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视角下风险社会中的个体行为浅析

2014-12-20 10:49周晓桂
山东青年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博弈道德

周晓桂

摘要:

风险社会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开辟了独特的视角。本文从道德的视角对身处风险社会中的个体行为进行浅显的分析,指出被救助者的以怨报德行为博弈及其深层原因,指出应施救者的犬儒行为的表现及其深层原因,旨在对症下药,重塑道德,重拾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和信心。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个体行为;博弈;道德

一、风险社会理论与博弈论

  按照乌尔里希·贝克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当前世界已进入风险世界,而中国也已进入风险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面临全球性问题的风险,诸如传染性疾病扩散、毒品泛滥、恐怖活动、社会性冲突等问题,而在中国,由于市场化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减少,社会的转型导致社会成员的生活风险增加,如物价上涨、失业风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的市场化改革造成社会成员的支出项目不断增加,许多家庭长期处于透支性消费状态中,生活负担加重、生活风险加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与危机感,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焦虑恐慌之中,缺乏安全感。

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性,而人为的不确定性是当代风险社会的主要表现。风险社会理论注重对社会的“不确定性”或“人为的不确定性”的诊断,并通过人的自主性消除风险的根源,从而避免罪恶成为现实。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狮子勇猛、敏捷、羊、牛虽不具备这些条件,但它们食量也不大,而人身体软弱但需求很大,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只有依赖社会。在社会中人有了力量、能力和安全。但是社会是如何合作的?休谟叙述从两性的吸引到亲情关系,再到道德的产生。道德感自然而然地使得人们对不道德的或不正义的行为“谴责”或者对不道德的人采取不合作,从而使得不道德的人遭受损失。这样,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只要社会形成了道德或不道德,或者正义或非正义的观念,就自动产生了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机制是非中心化的,即它不是通过某个建立起来的中心化的组织来实施的。

按照博弈论的解释,道德的调节无需成本,道德感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它无须成本维持。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也应是不花成本的。但道德调节存在着局限,它对不道德行为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当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道德的满足时,道德的作用便失效。人们可以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没有力量对之惩罚,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产生,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以弥补道德调节的不足。

然而现实生活中,道德调节存在着严重缺陷。当前由于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信任,普遍缺乏安全感,从而怀疑一切,甚至出现习惯性怀疑。这种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见死不救,善恶不分,唯利是图等现象见怪不怪,甚至做好事还遭恶报,人们哀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道德陷入深层困境,折射出相关社会机制存在严重问题。根据风险社会理论,社会风险往往是由个体行为引起的,因此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离不开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个体即被救助者和见死不救者的行为博弈。

二、被救助者——以怨报德

做好事被诬陷、被讹诈的事情屡见不鲜,社会流传起“道德有风险,行善需谨慎”的言论。影响最大的就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的李云鹤案。对待老年人,中华民族一直尊崇的传统美德是尊老爱幼,孝老爱亲,老年人因为年纪长和阅历丰富,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一直被晚辈所尊敬、孝敬,甚至作为榜样来模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的行为让人不能让人接受,以怨报德,为老不尊。如2011年6月,江苏省南通汽运集团公司驾驶员殷红彬看到一名年迈的老太倒地受伤,停车后下车将老人扶起送到医院,而老太坚称,就是大客车将自己撞倒在地的,司机是肇事者。最后,还是车内的监控录像还了殷红彬的清白。2011年7月,武汉一个老太太也是摔倒被一个骑车人扶起来,她反倒污蔑是骑车人撞倒她,最后,旁边路人作证才避免好人被冤枉。一时间 “这个社会怎么了”“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疑问声起,而人们又不得其解。以致于人们对倒地老人不敢扶、车祸老人不敢救。

那么这些上了年级的被救助的老人为何采取这样的行为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有两种情况:首先第一种情况是老人年纪大了,头脑意识不是非常清楚,在在灾祸发生时往往不太清楚怎么回事,所以往往误以为前来救助的人就是肇事者,就像我们今年春节晚会看的小品《扶不扶》里的情形一样;另有佐证,就是按照南京彭宇案的主审法官判断的,有良知的肇事者一般都会伸手救援的那样,尚弄不清灾祸发生缘由的老人往往就认为救助者是肇事者。

另一种情形就是被救助的老人知道灾祸的缘由,恶意诬陷前来救助的人。如果第一种情况的老人被称为“老糊涂”,行为尚可原谅的话,第二种情形的老人就要被冠之以“坏人”的称号,以德报怨不能被原谅,而是要谴责甚至要被法办。

