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昱(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兽医局)
陕北白绒山羊是根据市场需要、陕北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末引进辽宁白绒山羊为父本,本地陕北黑山羊(品种志与陇东黑山羊统称子午岭山羊)为母本,采用两品种简单育成杂交方式,经25年的培育而形成的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型山羊新品种。该品种于2002年4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羊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的现场审定,同年12月份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3年2月农业部批准为新品种,并向社会公告(农业部第254号公告),收编入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
国家羊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在《对陕北白绒山羊品种的审定意见》中指出:陕北白绒山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高,群体数量大,遗传性能稳定,品种内存在一定多态性,为进一步选育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产绒量、绒的长度、纤维细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和特征:
1.陕北白绒山羊绒纤维品质好。该品种绒色洁白,有色纤维含量符合GB1926—2000标准,手感柔软,纤维细长。特别是绒纤维细度在15微米以下,绒自然长度达5厘米以上的个体占总数的80%以上,更是国内羊绒纤维的上品。
2.具有单位体重产绒量高的特点。与国内其他绒山羊品种比较,陕北白绒山羊具有单位体重产绒量高的特点,该品种体重仅为辽宁白绒山羊的75%,与内蒙古白绒山羊体重相似,但产绒量与辽宁白绒山羊相似。
3.具有提高繁殖性能的潜力。在个体户中有产羔率高达150%的实例,更有一年两胎,实行频密产羔的实例。这表明陕北白绒山羊群体中,母羊有效利用可能达到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的提高繁殖力的潜力。这是在舍饲条件下实现高效生产的可贵之处。
4.在不同选育群间存在着多绒型的变异。这种类型绒山羊被毛中粗长毛稀少,光泽强,底绒细长,外观如绒球状,但绒根未缠结交叉,仍可清晰分出毛辫,与其他品种中出现的多绒型变异有所不同,如经认真选育,不仅对多绒型绒山羊特征保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防止底部纤维缠结,防止分梳时长度损失,在绒山羊选育上获得新的突破。
同时,《品种审定意见》建议:陕北白绒山羊品种审定之后还需继续加强种羊场的育种工作,努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对农民育种户的优秀种公羊要进行良种登记(个体),对优秀母羊应登记群体,强化组建生产优秀种公羊的核心母羊种群,对现有羊群中存在的多态性——如多胎性,发情季节长或进行频密产羔,多绒型被毛的变异群,绒细而长的个体要加强选育研究,并要对羊绒分等打包,初加工等销售工作要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把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做大、做强。
品种审定以来,我们按照审定意见要求,重点针对稳定产绒量、控制绒纤维细度、提高繁殖率、开发产肉潜力等开展本品种选育,并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科技人员辛勤努力下,陕北白绒山羊的选育、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得到全面推进。
1.数量发展与推广。陕北白绒山羊经30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陕北地区养羊业发展的重要主推品种。2013年主产区榆林、延安两市20个县区,陕北白绒山羊及其改良羊饲养规模达800余万只,较2003年品种审定时增长近5倍,占到区域饲养总量的81%,占陕西省饲养规模的近60%。同时产区羊肉产量占陕西省47%、全国1.5%,羊绒产量占陕西省90%、全国10%。《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陕西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分别把榆林、延安两市20个县区,确立为全国或全省绒山羊和肉羊主产区和重点建设区域。同时,陕北白绒山羊被推广到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河北等省区,为当地发展绒山羊生产作出积极贡献。
2.主要经济性状。
产绒性能。陕北白绒山羊在舍饲饲养管理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产绒性能。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827.3克(核心群平均为1254克),最高个体记录1600克,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530.4克(核心群平均为590克),最高个体记录1150克。羊绒自然长度6.5厘米以上,细度15微米以内,洗净率75.4%,净绒率61.87%。
繁殖性能。陕北白绒山羊在生后4月龄出现初情期,7~8月龄达性成熟。母羊1.5周岁,公羊2周岁开始配种。母羊发情周期17.56±2.7天,发情持续期23~49小时,妊娠期150.8±3.5天。公羊射精量0.6~1.8毫升,精子活力0.7以上。母羊繁殖年限7~8年,产羔率121%。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表现双羔率高和发情季节延长的趋势。特别在舍饲条件下,可以推行频密产羔,母羊有效利用达到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
