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罗伯托·杜马斯·达马斯.巴西经济的历史与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2).
[6]朱行.世界农业强国巴西农业概述[J].粮食流通技术,2009(3).
[7]魏浩.中国和巴西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1992-2006[J].社会科学战线,2009(7).
[8]周志伟.金融危机给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带来新机遇[J].学习月刊,2009(9).
[9]苏振兴.巴西工业竞争力分析[J].拉丁美洲研究,2008(5).
[10]刘婷.巴西的土地问题与经济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2006(2).
[11]路易斯·奥古斯托·德卡斯特罗·内维斯.中国的崛起:巴西(或拉丁美洲)视角[J].郭存海,译.拉丁美洲研究,2006(2).
[12]周志伟.巴西的战略地位与中巴关系[J].拉丁美洲研究,2006(3).
[13]《发展中巴经贸合作对策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巴西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R].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