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珍
一、校史研究发展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利用价值
校史是一所学校的建设背景、历史沿革、发展轨迹、辉煌成就、师生风采、学校精神风貌等的集中体现。校史资源的校本性、亲切性、说服力,能够唤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情怀和热爱情感,吸引学生对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宝贵财富。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办学特色和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学校独具的价值意蕴、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是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寻增强软实力的价值理想和精神支撑。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地位
课程资源的开发最重要方面就是对社会资源的经常性和创造性的利用。地方性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它立足于本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效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突显课程的本地特色,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认识当地文化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的空间,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产生爱祖国、爱家乡、为家乡的思想情感。
三、整合学校与地方资源的教育实践意义
纵观惠州文化历史,我校校史既是“观澜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惠城区、惠州市的教育发展史。我校校史研究定位在对惠州地区近现代教育史的梳理,发掘地方教育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风格,梳理惠州学校教育风格形成的渊源及历史走向,挖掘和展示惠州地区的人文历史精神,探讨惠州教育发展对地方文化、经济、政治特色所发挥的反作用力,以及惠州教育与全国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帮助人们关注地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学校发展的设计与规划,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校建设的校本课程,将“观澜文化”和“桥东文化”作为校本课程主题方式呈现,将学校、地区的命运用知识建构的方法联系,原则上以时间为序、纵向设编,以事件和问题归类,更好地展现学校、地区发展及近现代惠州教育的历史脉络。致力使学校成为学生德育与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成为社区文化教育历史博物馆,成为惠州桥东文化的展示窗口,成为我校师生记忆童年成长和教师生涯的心灵栖息地,也必将为惠州创建文化名城添砖加瓦,是“教育传承文化,文化成就教育”的最好诠释。
四、整合校史与地方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
我校将校史研究与当地文化,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充分发掘体现观澜精神的历史、人文、物化等实例素材,用显性和隐性的方式进入德育课程,同时在资源整合、文化渗透、科学规划上加强工作,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高到一个可实践的新高度,通过搜集、整理本校校史资源和当地教育史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包括文字、图片等,从而汇集形成校本德育课程。而学校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自主发展,从而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一)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内容,确立德育课程目标
整合校史与地方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是要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内容,确立德育课程目标。要在尽可能全面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需要将校史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分年级、分层次确立校本课程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将当地文化渗透校史其中,从而使校本教育具有连贯性、完整性。我校将校本课程规划为课堂教材及生态课程,课堂教材为《校史三字经》,生态课程为校史展览馆和书画社。
(二)加强与社区联系,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1.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校友及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整体推进。
2. 积极寻求和利用社区的支持,争取家长和社区参与课程的开发,体现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开放性。
3. 立足于惠州历史文化中的“桥东文化”,研究学校“观澜文化”与“桥东文化”的交汇点。
4. 在编订《惠州二小学校历史校本课程》课程规划及教学案例,编写《新三字经·观澜兴学270年(惠州二小办学270年史略)》卡通绘本教材的基础上,出版校史纪念画册,与校友及社区共享。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