生长发育。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发育较快。公母羔平均初生重分别为2.6千克和2.35千克;四月龄断奶时公、母羔平均体重分别为13.8千克和11.4千克;周岁公羊平均体重为38.3千克,周岁母羊为33.2千克;成年公羊平均体重为55.6千克,成年母羊为43.9千克。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3厘米,体长70.8厘米,成年母羊体高56.8厘米,体长63厘米,周岁公羊平均体高53.7厘米,体长57.7厘米,周岁母羊体高52.4厘米,体长54.7厘米。
产肉性能。陕北白绒山羊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肉质细嫩多汁,肌肉丰满,骨骼比例低,出肉率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声誉。2003年品种审定时测定,在放牧加补饲饲养条件下,1.5岁羯羊宰前重达到28.55千克,胴体重11.93千克,屠宰率45.57%,净肉率31.2%。实施舍饲以来,产肉性能明显提高,对近年调查资料分析,1.5岁羯羊宰前重达到33千克,胴体重15千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定陕北白绒山羊羊肉干物质含量33.3%、蛋白质含量22.4%、17种主要氨基酸总量17.36%、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达50%。
3.绒纤维细度选择。由于一味地追求高产绒量,不适当地应用辽宁白绒山羊进行级进杂交,一段时期,陕北白绒山羊细度,与改良初期的1986年和品种审定时的2003年前比较,增粗6.8%。近年来,通过坚持把控制绒纤维细度增粗作为陕北白绒山羊育种主选方向,绒纤维细度增粗得到有效控制。
4.品种标准制定。为了规范陕北白绒山羊的品种选育,在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主持下,从2011年开始,开展了陕北白绒品种地方和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陕北白绒山羊》标准已通过论证,等待批复。
5.开展的主要研究。近年来,省、市、县区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陕北白绒山羊提质增效技术推广”项目。项目紧紧围绕舍饲和羊绒细度控制两大关键点,采取以本品种选育为核心,研究、集成、筛选多个单项技术而形成的综合配套技术标准体系进行推广和应用,达到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效益的目标。项目在横山、靖边、志丹等5个绒山羊核心区实施5年来,累计组建核心群1398群,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达到532克,体重38.9克,育肥羔羊屠宰率50.9%。新建和改建标准化圈舍701万平方米。新增陕北白绒山羊存栏389.4万只,新增产值25.2亿元,新增纯收益7.7亿元。
2009年以来,陕北白绒山羊繁育体系建设得到快速推进。重点扶持建成陕北白绒山羊育种示范村10个、核心育种场10个、科技示范园3个、育种中心1个,组建核心育种繁育群3万余只,年供种能力达2万只以上,初步建成“十村、十场、三园、一中心”的陕北白绒山羊繁育体系。
1.1个育种中心。即陕西陕北白绒山羊繁育中心,存栏核心群300只,年种羊培育能力200只。
2.3个示范园。横山县马家梁陕北白绒山羊科技示范园;神木县前鸡村陕北白绒山羊科技示范园;靖边县五合村陕北白绒山羊科技示范园。三园存栏核心育种群达到5000只,年种羊培育能力达到3000只。
3.10个育种场。榆阳区陕北白绒山羊种羊场;横山县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靖边县北方牧业公司;定边县白绒山羊种羊场;神木县西农畜牧科技示范场;榆阳区大又陕北白绒山羊扩繁场;榆阳区腾跃陕北白绒山羊扩繁场;榆阳区马场梁陕北白绒山羊扩繁场;神木县聚丰陕北白绒山羊扩繁场;靖边县天夏陕北白绒山羊扩繁场。十场存栏核心育种群达到3000只,年种羊培育能力3000只。
4.10个育种村。榆阳区麻黄梁镇王家湾村、盘云界村、北大村;神木县补拉湾村;横山县雷龙湾镇永忠村、横山镇曹阳湾村、赵石畔镇水掌村;靖边县黄蒿界乡贺阳畔村、马季沟村,东坑镇陆家山村。十村存栏陕北白绒山羊达到10万只,核心繁育群达到3万只,年供种能力达到1万只。
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传统分散小规模养羊生产者逐步退出,农民阶层分化和农村发展新特点,我们积极培育发展养羊大户、家庭养羊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程序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大力推进养羊标准化,有力地促进了养羊方式由传统放牧散养向家庭适度规模的舍饲养羊转变。
1.农牧结合型家庭适度规模舍饲养羊大户模式。这种模式是为适应榆林市域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于2002年启动全面推行封山绿化、实行舍饲养羊,探索出具有现代养羊生产特点的一种养羊业生产模式,为全市现阶段养羊生产的主要模式。目前全市有10余万户,占在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60%,饲养规模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养羊规模30~50只的占63%,50~100只占31%,100只以上的占6%。基本特征概括为: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依据家庭可支配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实现家庭适度规模养羊。一般以夫妻为主要劳动力,经营农耕地15亩以上,以种玉米为主,并种苜蓿等饲草3亩以上,养殖规模50只以上,养羊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
