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仁方,王 艳,高建威,钟玉杰
(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第一研究室,重庆 400060)
自从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在贝尔实验室被发明以来,其在星载、航空航天、微光夜视、医疗和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饱和输出幅度、量子效率、暗电流、噪声等CCD参数中,低暗电流一直是CCD研发人员的努力方向[1]。CCD暗电流由Si-SiO2界面的表面暗电流、耗尽区的耗尽区暗电流和场自由区的扩散电流组成[2],其中表面暗电流占据CCD暗电流的主导地位。为了抑制表面暗电流,多相钉扎(Multi-Pinned Phase,MPP)、所有栅钉扎(All Gate Pinned,AGP)和反型工作模式(Inverted Operation Mode,IOM)等工作模式都可在CCD表面的硅-二氧化硅界面形成了空穴积累层,抑制表面暗电流的产生[3-6],使这些工作模式下的CCD暗电流仅来源于耗尽区暗电流和扩散暗电流,具有更低的暗电流特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如线阵CCD和TDI CCD等,无法采用MPP结构来抑制表面暗电流。所以,表面暗电流会是CCD研发人员的关注重点。本文针对CCD表面暗电流的温度特性和辐照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实验验证。
CCD的暗电流有3个重要来源,即Si-SiO2界面的表面暗电流、耗尽区暗电流和场自由区的扩散电流,如图1所示,表面暗电流由硅-二氧化硅表面的界面态密度决定;耗尽区暗电流产生于耗尽区的热产生电子,由有效少子寿命决定;扩散暗电流产生于沟阻、CCD势阱下方的中性区域和衬底[7-8]。表面暗电流IS、耗尽区暗电流IDEP和扩散暗电流IDIF分别由下式表示
式中,q为电子电荷;ni为硅的本征载流子浓度;NSS为硅-二氧化硅界面的界面态密度;σ为电子横截面积;xDEP为耗尽区宽度;τDEP为耗尽区有效载流子寿命;Dn为电子的扩散系数;xc为特征长度,若扩散长度大于耗尽区下面的场自由区宽度,则xc为场自由区的宽度,否则xc为扩散长度;NA为硅的掺杂浓度。
CCD暗电流为表面暗电流、耗尽区暗电流和扩散暗电流3者之和,由式(4)表示
图1 CCD暗电流示意图
常温下,若硅 -二氧化硅界面态密度 NSS为5E9 cm-2eV-1、耗尽区有效少子寿命为20 ms,则 CCD总暗电流约为2 nA/cm2。其中,耗尽区暗电流约35 pA/cm2,扩散暗电流约1 pA/cm2。这说明表面暗电流为CCD总暗电流的主要来源,占据主导地位。
CCD的栅介质为SiO2/Si3N4复合栅介质,在Si-SiO2界面,由于晶格周期性排列的失配,形成了硅的悬挂键,如图2所示,形成复合-产生中心,即界面态。在CCD积分过程中,界面态产生的电子被势阱收集并成为暗电流。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CCD表面暗电流随界面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如图3所示。
图2 CCD表面硅-二氧化硅界面的悬挂键
图3 CCD表面暗电流与界面态密度的关系
采用1 024×1 024可见光CCD对其表面暗电流与界面态密度、温度和辐照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和分析。该器件为n型埋沟全帧转移CCD,采用3层多晶硅和1次金属,像元尺寸为11μm×11μm,该器件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1 024×1 024可见光CCD参数
1 024×1 024可见光CCD的器件暗电流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表面暗电流一直占据支配地位,是暗电流的主要来源。随着温度的增加,虽然表面暗电流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但耗尽区暗电流特别是扩散暗电流对器件总暗电流的贡献越大,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表面暗电流与耗尽区、扩散暗电流二者之和的比例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图4 1 024×1 024可见光CCD暗电流与温度的关系
图5 IS/(I DEP+I DIF)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CCD势阱容量的有限性,若CCD的部分势阱被暗信号电子填充,则可容下的有用信号电子数降低,CCD的有效输出降低。若CCD的势阱全部被暗信号电子填满,则CCD不能再存储光子产生的光生电子,器件失去光响应和成像功能。在温度为62℃时,1 024×1 024可见光CCD的暗信号电子填满CCD的势阱,器件没有光响应,失去成像功能。
暗电流的非均匀性来源于像元间的暗电流差异,和硅体内的缺陷、金属离子沾污等有直接关系。1 024×1 024可见光CCD工作在MPP模式下和非MPP模式下的暗电流非均匀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暗电流非均匀性随温度的变化
