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法 洪珍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可让我们的孩子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它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自然形成,同时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读书境界。愚以为“好读书”是前提,小学生有了读书的习惯,经典诵读才能有效落实。鉴于小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保护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在经典内容理解上切不可强求,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每有会意,大可赞许有加。这就是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导读要旨。
一、精选文,以点带面
当下,经典诵读可谓炙手可热,书籍版本让人眼花缭乱。这时,教师需要定力,需要智慧与经验。低年段的《古诗80首》、《三字经》、《弟子规》,中年段的《大学》《中庸》、《论语》,高年段的《古文观止》 、《笠翁对韵》,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选择:或篇目,或文段,或经典句子。总之应选择孩子能接受、能够喜欢阅读、能够激发兴趣的内容。例如五年级让学生诵读《笠翁对韵》你会发现孩子们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兴趣盎然,但是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难免理解困难,这时就需要选择。前面的可以让孩子稍作讨论,对押韵、对偶规则有个初步了解。至于“参商两曜斗西东”之类也可囫囵吞枣,读过就行。经过一个学期的《笠翁对韵》诵读,孩子们对“对仗、用韵、语音、词汇、修辞”有了独特领悟。当然程度好的学生挑战难度深的文段何乐而不为?
到了六年级《古文观止》成为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但是上下册,两大本成年人都有点发怵,教师需要做出选择,可以制定班级阅读目录。选文的原则有:偏短篇、少长篇;易诵读,少古奥;中学将会学习的篇目可提前让学生诵读、感受。如:《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爱莲说》、《卖柑者言》、《兰亭集序》、《前出师表》、《师说》、《马说》、《捕蛇者说》、《陋室铭》、《醉翁亭记》……大多是可以推荐阅读的,《兰亭集序》第一段,《岳阳楼记》最后一段,《陋室铭》、《马说》都可以推荐背诵。诸如此类,每个班级兴趣点可能不同,古文阅读能力不同,诵读的内容也可以不同,阅读能力稍强的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这样通过背诵点、阅读点带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好读书,不求甚解
小学生经典诵读关键点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可以理解为“喜欢”,也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古文的意思“可解,也可不解”。不要强求学生全部理解,对照注释理解一下,囫囵吞枣诵读一番皆无不可。小学高年级初步学习文言文,读一读经典可以大大拓展孩子的视野,提升他们阅读古文的兴趣。其实许多古文片段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如《陋室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马说》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要喜欢,无须品词品句,字斟句酌。
经典诵读可分四个层次:一是通读经典,运用译文,略知大概;二是熟读经典,通过交流,知其大意;三是诵读经典,偶会其意,略有体悟;四是背诵经典,知行合一,修身养性。四个层次因人而异,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底线,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追求。只要坚持经典诵读,孩子们今天不懂,明天会懂;明天不会,还有后天。长此以往,在经典浸润下,迟早会有懂的一天。
三、广覆盖,润物无声
经典诵读讲究多层次,多途径,广覆盖。校园、教室营造一个经典诵读的环境,课前准备、课外活动经典渗透,亲子经典阅读都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经典不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让孩子接受经典的浸润,让孩子在经典熏陶中成长。为此教师在班级布置几句经典名言也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如:《谏逐客书》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都在默默给学生以经典的熏陶,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我们坚持经典诵读,从《三字经》、《古诗80首》起步,螺旋上升,到六年级许多孩子已经能背诵大段古文,经典也能出口成诵。学生课堂发言时还不时能蹦出几句古文来,这就是诵读经典的力量。
五(四)班文理慧同学在经典诵读课中的一点感悟很能给我们启示:“从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三字经》、《论语》、《中庸》等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个个短小而又简单易懂的故事,让我们受到了优秀文化的传统的教育。“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时就懂得了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就为父亲暖被子,这告诉了我们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原则;孔融让梨让我学会了要孝顺长辈,敬爱手足;孙敬悬发让我们明白了学习要靠勤奋……”
四、多交流,激发热情
时代不同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孩子伴随经典成长,活动、交流、展示必不可少。经典诵读课决不能变成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而应该是学生间交流与分享。学生读经典时的感悟可以获得同学的共鸣,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经典篇目、句段推荐给其他人,这种推荐阅读有着独特魅力。
经典诵读课中,教师有推荐阅读的文段,学生也有推荐阅读的文段。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交流,喜欢的文段可以分享。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时可以全班一起诵读,一起欣赏,那也是一种诵读的美好境界。
在诵读《卖柑者言》时,学生对“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 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一段兴趣盎然。通过注释、译文大家了解到作者真可谓“大愤青”也。他不仅引经据典抨击当权者,还运用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一发而不可收。最后的反问,画龙点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由得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让读者欲罢不能。
读进去,有热情,在交流互动中,在似懂非懂中,孩子们感受着经典的魅力。
五、长周期,养成习惯
经典诵读不可一阵风,需要的是坚持,教师的坚持,学生的坚持。只有坚持,日积月累,才能显效果。从以往的经验可知,小学五、六年级就可以看出经典诵读的效果了。有了《三字经》、《弟子规》、《古诗80首》奠定的韵文基础,加上《笠翁对韵》、《大学中庸论语》慢慢感悟,到《古文观止》的点滴感受,孩子在经典熏陶中,养成了读经典的习惯。文言文不再是拦路虎,而成为快乐源泉。可以想象他们到中学学习文言文不再困难,许多文章已经是“老熟人”了。
习惯的养成需要规划与落实,需要坚持长周期。为了将这种经典诵读变成自觉行为,到六年级我们设计了从每天一句经典,每周一篇文章,每月一次汇报,到每学期一个主题。通过不断地浸润,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每周三无作业日成为经典诵读日,给孩子安心阅读的时间,能懂则懂,不懂读通读顺也行。周五的经典诵读课再分享学生的诵读感悟,一句话、一段文、一篇文章、一首诗都可以谈谈,不强求深刻,鹦鹉学舌也可。每月一汇报,学生通过制作ppt、手抄报进行展示交流,分享经典诵读的收获。学期一主题经典诵读,循环往复,让孩子伴随经典成长。这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人格养成的过程。
让孩子“诵读经典”, 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使经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发酵、潜移默化,不断升华。相信在经典诵读氛围浸润下,在古代优秀文化熏陶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文明守礼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萧 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