2.家庭适度规模农牧场模式。在家庭适度规模专业大户模式基础上发展演变的专门化养羊模式,将是今后养羊业的主要生产模式,目前约占在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5%左右,基本特征为:以养羊为家庭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实行规模专业化养羊生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劳动力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并根据生产需要,常年雇工1~3个,或季节性临时雇工。经营土地在自有承包地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达到100亩左右,其中种植饲草料作物占60%多。养殖规模300只以上,其中繁殖母羊150只以上,年出栏200只以上。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农民培训,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具有初中以上或相当文化水平。经常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
3.规模专业化养殖模式。以工商资本或社会资本为投资主体,通过租赁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工商独立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按照企业化管理组织生产,劳动力主要从社会招聘,内部分工明确,建设规范,达到规模专业化养羊场建设标准。基本特征为:企业化组织管理,一般为股份投资,法人治理,组织管理体系比较完善。规模化经营生产,一般存栏基础母羊500只以上,年出栏能力1000只以上。规范化建设,按照规模羊场规划布局设计,配置完备的建筑设施,一般按照存栏每只繁殖母羊需建设占地20平方米、饲草料基地0.3亩以上,确定场区建设占地面积和饲草料基地面积。较高的生产效率,一般配种受胎率99%,年繁殖成活率145%,出栏率110%以上。
4.专门化大型育肥养羊场模式。为规模专业化养殖模式的特例。特点是:股份制经营,规模较大,设计年出栏能力在万只以上。采取“户繁场育”生产模式(由农户饲养繁殖母羊,生产育肥羔羊,场集中育肥),或与牧区建立羊源供给关系,与屠宰加工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实行规范的生产流程,全进全出,均衡生产,全年分三批次或四批次集中出栏。
5.小区养殖模式。依托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农村环境整治,采取人畜分离,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集中养殖、统一防疫,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选种选配,分户饲养管理,自主经营模式组织养羊生产。
1.坚持开展整群鉴定。每年3~6月份,围绕生产性能测定,组织开展个体鉴定和等级评定工作,整顿育种核心群,组建育成公母羊群,做好个体鉴定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补齐育种羊群耳标,整理分析完善各种档案资料。
2.坚持科学选种选配。每年9~11月份,围绕秋季配种工作的开展,指导群众广泛开展配种公羊调换,给群众无偿或补贴发放优秀种公羊,坚持实行等级选配,组织开展人工授精,健全完善配种记录和档案资料。近年来,市本级每年面向全市无偿发放自主培育的优秀种羊200~300只;各县区每年无偿或补贴发放优秀种公羊500~800只;在重点县区扶持建设人工授精站130个。
3.坚持羔羊优选优育。为推行2年3产繁殖、培育优秀的种羊,选育工作中,广泛地推广了羔羊优选优育技术,重点提高羔羊出生重和断奶重、强化初生管理、实行羔羊早期断奶、推行羔羊配方颗粒饲料等。
4.坚持改善饲养条件。一是开展人工种草,提供以紫花苜蓿、青秆玉米、甜高粱等为主的优质人工牧草,存栏繁殖母羊只均占有人工牧草地0.3亩以上;二是推广配方颗粒饲料技术,主要针对羔羊、育成公母羊、空怀母羊、怀孕母羊、哺乳母羊、配种公羊等,配制生产使用不同类别的颗粒饲料,满足羊只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需要,适应舍饲养殖环境条件。
5.坚持开展赛羊活动。赛羊活动,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开展陕北白绒山羊选育工作,坚持正确选育方向的重要手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利用各种方式,坚持开展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赛羊活动。榆林市羊产业协会连续举办了2002年、2003年、2008年全市及周边省区市参加的大型赛羊活动;榆阳、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等县区,利用县区举办的综合性大型活动,组织开展赛羊活动;榆阳区于2014年10月18日举办第二届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节赛羊活动。
6.坚持场户联合育种。按照本品种选育、半闭锁繁育技术路线要求,重点加强10场、10村(300户)、3园、1中心的联合育种。由市上制定统一育种规划,县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7.坚持产学研结合。近年积极邀请国家毛绒用羊产业技术体专家来榆林指导、建立示范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榆林学院合作开展专项研究与新技术推广。
8.坚持政府引领。2007年以来,省、市、县区政府每年至少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预算,支持陕北白绒山羊的规模养殖;2014年和2015年陕西省科技厅把榆林羊产业关键技术列为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每年给予500万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