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玲
摘要:
创造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前面越来越紧迫的任务,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创造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前面越来越紧迫的任务,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改革,敢于放手,为学生创新营造空间
首先,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摸索新的教育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打破旧的师生关系,打破师道尊严,树立新的师生观。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时间、动手操作的时间、创新的空间。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和平、和谐的氛围。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欣赏,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懂装不懂,会装不会,知装不知,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课堂学习生字时,我常常要求学生教我,提高学生的兴趣,会积极、乐意、主动地自己学会生字,然后告诉老师。
二、要发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尤其是新编的课改教材,更是处处蕴含创新教育资源。编排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每一篇都是有其丰富的内涵,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童话,如《小松鼠找花生》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启发学生想象及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细心观察,力求进步的小故事,如《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如《司马光》《称象》等,而《日月明》等课文则给学生了一个寻求学习方法、识字方法的生动例子,由此可看出,每篇课文都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都可以成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
三、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创造思维
首先,培养学习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打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通过思维不仅能表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课要减少统一,统一太多,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质是失去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威质疑。
其次,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来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力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如《阳光》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景,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学生就回在头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想象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具有创造性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四、力求避免走进语文创新教育散敛训练失衡的误区
发散思维,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思维的最终结果。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二是要严格地遵循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要实事求是充分地考虑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四是要以坚实的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牢靠的知识经验做基础,“发散”就会变成盲人瞎马式的万箭乱发,不能只注重发散而放松收敛思维的学习。从学习的过程来看,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维的连续阶段中互为主次,相辅相成。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是创造思维,而只关注或过分拔高发散思维,仍然无法构成思维主体完善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育是一项及其复杂而又艺术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潜心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漳县盐井小学,甘肃 漳县 74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