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贵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理论新概括和实践新命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对此重大问题和重要举措,就总体而言,在学习中,重视不够、领会不深、把握不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工作中,思想认识不适应、体制机制不适应、能力水平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以理论为指导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毕竟是一个新论断,离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谈社会体制改革,离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谈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会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认识,我的深刻体会有三点:一是有新视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锁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站位高远、落点精准。从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明确了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两个重点。而不是就事论事说当前。二是有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论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国家治理与大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县域治理的关系。我们应当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系统工程、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础工程的大视野,来思考和研究解决社会治理创新问题。而不仅仅是办实事、保稳定。三是有新境界。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虽然一字之差,但境界大不相同,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体制、工作机制、工作效果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字面上说,治理=自治+管理。从本义上说,“治”是河流的名称,引申为河流治理,毛泽东就曾经号召全国一定要治理海河、根治黄河。河流治理的特点是疏堵结合,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有序治理。因而,治理也有秩序的含义在里面。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管”的一个本义是乐器,泛指管乐;另一个本义是门锁,拿钥匙管锁的人就是当官的人,其特点就是强制、管制。从本质上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所指出的那样,社会治理强调的是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从源头治理。我们应当迅速适应并加快推进从政府一元管理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转变,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以问题为导向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在可以说是社会问题成堆成山。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强调通过改革创新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有效解决具体问题。
概括问题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将社会管理创新需破哪些题概括为10个,即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特殊人群如何融入社会? “两新”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矛盾化解如何提升能力?虚拟社会如何有效管理?突发事件如何及时应对?民意诉求如何畅通渠道?社区自治公众如何参与?政府公信力如何重新塑造?公民社会如何依法治理?
再比如,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国信访前十位的突出问题依次为:房屋拆迁、劳动社保、农村土地征用、涉法涉诉问题、出租车停运等交通运输问题、民办代课教师待遇、医疗纠纷、复退转业军人问题、环保问题、涉众型经济案件引发的问题。
前一个概括侧重体系问题,后一个概括侧重矛盾纠纷。概括未必全面,表述未必准确。但能说明一定问题,给人不少启发,都是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离开问题谈理论,特别是谈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没多大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现实为基础,特别是要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是从头再来,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搞“两张皮”。而是完善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这种判断不是保守,不是路径性依赖,而是在基层实践中确已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经验。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积极主动探索了多年。总结我国已有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好做法、探索发展的新路子,都是不可或缺的。
就北京市来讲,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社会建设、改革、治理坚持当作大事抓,坚持“两手抓”,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坚持当作大事抓。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每年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每年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度、高起点地推动社会建设、改革、治理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无论是在北京市各领域工作中,还是在各省市工作中,其重视程度都是少有的。社会建设、改革、治理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是不可能大力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的讲话中,对近几年来北京市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三层体制构架,即:上有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抓统筹,中有社会工委、社会办牵头抓协调,下有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工作网络抓落实。第二,抓工作体系创新,明确了完善社会服务、科学社会管理、广泛社会动员、文明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党建“六大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第三,创新政策体系,形成了1+4+X政策文件体系。第四,创新方式方法,在城市推广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在农村推广村庄社会服务管理社区化。第五,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社区,构建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自治“三位一体”格局;在社会组织,构建“1+2+3”工作机制:构建一个“枢纽型”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工作体系,完善依法监管和购买服务两项政府职能,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党组织、社会组织工作例会三项制度;在非公经济组织服务管理中,在商务楼宇实现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和工、青、妇工作站全覆盖。社会建设是改革创新工程。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说到底,就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治国理政理念,落实在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方式方法和运行模式中。实践证明,北京工作是符合这个方向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的,总体上也是科学有效的。
三是坚持一手抓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比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北京社区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全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标准的由18%上升到81%,全市社区工作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26%上升到80%、平均年龄41岁,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已联系覆盖87%的社会组织,五年增长了五倍多,实名注册志愿者224万人,为全国最高比例,商务楼宇五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网格化覆盖70%以上,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经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总之,按照2009年确定的基本工作思路,即抓住党建这个龙头、夯实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这两个基础、建设好社工与志工两支队伍、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实现党的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全面覆盖,坚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连着一年干,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全市社会建设工作成效不断增强。
当然,这些工作还是很初步的。下一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重要讲话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首都实际,北京市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14个专项组,许多专项组的工作,都与社会治理有关。特别是成立了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组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专项组,具体研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工作。北京市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等文件即将出台,将围绕社会服务体系创新、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等,推出一系列举措,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作者: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主任)
责任编辑: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