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交通文明的制度基石

2014-12-18 02:00新华社邹伟
汽车与安全 2014年4期
关键词:起数交规严格执法

文 新华社 邹伟

筑牢交通文明的制度基石

文 新华社 邹伟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这个春天,已满周岁的史上“最严交规”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热议中,支持声、赞许声多了,质疑声、批评声少了。在部门推动、群众认可、各界支持的良好氛围下,史上“最严交规” 的深入实施正在步入春天。

一切来自于人们真切的感知——过去一年中,全国因超速行驶导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6%、59.6%,驾龄1年以内新驾驶人被查处的违法起数同比下降72.9%,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起数首次降至20起以下,创历史最低……可以说,史上“最严交规”为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尽管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效果却颇为显著,这无疑为今后带来诸多启示。

因讨论而渐成共识。回望一年多以前,史上“最严交规”刚一公布实施,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社会讨论热火朝天,包括不少争议和“吐槽”。然而,关注本身也是一种力量,讨论也是一种教育。人人关注交通安全的良性局面迅速形成,尊重生命、遵守规则、文明出行的共识在碰撞交锋中越发坚固,为史上“最严交规”实施打下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即使以非议最多、暂缓执行的“黄灯”为例,关于“黄灯”的讨论,使公众对交通信号的认识更为深刻。一年来,“闯灯”现象明显减少,车辆行经路口主动减速、主动让行明显增多,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违法行为同比下降40.2%,因路口违反交通信号灯导致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4%和22.7%。一场讨论避免了多少悲剧的发生?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磨合而逐渐适应调试。我国正在加速进入汽车社会,但交通文明尚未跟上,人们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还不充分。史上“最严交规”实施初期遭遇质疑,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广大驾驶人对新规的诸多不适应,暴露出整个社会在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以及交通行为习惯自我调适的短板。在今后,一方面,社会宣传教育必须与新规实施同步,甚至还要走在前面,推动强化国人的生命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另一方面,规则的制订者也应与公众进行更充分地沟通,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以及不妨考虑设置合理的舆论预热期和执法准备期,使得旧规则到新规则的过渡更加顺畅。

因信任而愈发坚守。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章“严”字当头,才能真正发挥震慑作用。史上“最严交规”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产生效果,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部门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毫不手软,把严格执法落到实处,让法律威严化为秩序的捍卫之力,值得称道。只有将严格执法长久坚持下去,实现道路安全状况显著好转,方能赢得群众对新规则实实在在的信任,从“被动震慑”变为自觉遵守,进而自觉纠正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激发出史上“最严交规”的最大正能量。

猜你喜欢
起数交规严格执法
国家森防办:一季度全国森林草原火灾起数较往年显著下降
2000—2021年我国煤矿事故特征及发生规律研究
婚姻不翻车的 4条“交规”
不扣分、不罚款:古人处理违反“交规”那点事
日本为无人驾驶车设计交规
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作用
网络商标侵权行为认定的法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