可见,不仅CCD的暗电流随温度的上升而升高,暗电流非均匀性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说明存在缺陷、金属离子沾污像元的暗信号,电子随温度的增加量,大于无缺陷的。
工作在非MPP模式下的CCD暗电流,非均匀性明显大于MPP模式下的CCD暗电流非均匀性,这是由于硅-二氧化硅处的界面态引起,说明不同像元间的界面态密度不同,使得不同像元间热产生的暗信号电子的差异较大,造成非MPP CCD的暗电流非均匀性大于MPP CCD的暗电流非均匀性。且界面态引起的热产生暗信号电子,随温度变化量大于缺陷、金属离子等引起的热产生电子随温度变化量,使得非MPP CCD的暗电流非均匀性随温度上升斜率远大于MPP CCD。
图6中非MPP CCD的暗电流非均匀性从2.92%突然下降到0.79%,这不仅说明暗信号电子已经填满了CCD的势阱,而且沟阻已失去限定电子转移范围的功能,器件信道内的暗信号电子相互串扰,使得暗信号电子平均分布,造成暗电流非均匀性变好的假象。
1 024×1 024可见光CCD辐照实验使用Co60辐照源,实验中γ射线剂量率为5 Rad(Si)/s,实验温度为室温,辐照总剂量分别为25 kRad(Si)、50 kRad(Si)、75 kRad(Si)、100 kRad(Si),然后测试器件的表面暗电流,暗电流测试温度为20℃。不同辐照剂量下CCD表面暗电流如图7所示,随着剂量的增加,器件的暗信号逐渐增大。
图7 不同辐照剂量下的CCD表面暗电流
γ射线辐照对CCD表面暗电流的影响是因为CCD的基本结构为MOS栅电容结构,其栅介质为SiO2/Si3N4复合栅介质。器件受到辐照后,在硅-二氧化硅界面产生大量的界面态缺陷[9],且在 Si-SiO2处产生的界面态能级主要位于Si的禁带间,很容易与Si体内的载流子作用而引起电子空穴对的热激发,从而使器件的表面暗电流增大。图7中的CCD经不同辐照剂量后的硅-二氧化硅界面态密度如表2所示。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硅-二氧化硅界面态密度随之增加,使得CCD表面暗电流和总暗电流增大。
表2 不同辐照剂量下的硅-二氧化硅界面态密度
通过对CCD表面暗电流温度特性和辐照特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表面暗电流不仅是CCD总暗电流的主要来源,且是CCD暗电流非均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γ射线辐照后,CCD栅介质的硅 -二氧化硅界面态密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使得CCD表面暗电流和总暗电流随之增加,是CCD经辐照后暗电流变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1]BOGAART E W,HOEKSTRA W.Very low dark current CCD image sensor[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2009,56(11):2462 -2467.
[2]JANESICK J R.Scientific charge- coupled devices[M].Bellingham,WA:SPIE Press,2001.
[3]TOM E.Charge - coupled device pinning technologies[J].Optical Sensors and Electronic Photography,1989,1071:153-169.
[4]雷仁方,杜文佳,李睿智,等.CCD MPP结构制作工艺技术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9,30(6):867 -869.
[5]BOSIERSJT,PETERSI M.Technical challenges and recent progress in CCD imagers[J].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2006,565(1):148 -156.
[6]JANESICK J R.Scientific charge- coupled devices[M].Bellingham,WA:SPIE Press,2001.
[7]GONG D,PIERRET R F.Thermal carrier generation in charge- coupled dev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75,22(8):593 -602.
[8]SCHRODER D K.Carrier lifetimes in silicon [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97,44(1):160 -170.
[9]钟玉杰,周玉红,雷仁方,等.γ辐照对1024×1152可见光CCD的影响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0,31(6):846-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