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欢+冼培盛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发,各地文化部门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流传在珠海一带的沙田民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珠海一所注重技能和职教内涵发展相结合的职业学校,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重视承传特色优秀文化,积极打造沙田民歌教育示范基地。
一、实施背景
1. 承传张扬水乡文化
沙田民歌,又称咸水歌,是一种民间音乐。在历史的沉淀中演变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它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鲜明深厚的艺术内涵,但由于其口传方式、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错冲击与交融,使得沙田民歌渐渐为人们所淡忘。承传这种特色文化,面临重重困境。
2. 拥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
沙田民歌起于汉代,展于元代,盛于清代。主要分布、流传在珠三角的沙田水乡地区。而斗门灯笼沙的水上婚嫁更是远近闻名。学校地处沙田民歌植根的地域,很多研究人员自小就对沙田民歌耳濡目染,研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在丰富的资源中,学校更有信心去传承发展沙田民歌。
3. 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
学校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本土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因此,珠海理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强校的优势,通过沙田民歌的艺术教育,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二、实施目标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发掘沙田民歌文化价值,开发沙田民歌旅游价值,大力宣传推广沙田民歌,打造岭南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形成职业学校传承特色文化的示范。
1. 汲取精华,大胆创新,赋予水乡沙田民歌新活力。
2. 依托课堂,推广宣传,形成校园沙田民歌新氛围。
3. 多元并举,多头并进,构建沙田民歌新元素。
4. 校企合作,沟通交流,打造沙田民歌教育示范新基地。
三、实施过程
1.学习、研究和总结,吸取原生态民歌的精华,大胆创新沙田民歌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学校沙田民歌的研究成员在不断地深入民间采风与调查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一共挖掘宣传十五首原生态的民歌,并掌握了沙田民歌的11个种类,包括咸水歌、长句咸水歌、高堂歌、古腔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等,研究了沙田民歌的数量、分布、渊源状况,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记载下来,建立起系统而齐备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让原本只有声音却没有记载的“无谱”沙田民歌能白纸黑字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得以学习与传承。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沙田民歌也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学校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从时代审美与价值取向方面进行艺术改编,创作四十多首新民歌。譬如,创编民歌的演唱采用广州方言和普通话,这样的创新冲破了语言地域的界限,使得人人会唱,个个能听;采用重唱、小组唱、歌舞剧、乐曲等方式,避免了单调的独唱或对唱;多种表演方式的大胆求新,让沙田民歌充满了时代特色。
2.整编、出版沙田民歌乡土音乐读本,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修养
学校组建了沙田民歌演唱队、舞蹈队,在旅游专业开展民歌教学、在全校学生中教唱与播放,在社会上演出宣传,学生对学习民歌兴致浓厚,认为沙田民歌旋律优美,比流行歌曲好听。在音乐课堂,学生悠扬地唱着学校创作且全区推广的《立志强国之歌》、《廉政风范永远传扬》,唱出了崇廉拒腐、廉洁自律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传承沙田民歌的过程中渗透着德育,音乐启迪了学生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位和深化了教育内涵。
3.积极参加各级比赛和社会演出,宣传和推广沙田民歌,推动传承发展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挖掘、创编、教育、展演一条龙”的传承发展模式。以沙田民歌为素材,以歌舞、小组唱、重唱、二胡演奏曲、舞蹈等形式,组织师生在社会文化宣传阵地(戏院、文化广场等)进行演出,多年来共演出100多场(次)。学校艺术团演出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山西、广州、中山、江门、珠海等地,深入城乡、农村、企业的文化广场,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反响。此外,我们还排练有关沙田民歌题材的节目,参加国家、省、市级的有关竞赛,屡获金奖,沙田民歌在广州、北京唱响。例如,学校的黄华欢、林青老师,被邀请参加市大型歌舞剧《少年容闳》的创编工作,成为主创人员之一。在社会口碑上,沙田民歌与学校声誉紧紧联系在一起。
4.注重校校、校企合作,在基地营造浓郁的沙田文化氛围
学校为了将沙田民歌承传、创新、发展下去,在沙田民歌教学中,除了音乐老师教唱,还邀请民间歌手与师生进行现场演唱,分享和交流经验。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在辐射全国的基础上,还与常闻民间歌声的横山中学和横山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城南中学、城东中学携手,实行校校合作,壮大了宣传民歌教育队伍。还与生态旅游单位“十里莲江”合作,传承水乡文化特色,使沙田民歌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让悠久的沙田民歌悠然传唱。
四、实施成效
沙田民歌课题研究小组的宣传与推广,打造了校园学习沙田民歌的良好氛围,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1. 传承创新特色文化成效显著
我们在民间调查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且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从时代审美与价值取向出发进行艺术创编。演唱语言的创新冲破了语言地域的界限,推动沙田民歌走出广东。我们创编的节目参加沙田民歌各级比赛,屡获佳绩,如在2006年珠海市第二届民间歌手大赛,曲目《沙田绿茫茫》获青年组优秀奖,为传承工作打响了第一炮。2007年1月组织师生参加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曲目《请来珠海西岸游》获银奖。2007年7月,连续参加广东省三届珠三角“咸水歌”歌会大赛,均获金奖,其中,《对花》获金曲奖,《歌仔唱出心里话》获创作奖,《真心阿妹世上难寻》获演唱金奖,《珍惜学习好时光》获表演金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等。2009年8月,广东省举行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学校原创舞蹈《归》代表珠海市参加江门赛区的比赛,获得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全省一等奖,并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创作优秀节目暨电视汇展获最高奖——“国家未来之星奖”,《珍惜学习好时光》同获演唱类“国家未来之星奖”;多年来在斗门区、珠海市的艺术巡游,学校都有上百师生参与以宣传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巡游队伍;给合学校的专业组织师生开展《疍家渔歌》微电影的拍摄,师生在学习、深化沙田文化中提高素质和能力,得到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市委书记李嘉同志的批示下,由市委副秘书长主持召开了总结汇报推广座谈会,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反响。多年来我们以保护传承为契机,以沙田民歌为突破口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内,学生由衷地对沙田音乐的爱好和崇尚,由接纳到热爱,并在学校学生中自然地流行与传唱。由此可见,学校传承创新特色文化成效显著,为弘扬沙田文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 倾力打造校园文化,扎实有效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民歌的教育成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很重要部分,优秀的沙田文化渗透着人文的智慧光芒闪烁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单纯音符与理论的学习,而且包含了对沙田人劳作生活画卷的欣赏,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艺术教育内容,深化了办学内涵,形成了学校特有的艺术教育特色和校园文化。