无论第一种情形还是第二种情形,一方面都反映了被救助老人寻求安全感的心理;另一方面从博弈论角度来看,一些老人以怨报德的不道德行为的收益远大于成本,造成他们存在侥幸心理,屡试不爽。然而这一切都反映了一个突出问题,即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养老金缺口巨大。建国以来,从我国的养老口号的变迁可以看出我国养老政策的变化:如,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8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199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05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2012年)等等,现今一些老人的行为博弈,就是为了减轻自己家庭的负担,为了使自己的治疗救助有着落,甚至不惜以怨报德、恩将仇报,昧着良心诬陷好人,讹诈对他施以援手的人,这就使本已脆弱的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港媒甚至发表了《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的文章,令人哀叹。

因此,在风险社会,除了重塑中国的信仰和诚信,建立为全社会所接受的价值道德体系之外,还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能终结此类讹人现象,提高个体道德素质。

三、应施救者——犬儒主义

在看到需要被救助者时,周围的人群即应施救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反应,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种也是深知道德有风险,行善需谨慎,但既然自己看到了,他们内心的道德良知还是驱使他们觉得不能坐视不管,而应施以援手,但是也要确保自己的安全性,不会惹祸上身,所以,他们会在采取必要而周全的措施:或要旁人作证,或拍照或摄像为证之后方实施行动,以求得心安。这种好人做好事谨慎理性的成本是必要的,但也反映出施救者的世故和无奈。

第二种是由于有前车之鉴,虽有怜悯救助之心,但害怕好心得不到好报,害怕自己实施的道德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风险成本,惹祸上身,故为了规避风险,而硬着心肠采取明哲保身,因为不出手救助反而没有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心理,因此才会导致像伊维塔·泽鲁巴维尔的《房间中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与否认》所写的那样对需要救助者假装没看见,用合谋性沉默的方式选择逃避。

第三种是一种世故的看客心态,阿Q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安于现状。进一步说,就是没有梦想、没有信仰、没有责任、没有道德,身心都过早地衰退。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沒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陋的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种过早衰退、犬儒地活着的人。他们漠不关心,视若无睹,像看客,可以对邪恶表现出超强的淡漠,不是因为自己弱小,而是连基本的愤慨都没有;面对他人的困苦视而不见,不愿意给予举手之劳的帮助,比如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甚至面对绝望得要跳楼的人进行冷嘲热讽,“清醒”得冷漠,“理性”得残酷。对于他人的热血冲动,高扬的理想追求,他们表现出十分不屑,一副自己事事洞明的模样,患上“习惯性怀疑症”,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不相信一切。这其实也是“思考恐惧症”的表现,因为不进行独立思考,无法辩识真相,只好走极端,要么盲目相信地跟风,要么盲目不相信地跟风。无论哪一种状况,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一切,透着一股犬儒味。久而久之就会麻木冷漠,绝尘而去,令人心寒。

上面三种行为博弈都可以归结为犬儒主义行为。犬儒主义原指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崇尚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虚套,习俗和文化规范,过着禁欲的简陋生活,活得像条狗,但他们过着严肃的精神生活,追求真正德行,傲视一切,自我欣赏,无所顾忌,是激烈的社会批评家,所以早期的犬儒是令人敬佩的人。然而后期的犬儒却将傲视一切、无所顾忌,变成了满不在乎和玩世不恭,放弃理想,放弃追求,甚至反过来嘲笑理想,嘲笑追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莫谈国是”,“难得糊涂”,“看透一切”,“躲避崇高”,“就那么回事”,等等。犬儒为什么会衰退堕落成这个样子呢?这恐怕要从当前的一些社会体制机制中寻找原因,中国当前相关的社会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贵资本把持既得利益,贪污腐败成风,有法不依,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广大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改革成果并未共享,相反生活风险加大,不确定性增强。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这样评论中国:“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对民众而言:唯有获取权力或金钱就是生活的一切,就是成功!全民腐败、堕落、茫然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印度总理对中国的评价:“他们没有信仰,没有思想,没有选票,没有自由,除了GDP,他们什么都没有!”这些言论传开后,反响异常强烈!这些话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无所谓。重要的是:大家都很痛心地认为:这些话精确描绘了当今中国现状。所以一些人对现状屈服、失望,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终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犬儒。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公平正义取代两极分化,用法治来弥补道德调节的缺陷。

然而目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改革,力度深度空前,消除过去积弊,重塑道德信仰,高扬法治权威,深得民心,这让被救助者、应施救者以及身处风险社会中的人们又重拾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林丹:《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 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中的博弈论解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 [英]休谟:《人性论》[M],潘天华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此文为安徽省思政工程研究项目“风险社会的道德生态及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2013SZKJSGC11—3)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风险文化视域中的道德恐慌及其悖论研究”(10YJA71008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猜你喜欢
博弈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博弈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