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2012年是东莞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的3月,东莞市将“高效课堂工程”确立为东莞教育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就此启动了这项具有政府导向和政府行为的本土教育行动。
工程启动以来,政府的推动力使其在东莞基础教育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回应和实施,成为东莞市基础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和最集中的改革目标。
一、东莞“高效课堂工程”:意在何为
1.当下教育改革实际背景下的有为选择。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选择全市中小学实施“高效课堂工程”,“作为”何在?第一,在场域视野下观察教育,教育改革的推进显然需要系统思维,整体设计,综合展开。在尚未形成全局性改革大气候时,一个地区在区域范围内选择相对微观层面的“课堂”作为“最近改革区”实施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是一种“有为”选择。第二,任何教育改革,最终一定将回归到教与学的有效性这一朴素的追求上。实施“高效课堂工程”,正是在做教育改革最基础、最本原的工作,是在为迎接更大的改革机遇做准备。
2.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应然选择。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整体形势来看,课程改革显然已进入到一个难度更大的“深水区”。教育部下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以及教育部教育司负责人的讲话,都表明国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坚定态度。东莞实施“高效课堂工程”,一个重要的取向就是要从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上开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使全市的课程改革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深入进行下去。
3.东莞现有教育基础上的可行选择。
东莞现有的教育发展基础,为“高效课堂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2005年,东莞就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全市32个镇全部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而近年市财政继续增加教育投入,一大批学校的新建、扩建、改建相继完成,使全市的教育布局更为合理、现代化办学条件更加完善。
再者,东莞教育教学研究已经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先后以不同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良好的“草根式”教研态势,有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积累,为更深层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而这种教研氛围,也成就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省、市名师工作室团队、各学科带头人和全市1500多名骨干教师,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东莞“高效课堂工程”:剑指何方
在大量研究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信息后,东莞市把高效课堂的宗旨确立为“相信学生、读懂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具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尽可能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在推进“高效课堂工程”时,第一个目标指向就是“尽可能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这种目标导向,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下,尽可能自主、主动地进行学习。这里包含两点基本认识。
(1)以相信学生为前提。首先,应该相信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愿望。这种“相信”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去发现、欣赏、呵护、弘扬学生的学习天性,或是有意识地去唤回被过往的“教育”销蚀了的学习天性,而不会基于学生“性本惰”的假设,总用一种防备学生不学习的心态,实施外在的强制力把学生“捆绑”到“被学习”的状态之中,用繁琐的、超量的学习任务强迫学生“就范”于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学习”。其次,应该相信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无论是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其自身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信息的存储和思维智慧的开发,现代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使学生身上的“内存”成为一座“富矿”,成为学习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学生的全部学习,都应该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的有机生长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要充分捕捉、采集学生身上的基础性资源,有意识地启发、点拨和激励,让这些潜在的、隐性的资源“活跃起来,参与到教学过程,这样学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2)以阅读学生为基础。“以学定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教师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怎样“以学”去“定教”,这需要以认真“阅读学生”为基础。一是“阅读学生”了解学习基础。“以学定教”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即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个体经验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分析,清晰地掌握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确定“哪些是教师可以不讲的”“哪些是只需要教师作引导性提示的”“哪些是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二是“阅读学生”了解内在需求。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某一种固定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经常追问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是否因成人的思维而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在心理上、情感上有着怎样的期待?同时,教师的思维还要从“抽象学生”向“具体学生”转换,更具体地思考:哪些学生有更大的发展潜能,需要创造机会和提供平台?哪些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困难,需要提供怎样的帮助?阅读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走出以知识为本,才不会因为对“人”的忽视而使学生的学习失去生命的主体性。
2.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过于沉重的负担。
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课程的调整与重构;是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高效课堂工程”是力求在这样一个相对缓慢的改革进程中,以改变课堂教学来达到缓解学生当下的学业负担。这就是 “解放学生”的目标,并由此确立了两个重要指向。
一是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不能单一地以一节课或一个教学时段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更不能简单地以某单一形式的检测结果(成绩)进行效率判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多一些这样的追问:学生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多少时间与精力的消耗?(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全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体验?(包括兴趣、状态、心理感受、思维活跃度等方面的全面关注)。这样的追问,使“高效课堂工程”的实施自觉地指向“减轻学生过于沉重的学业负担”。
二是现有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太多因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造成的“低效”现象,从而无谓地加重了学生负担。为此,必须把高效课堂的研究分解为若干子问题,从有效备课、有效呈示、有效对话、有效激励、有效评价、有效指导(包括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指导)、有效作业、有效环境建设、有效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能在教学的各个细微之处促进效率的提升,其综合效果将使得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应有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实施“高效课堂工程”又一个重要的目标指向。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充分体现在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而课程标准就是这种社会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当下往往是根据选拔性应试的要求,一味偏向地、突进式地加剧某些内容、某些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难度,而忽视对课程标准这条教学基本“底线”的全线把握和全员落实。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到达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高效课堂工程”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基于“社会人”的要求,学生的培养必须有一些统一的、基础的标准化要求,但却不能整个教育都按“大一统”的标准而使个体生命丢失了个性化的发展。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教育的个性化。在目前还是普遍实行大班额集体授课的教学方式下,在这一方向上要大范围取得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难度是非常高的,但依然可以通过持续地、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或改良,使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逐步拓宽。比如,尽量为学生留一些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更科学地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与自身的纵向对比中保持乐观地、自信地稳步提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各类个性特长,让课程的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这样的目标指向,确立了“高效课堂工程”“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征。实施这样的“工程”,是在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学校。
三、东莞“高效课堂工程”:足行何径
1. 以“工程”的方式促成整体推进的形态
“高效课堂工程”以“工程”的方式促成全市课堂教学研究整体推进的形态,创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规模效应。市委、市政府制定工程“决策图”,通过市教育局的周密研究与规划转化为工程的“设计图”,并通过各镇区科教办的认真落实,形成各个学校的具体“施工图”。一系列的强力推进,使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从分散的“草根行为”走向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
“高效课堂工程”采取积极、谨慎、稳妥的推进策略,按“先选点实验,再全面展开”的步骤进行。全市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确定了207所高效课堂实验学校,实验项目涵盖了中小学全部学科教学,并开辟有“课堂模式”、“课堂评价”“课堂资源”等7个具体的研究方向。
2.以共同的理念形成目标统一的指向。
教学模式是一种框架、一种结构,但它更应该是一种不断改良与完善的方法,是对一种规律的发现。成功的模式不完全在于它外显的形式,更是因为它包含一种对教学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更多地要在原理思维层面对其成功的条件和因素进行探究和思考,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掌握“理念之根”“熔思想于一炉”。
基于这种认识,东莞“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强调以共同的理念形成目标统一的指向,即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有相同的理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有相同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有基本的行为准则。为此,教研室编发了《东莞市普通中小学“高效课堂工程”资料汇编》,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原则、推进策略、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整体性指导;又以教研室教研员为主,分别编制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各个学科的“高效课堂”建设指导意见,进行更具学段、学科特点的针对性指导。
3.以个性的探索开辟多元发展的路径。
教育模式往往都带有个性经验色彩,其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或生搬硬套、强行入轨,都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有用的模式只会也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因此,推进高效课堂工程提出的行动口号是“特色多元,充满活力”,并积极支持各学科、各学校遵循“高效课堂”基本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积累和发展特征,开展多方向、多层面、多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在“高效课堂工程”的实验阶段,相继涌现出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在东莞市“高效课堂工程”建设中起到一定的启迪和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