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荣
现在不少学生读书只为分数、学历、地位和利益,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道德、信仰缺失,创造力衰竭。教育正走向异化:有了知识、技能,却失去了智慧和灵魂。重建教育信仰,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重建的途径非常多,若能以惠能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立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成为有智慧的人,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作为禅宗诞生地的广东,应学习国内外的经验,将禅宗与教育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让毛泽东称为“劳动人民的佛经”,为广东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禅宗的教育价值
1. 惠能成为中国佛教的创始人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贫寒、文盲的惠能为何能领悟本是玄妙深奥的佛教经典成了祖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佛教理论浸润却给世人留下了体系圆融的佛禅机理。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真正的发展是自我发展,途径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就是自我教育,就是正确地与他人、与宇宙万物进行心与心、心与万物的交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实现了自我发展。
2. 惠能融汇佛禅机理和中华文化,述《坛经》创禅宗,本身就具无穷的教育意义。佛教自汉东来华夏,历代高僧筚路蓝缕、躬身践行,惠能以特有的大智慧,创立“即心即佛”的佛性观、“顿悟成佛”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及打破偶像崇拜、反对拘泥文字、反对坐禅念经等禅观,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一场革命,而且影响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尤其独特的是它既不离佛教的基本义理,又具有中国本土的特色,既有教育的基本内涵,又有人生发展的内驱力。
3. 认识“生活禅”的人生意义。惠能的“人间佛教”、“生活禅”直面大众、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寻求佛法,行住坐卧、吃饭、砍柴、担水、劳作皆修禅;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更有意义的是,禅修对人心灵的净化,而不是表面的功夫,“心诚”、“心善”、“心好”、“行直”、“行善”、“积德”以及孝、义、忍、让等这些以人为本、以心为先,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理念,正是当下及青年学子亟需的。
4. 惠能的禅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内容。禅宗主观上的六识,客体上的六尘,以及作为主客相联系的中介——六根,构成了人的认识结构。六识通过六门来反映六尘的认识过程,就是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所得到的理性认识的概念、判断、推理,更能认识自我后进入实践,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可以减少在认识运动上的循环,达到直接的上升。
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不断地充盈精神世界和充盈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不断地建构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也是为了使自己不断进步丰富和改善。这种不断地追求精神发展的目标,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人的完善。为这目标而进行自我教育,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价值和意义,也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核心的观点。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调适,特别是自身的实践活动,既改变环境使之符合人的愿望,又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己。
4. 开发与运用禅宗,可孕育更多的“惠能型人才”。惠能缔造的佛禅机理和哲学思想为岭南文化、甚至中国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岭南文化旗帜。岭南人敢说敢为、吃苦耐劳的特质,影响着惠能的成长和成功。惠能留给人类这“众生”“世事”及坛经、思想,可以培养出大批创造性人才。
5. 以惠能的旗帜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乡情和民族大义。不管是世居岭南还是客居他乡的岭南人,都把惠能视为维系民族血脉的有形和无形的纽带。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中,多祭祀六祖,乡贤的情感成分远超宗教崇拜的元素。如在南非由华侨捐建的第一座佛寺就被命名为南华寺。
6. 禅宗具有世界性的教育意义。源于印度的佛教,本土僧人多来中土求佛问法,如成堀多三藏。禅宗带动了日韩等国宗教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如茶道、花道、服饰都闪烁着禅光。欧美也逐渐有更广泛的传播,应通过禅宗,让教育界及青年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二、事理依据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比如肯定了宗教有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如把维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到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到维护人权的高度,提到维护多样性文化生态的高度;把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看作社会正常的现象;在民族理论上,把宗教问题看作构成民族问题的重要部分。
2.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指出,佛教同中国儒道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影响了东亚。确实,禅宗是佛教的代表,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确立人生观、道德观及为人处事大有裨益,可增强心理调试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让人民的佛教为人民教育做贡献,是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3. 广东的家庭普通有宗教信仰, 供奉神灵,祈求好运现象普遍。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出生在宗教信仰的家庭或生活在朋友信仰宗教的环境中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宗教的思想、观念,耳濡目染,需要从教育层面进行引导。
4. 惠能的故事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学底蕴。据调查显示,珠三角有 40.5%的学生,粤北山区有29.8%的学生认为宗教很神秘,不能亵渎。其中,会说宗教故事含传说的学生占51.3%。高中生对一些宗教典籍还能进行文学和理性的分析,我的明心见性自成文,还引起了一些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学生的强烈共鸣。如60.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育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现实需要,缺乏亲和感与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牢固的信仰观的作用。问卷调查显示,信仰佛教的学生最多占到 37.1%,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分别占9.9%和6.5%。
三、可借鉴的国内外成果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不仅是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体系,是世界先进国家教育中,陶冶国民品格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华盛顿就将宗教比作促使美国政治昌盛的伟大支柱。
1. 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宗教与教育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迎接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民主化,开始将宗教与教育提高到政策高度,推进多元文化课程, 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作用,研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国外对禅宗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很深入,如日韩将禅宗研究上升到了促进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高度,出版了《佛教修身课本》,特别是以禅宗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发展思维,确立人生观、道德观及为人处事原则,培养了大批人才。
2. 毛泽东提议设立的宗教研究所,任继愈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研究了宗教的产生、发展、功能、对教育的影响。其他可借鉴的成果国内还有《禅宗研究一百年》《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佛教对西双版纳学校教育的影响》《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及台湾的“人间佛教”。
但这些研究重点多在义理,且没超越陈铭枢、巨赞法师、任继愈及肖■父的高度,而且不是从广东教育、从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
四、可采取的有效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学校、家庭、个人对禅宗与教育发展的认识、现状、问题,建立中小学以禅促教的实验研究基地,并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通过史实及剖析,认识人间佛教与自我教育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构建起以禅促教的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发展体系。
1. 切入口设在“最近发展区”,如根据身心发展与认知心理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让惠能“站立”起来。然后,系统介绍《坛经》,让学生了解君王及民众对禅宗的敬仰,介绍南华寺、国恩寺及文豪碑铭,最后拓展到禅宗在世界的影响。
2. 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各种记载经验事实和理论成果的禅宗文献,摘取与教育发展有关的信息,全面地借鉴已有的成果。
3. 通过考察或抽样问卷、访谈及利用他人收集的调查数据或典型案例,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课题计划、调整实施方案,构建禅教共赢的范式,并尽可能将实践上升到教育发展理论的高度。
4. 引领学校发扬创新精神,争取省市县民宗局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南华寺、云门寺、国恩寺建立联系,在广州、韶关、云浮等地建立中小学以禅促教的实验研究基地,有机整合政府、寺院、家庭、学校、社区和舆论等方面资源的网络,探索教育模式,发掘和激发禅宗智慧。借助经典阅读、问题思辨、自我反思、见心成文等活动,达到发展自我、见性成才的教育目的。
五、可取得的教育成果
1. 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研究禅宗的产生、发展、功能以及对教育的影响,通过调查学校、家庭、个人对禅宗与教育发展的认识、现状、问题,系统地构建起以禅促教的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发展体系。
2. 通过禅宗的本质、功能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宗教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
3. 设立以禅促教的研究联盟和实验基地,将南华、国恩等寺开发为立体的教育资源,研究禅教发展的具体范例。
4. 形成以禅促教的理论及实操体系,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