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草畜联营合作社可以看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农牧民收入整体过万元目标进行的一次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变革。
昌吉州现有纯牧业乡镇16个,半农半牧乡镇2个,纯牧业村117个,全州共有牧民25451户、112945人。从“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始,昌吉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以往工作基础之上,提出了“五宜两结合”定居新模式,即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和集中定居与分散定居相结合、城市定居与乡村定居相结合的定居新模式,开启了昌吉州牧民定居崭新的一页。2014年新定居3300户,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实现标准化定居20539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0.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牧民定居任务,全州牧民基本实现定居。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牧民定居当作惠民头等大事全力以赴抓紧抓好。自治州及各县市高度重视牧民定居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畜牧、农业、林业、规划、水利、国土资源、财政部门主要领导,牧区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牧民定居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通力协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定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扩大宣传。以会议、培训、专栏、媒体为载体,广泛宣传牧民定居建设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重要意义和最终目标,保证认识到位。
三是明确责任。确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专人负责具体抓的工作原则,将牧民定居纳入综合目标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将牧民定居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保证了进度和工程质量。
2.科学选址,建设高标准牧民定居点。按照牧民定居规划,科学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牧民定居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定居点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定居牧民的耕地和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牧民定居饲草料地供水和饮水安全问题。牧民集中定居,原则上以150户牧民规划一个标准定居点,每户修建一幢不低于80平方米的安居房,建设广场、文化室、幼儿园、卫生室,完成定居点主干道柏油路、林带建设,修建完成供水井和供水管道、供电及道路设施;生产区每户修建一幢100平方米的暖圈,人均配套5亩以上高标准水浇地。
3.依托定居,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引导定居牧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实施牧区“三年换种”工程。从2011年开始,每年为牧区购进1000头优质种公牛和3000只种公羊,加快畜群、畜种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推行普及良种、良舍、良料、良医和良法的科学饲养模式,彻底摆脱传统畜牧业的束缚,切实在生产经营方式上,突破以往简单、粗放、低效的传统模式,建立起多元、规模、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
4.依托项目,加大牧民定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自治区项目的争取和跑办力度,努力争取土地整理、退牧还草、人草畜三配套等项目,将牧民定居工作与游牧民定居、援疆、新农村建设、富民安居工程等项目捆绑,依托项目实施的集合效应,切实解决定居牧民自身投入和人工饲草料地不足的难题。同时,在定居土地配套、住房和棚圈补助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牧民定居投入力度。
5.注重定居产业发展,拓宽牧民增收渠道。一是组织定居牧民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前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的有利时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草畜联营、牧草加工、旅游服务、劳务输出等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牧民融入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实践中,增产增收。
二是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定居牧民增收最便捷有效的措施来抓,通过劳动力转移合作社,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组织牧民进厂、进机关、进单位务工。
三是抓好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培训。从2011年开始开展“转观念、促定居、快增收”主题教育活动,2011—2103年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州所有定居牧民实施免费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刺绣、经贸、烹饪、旅游、驾驶、电气修理等从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定居牧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尽快从事适宜产业。
◎昌吉州党委书记李建国为呼图壁县雀尔沟镇大草原草畜联营合作社揭牌
创建草畜联营合作社是在昌吉州“三个率先”、“五个昌吉”目标要求背景下,昌吉州畜牧兽医局对自治州畜牧业发展进行科学研判,认真查找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仔细分析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全面梳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破解办法,最终达到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并且作为自治州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农牧民收入整体过万元的主要措施和根本途径,进行一次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变革。
1.草畜联营模式内涵。草畜联营合作社经营机制核心内容:“两转三权四统五原则一分配”,简称“23451”草畜联营发展模式。即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农牧民向其他产业(岗位)转移;草场管护使用权、牲畜生产经营权、设施使用权作为资本入股(社);实行统一放牧、统一防疫、统一改良、统一销售;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地承包经营权和草地政策性补偿补助对象不变的原则;按资(量)固定分红(物)分配方式。
2.取得成效。通过草畜联营模式的创新、创建,进一步推进了草畜生产经营机制的变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果。
一是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由单家独户经营向联合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二是畜牧业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牧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建立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的牧民经济组织。
◎昌吉州州长马雄成一行调研草畜联营合作社
三是畜牧业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牧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一步推广,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是畜牧业分配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家庭按劳取酬向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转变。
五是畜牧业收入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一的畜牧业收入方式向以畜为主、多业补充的收入方式转变。
六是改变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破解了草畜矛盾问题,也改变了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了草原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了小牧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牧民增收渠道。
昌吉州2013年共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03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4688万亩,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41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户24772户。建立禁牧区管护站33个,聘用管护员117人;草畜平衡区监管站38个,聘用管护员127人。投入前期工作经费600多万元,每年州财政配套牧民定居人工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资金2000万元,各县市配套草补机制到位资金686.65万元。
1.主要做法。
(1)草原禁牧工作全面落实。全州共划定禁牧草原面积2030万亩,对禁牧区域全面实行了禁牧,七县市政府发布了《禁牧令》,绘制了禁牧草原分布图。每个行政村与牧户签订了草原禁牧责任书24772份,在牲畜转场的主要路口设立了《禁牧草原标示牌》30个,建立禁牧区管护站33个,聘用管护员117人。
(2)草畜平衡任务全面落实。全州共落实草畜平衡面积4688万亩。建立草畜平衡区监管站38个,聘用管护员127人。分别在春、夏、秋三季完成春草场、夏草场及秋草场载畜量抽查任务,草畜平衡区夏草场完成10.366万羊单位、春秋场完成4.28万羊单位牲畜核减任务,目前全州各季节草场均实现了草畜平衡。
(3)草补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和发放到户。2013年自治区拨付昌吉州第一批补助奖励资金19488.1万元和退牧还草2010—2013年禁牧舍饲饲料粮补助3526.6875万元资金,全额拨付县市财政,由乡镇财政所发放到户。
(4)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顺利完成。制定并下发了《自治州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和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州基本草原划定技术实施方案》,计划到2015年把5310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划为基本草原,占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全州换发草原承包合同书26746户,占应换发的100%。
(5)牧户信息录入圆满完成。全部完成了对享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牧户信息采集录入,共完成26476户牧户信息的录入和审核。
(6)草原监测与从草原监理工作正常开展。2014年完成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返青观测样地19个,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样地210个、路线调查样地8个、冷季监测样地82个、总样方1753个、入户调查117户;建设国家级固定监测点3个。在草原监理方面,全州建立州级草原监理站1个,县级草原监理所7个,乡级单设草原监理站5个;州、县、乡三级共有草原监理人员133人,其中州级10人、县市级54人、乡镇级69人,持有执法证人员76人,村级管护员244人,形成州、县有草原监理站(所)、乡镇有草原监理员、村有草原管护员管护草原的工作格局。
2.取得成效。通过近两年内草原监测数据分析,2013年各县(市)天然草原牧草产量、草原植被盖度、植被高度等较2012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群综合植被高度分别在12.13~31.34厘米,较上年明显增加;综合植被盖度在29.69%~52.53%,全州平均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1%;各县(市)牧草鲜草产量增产幅度在1.01%~1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