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

2014-12-20 20:38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实训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的七大重点任务,其中“改革培养模式”指出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和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几年来,本专业与梅州市五洲电路板有限公司、冠锋电子科技(梅州)有限公司、梅州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梅州市国威电子有限公司、梅州市科捷电路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形成了教学、育人、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二、主要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紧密联系梅州电子电器行业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把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超前、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的精品专业,为梅州电子电器行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进一步确立“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2)在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从职业分析入手,对于岗位和岗位群进行详细分析,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再定位。

(3)以梅州电子电器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经过3—5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坚持教育的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实施,提高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水平。

(5)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的提高,重点是突出教师的技能提高,形成一支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搞好实习实训设备与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实习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开展服务性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在校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更多企业成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7)加强企业培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职业培训站,努力使本专业成为电子电器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使学校成为梅州电子电器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

三、工作过程

从2010年至今,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一直与梅州市国威电子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先后派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2011级、2012(春)级、2012级的学生先后4批共计312人到梅州市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校外实践。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学校与梅州市国威电子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践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既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行动和组织过程,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制订有关学生校外实践计划;

(2)联系企业,确认企业对专业学生校外实践的需求;

(3)教务科、校企合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确认、审核、计划、批准;

(4)专业组班主任、专业教师统一认识;安排白天带队老师和晚上上课老师;

(5)致信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统一认识;

(6)专业学生动员;

(7)带专业学生参观企业现场;

(8)企业安排学生入职,确定岗位,领取厂服;

(9)学生正式校外实践;

(10)见习结束时,填写学生见习鉴定表。

四、主要成果

1. 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等骨干人员组成。该小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五是共同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2. 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机电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三嬴热点,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已成为学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3.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双方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进行校企合作研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4.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已与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双向选择,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学校的优先毕业生。近几年来,该专业的优质就业率达到80%以上。

5. 企业参与特色课程的建设

校企共建《电子技术工艺技能与实训》特色课程,实现了从实际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6.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懂得感恩心理

学生在厂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踏实,认真学习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要领,学会成品的检测方法,对工厂的管理有更深的体会,明白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明白了精确管理、精确计划、务实操作的重要性。艰苦的实习让他们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辛劳,激发了他们的感恩心理。

7. 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把课堂建立在国威的生产车间,利用其设备先进的优势,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带实习的校内专任教师与国威的企业兼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专案的完成,并共同对专案做评估,项目由企业业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完成后直接用于生产。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五、条件保障

1. 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由一名校级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 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会和思考  1. 紧跟行业技术进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素质需求变化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强化质量监控,不间断开展电子行业从业人员情况现状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电子行业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情况,预测未来几年内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为专业建设提供可靠依据。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构建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并持续跟踪、不断改进。

(2)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确把握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

学校应根据本地区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和学生就业方向,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成立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研讨与咨询活动。要以行业为依托,聘请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过程的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保持学校与企业承包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3)校企深度融合,不断完善“2+1”教育模式

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典型企业的岗位说明书为主要依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以工学结合为重要主线,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人员、场地、信息、标准等各种资源,体现“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结合,重点进行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等,不断完善“2+1”教育模式。

2. 引入行业先进技术资源,加强课程建设

构建以电子技术制造为核心岗位能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编写适应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教材,全面推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包括企业人员的介入、企业标准的引进和职业证书的融合等。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电子技术人员组织岗位要求,完成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生产一线搜集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和检测、设计规范和技巧及常见故障诊断及处理方法等素材,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确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和能力开发目标,设计学习情境,融“教、学、做”于一体,科学设计各教学环节,开发类似于生产作业指导书的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灵活运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案例分析、讨论式、启发式、角色扮演式等教学方法,利用虚拟车间,做到仿真和实操结合,创建虚拟项目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丰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按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重点建设制冷技术、音视频技术、小家电原理使用与维修、ProtelDXP2004sp2、智能楼宇技术5门核心学习课程。

建设以优质核心学习领域为主的教学资源包,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课程辅助教学材料库、题库和网络课程等,建设可与相关学校共享的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3)加强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建设

校本教材的形态可以多样化,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和设置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是其主要特征。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制度,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践,学校要邀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还要联合企业,通过举办专业教师培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队伍。

4.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建设工学结合的综合型开放性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5. 建立“工学结合”教学的教师、学生考核体系

加强工学结合过程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课程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管理体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对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督促作用。

(1)建立工学结合教师考核评价表,主要从教学计划的完成、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安全工作以及常规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2)建立工学结合学生考核评价表,主要从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教师(师傅)的评价、实习日志等方面进行考核。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