3. 推广宣传民族文化,反响强烈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沙田民歌研究成果的展演与其他艺术教育(如舞龙舞狮、武术、书法、茶艺等)贯穿结合起来,带动了一大批学生追求和学习艺术技能,同时在各种场合表演过程中宣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各级比赛都得到不俗的成绩。学校书法兴趣小组成绩突出,2007年被省授予书法教育名校,2008年获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学校醒狮武术队,2007年参加国际(新会)蔡李佛武术大赛获5金5银的优异成绩;2008年参加全省“钟村杯”醒狮武术大赛以最高分获一等奖,2009年参加港珠澳醒狮大赛获一等奖。这些丰富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打造了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4. 校企共建文化基地,形成示范
学校的沙田民歌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和共识,吸引了很多企业的眼球。企业与学校携手共建文化基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形成示范。学校成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显著”的品牌学校;舞蹈《狮徒》获市金奖并代表广东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展演;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德育思想建设成果评比获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奖;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获一等奖;核心人物黄华欢被评为全国“名校长”。学校成为引领全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面旗帜。
五、体会与思考
1. 文化的传承,陶冶学生的性情,倡导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沙田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对心灵慰藉的渴求,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只要民族精神尚存,沙田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学生在沙田民歌的音乐熏陶中卸下内心的浮躁,消除了随着感觉走的现象,修正偏差的价值观,滋润了心灵。紧贴时代旋律的新沙田民歌,催人奋进,歌词中所传唱的廉洁之风、立志强国的斗志对社会倡导的良好风气亦是一种激励,促进社会的和谐。我们在创新发展中祈求并不懈追求,让沙田民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化兴市作更大的贡献。
2. 注重文化的内涵,求新、求变
沙田民歌的歌词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现实生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情真意切。我们在多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展现沙田地区的风土人情,更注重沙田文化内涵的体现,渗透沙田人热情、朴实、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当然,传承创新工作,让传统的咏唱要与现实接轨,要求新、思变。
3. 响应校园文化育人模式,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形成示范
学校积极运用宝贵的沙田民歌资源,打造最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如对唱、街舞、舞蹈、舞龙、舞狮、武术、茶艺、书法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形成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之余放松自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以点带面,由沙田民歌带动茶艺、武术、书法的学习,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最近由校企合作拍摄了微电影《疍家渔歌》。反映疍家渔歌多为口口相传,一直缺少文字或曲谱方面的记录,更缺少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种传统民俗开始日渐式微,处在失传的边缘。而珠海本地的多位音乐人,学校的黄华欢书记,本着对疍家渔歌的热爱,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和推广疍家渔歌的工作,使得疍家渔歌逐渐恢复了生机。学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努力打造形成在全国的示范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2. 倾力打造校园文化,扎实有效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民歌的教育成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很重要部分,优秀的沙田文化渗透着人文的智慧光芒闪烁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单纯音符与理论的学习,而且包含了对沙田人劳作生活画卷的欣赏,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艺术教育内容,深化了办学内涵,形成了学校特有的艺术教育特色和校园文化。
3. 推广宣传民族文化,反响强烈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沙田民歌研究成果的展演与其他艺术教育(如舞龙舞狮、武术、书法、茶艺等)贯穿结合起来,带动了一大批学生追求和学习艺术技能,同时在各种场合表演过程中宣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各级比赛都得到不俗的成绩。学校书法兴趣小组成绩突出,2007年被省授予书法教育名校,2008年获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学校醒狮武术队,2007年参加国际(新会)蔡李佛武术大赛获5金5银的优异成绩;2008年参加全省“钟村杯”醒狮武术大赛以最高分获一等奖,2009年参加港珠澳醒狮大赛获一等奖。这些丰富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打造了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4. 校企共建文化基地,形成示范
学校的沙田民歌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和共识,吸引了很多企业的眼球。企业与学校携手共建文化基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形成示范。学校成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显著”的品牌学校;舞蹈《狮徒》获市金奖并代表广东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展演;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德育思想建设成果评比获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奖;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获一等奖;核心人物黄华欢被评为全国“名校长”。学校成为引领全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面旗帜。
五、体会与思考
1. 文化的传承,陶冶学生的性情,倡导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沙田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对心灵慰藉的渴求,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只要民族精神尚存,沙田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学生在沙田民歌的音乐熏陶中卸下内心的浮躁,消除了随着感觉走的现象,修正偏差的价值观,滋润了心灵。紧贴时代旋律的新沙田民歌,催人奋进,歌词中所传唱的廉洁之风、立志强国的斗志对社会倡导的良好风气亦是一种激励,促进社会的和谐。我们在创新发展中祈求并不懈追求,让沙田民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化兴市作更大的贡献。
2. 注重文化的内涵,求新、求变
沙田民歌的歌词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现实生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情真意切。我们在多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展现沙田地区的风土人情,更注重沙田文化内涵的体现,渗透沙田人热情、朴实、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当然,传承创新工作,让传统的咏唱要与现实接轨,要求新、思变。
3. 响应校园文化育人模式,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形成示范
学校积极运用宝贵的沙田民歌资源,打造最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如对唱、街舞、舞蹈、舞龙、舞狮、武术、茶艺、书法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形成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之余放松自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以点带面,由沙田民歌带动茶艺、武术、书法的学习,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最近由校企合作拍摄了微电影《疍家渔歌》。反映疍家渔歌多为口口相传,一直缺少文字或曲谱方面的记录,更缺少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种传统民俗开始日渐式微,处在失传的边缘。而珠海本地的多位音乐人,学校的黄华欢书记,本着对疍家渔歌的热爱,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和推广疍家渔歌的工作,使得疍家渔歌逐渐恢复了生机。学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努力打造形成在全国的示范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2. 倾力打造校园文化,扎实有效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民歌的教育成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很重要部分,优秀的沙田文化渗透着人文的智慧光芒闪烁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单纯音符与理论的学习,而且包含了对沙田人劳作生活画卷的欣赏,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艺术教育内容,深化了办学内涵,形成了学校特有的艺术教育特色和校园文化。
3. 推广宣传民族文化,反响强烈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沙田民歌研究成果的展演与其他艺术教育(如舞龙舞狮、武术、书法、茶艺等)贯穿结合起来,带动了一大批学生追求和学习艺术技能,同时在各种场合表演过程中宣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各级比赛都得到不俗的成绩。学校书法兴趣小组成绩突出,2007年被省授予书法教育名校,2008年获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学校醒狮武术队,2007年参加国际(新会)蔡李佛武术大赛获5金5银的优异成绩;2008年参加全省“钟村杯”醒狮武术大赛以最高分获一等奖,2009年参加港珠澳醒狮大赛获一等奖。这些丰富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打造了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4. 校企共建文化基地,形成示范
学校的沙田民歌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和共识,吸引了很多企业的眼球。企业与学校携手共建文化基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形成示范。学校成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显著”的品牌学校;舞蹈《狮徒》获市金奖并代表广东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展演;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德育思想建设成果评比获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奖;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获一等奖;核心人物黄华欢被评为全国“名校长”。学校成为引领全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面旗帜。
五、体会与思考
1. 文化的传承,陶冶学生的性情,倡导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沙田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对心灵慰藉的渴求,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只要民族精神尚存,沙田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学生在沙田民歌的音乐熏陶中卸下内心的浮躁,消除了随着感觉走的现象,修正偏差的价值观,滋润了心灵。紧贴时代旋律的新沙田民歌,催人奋进,歌词中所传唱的廉洁之风、立志强国的斗志对社会倡导的良好风气亦是一种激励,促进社会的和谐。我们在创新发展中祈求并不懈追求,让沙田民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化兴市作更大的贡献。
2. 注重文化的内涵,求新、求变
沙田民歌的歌词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现实生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情真意切。我们在多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展现沙田地区的风土人情,更注重沙田文化内涵的体现,渗透沙田人热情、朴实、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当然,传承创新工作,让传统的咏唱要与现实接轨,要求新、思变。
3. 响应校园文化育人模式,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形成示范
学校积极运用宝贵的沙田民歌资源,打造最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如对唱、街舞、舞蹈、舞龙、舞狮、武术、茶艺、书法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形成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之余放松自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以点带面,由沙田民歌带动茶艺、武术、书法的学习,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最近由校企合作拍摄了微电影《疍家渔歌》。反映疍家渔歌多为口口相传,一直缺少文字或曲谱方面的记录,更缺少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种传统民俗开始日渐式微,处在失传的边缘。而珠海本地的多位音乐人,学校的黄华欢书记,本着对疍家渔歌的热爱,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和推广疍家渔歌的工作,使得疍家渔歌逐渐恢复了生机。学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努力打造形成在全国的示范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