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妍
在青岛120多年的城市进程中,主城空间由南至北、由西到东拓展延伸,市北区始终是核心主城区所在。从这里,流淌着清远悠长的本土人文,传承着最具价值的本土商业精神,构筑着百年青岛的经济基石,承载着青岛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
当我们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大格局下再谋未来时,市北区又一次占得大青岛全域规划的中枢区位的先机。
合区后的新市北,不仅在城市空间上有了新的布局主张,更激活了区域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一条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不仅打通了胶州湾东海岸的黄金岸线,也打通了这里承接蓝色经济的战略构想。
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也正是老城区在革故鼎新的历史过程中推陈出新,才得以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都需要持续而漫长的努力,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
转调效果明显
距青岛市区划调整即将两年,作为此次调整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北区,无疑将迎接来自各方对各项成果的检阅。
合区之后的市北区,虽然在产业资源、空间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层次偏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困难群体比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历史困难和挑战。
谋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按照“整合资源、集聚优势、重点突破、融合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空间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因此,他们先后组织开展了“融合发展年”、“创新提升年”、“攻坚克难、百日突破”和“百日攻坚”等活动。对照官方提供的数据来看,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显现。
今年前三季度,该区生产总值完成455.90亿元,增幅9.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9.10亿元,同比增长14.5%,完成各项收入63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86,tz,元,增长1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6.59亿元,同比增长12.7%;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7.25亿美元,同比增长0.4%。截至目前,全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15743万元,完成任务目标的101%,同比增长16%。全区实现外资到账35869万美元,同比增长38.19%,提前5个月完成了市下达的全年工作目标。
记者在市北区招商促进局还了解到,通过开发“市北招商门户网站”,拓展楼宇服务网络招商新模式,相继引进了腾讯、去哪儿网、青岛航空、山东万达国旅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1-10月份全区实际利用内资累计完成158.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1%,超额完成“百日攻坚”活动制定的工作目标。
“如果与刚刚区划的2012年相比,我们的综合实力更强了。其中三产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72.7%,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区内聚集了一大批大型企业总部和税收过亿元的商务楼宇,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开发建设的中央商务区、滨海新区、新都心等重点片区规划面积达到1800多万平方米,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另外,我们还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区,有台东商圈等一批特色街区和产业园区,消费市场比较广阔,所有这些,都为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市北区委书记惠新安如此表示。
这些新谋划也恰恰揭示了市北区发展的“新常态”,除了“一带突破、双核引领、三区集聚、四轴展开、多园支撑”的城区空间布局,主城核心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人文优势、港口优势都持续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外,一个以“包容、创新、激情和超越”的精神体系,也已经成为了长远建设“商务中心、创新高地、文化客厅、蓝色新岸、宜居家园”的支撑力。
城区蜕变之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还看到了一条生动而有市北特色的“城变”之路,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老城区重振雄风的传奇,也是一个典型中国传统老工业区细胞再造的真实聚焦。
搬迁改造是发展的第一步。但这远不止是搬与建那么简单,它关乎的是城市经济发展运行能否平稳过渡,新的规划工程能否顺应发展与民心。据统计,市北区列入全市搬迁计划的企业地块有64处,占全市计划搬迁改造企业总量的60%。
记者了解到,目前27家企业已完成生产设备搬迁,16家企业完成地块出让,累计交付使用土地1067亩。而正在策划占地1400亩的总部大道和1000亩的孤山北侧产业片区等两个园区,将在今后的产业调整中发挥主力作用。
另一关键则是落在棚户区改造上,也是“一号民生工程”。这里集合原两区的数量共有40个集中危旧房片区,173处零星片,涉及居民4.45万户,约156万平方米,占青岛市总量的70%。
按照市政府确定的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目标,2013年市北区率先启动18个集中片区、31个零星片区共1.4万户改造工作。今年广大党员干部依旧坚持“统一政策、分期实施、宣传到位、尊重民意”的棚改工作模式,全面推行了“双向互动”群众工作机制。
记者在区法院和区城管执法局处获悉,拆迁收尾项目已累计完成187户,完成活动目标的87.8%。敦化路街道、河西街道等单位负责的海泊河33号地块、小水清沟村等项目拆迁收尾工作已全面完成;大港纬四路、中心医院片、洛阳路34号、吉林路、泰山路、顺昌路等7个项目完成攻坚目标。
“对榉林山片区项目的改造,延安路街道在15天时间里,共签订协议646户,完成总户数的89%,实现了房屋预征收签约率的高速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大连路南侧和鞍北片改造项目已完成补偿方案公示,计划11月底启动房屋征收工作;中心医院、萍乡路52号项目已确定开发主体。
同时,还相继打造完成了山东路等18条环境卫生示范道路,全面整修了西仲一路等18万平方米的超期服役道路,对延吉路、人民路等17条主次干道进行了绿化提升,对水清沟河、郑州路河等河道进行了截污整治,对伊春路等21处非法市场和摊点群进行了集中清理取缔,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95处61731平方米,超额完成了攻坚活动拆违目标任务。endprint
据市北区外宣办介绍,“百日攻坚”活动开展期间,浮山新区街道、台东街道在承接全市环境整治月度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市市容环境整治观摩考评中名列前茅,其中8、9月份考评成绩分别位列六区第一、第二名。
过去的500多个日日夜夜,大到成片的筒子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翠绿环绕的休闲广场、现代化的新小区或新兴产业园区;小到门前的卫生死角不见了,悄然变成一处群花争艳的花坛……突然有一天,当我们发现身边的这些落后的、陈旧的面貌一点点被改写时,也预示着一段新的生活画卷已被铺陈开来。
构筑宜居幸福高地
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区和老城区,市北区一方面具备中国传统老城区的所有要素:商贸繁荣,人气兴旺,传统服务业独具优势;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落后等各种发展“瓶颈”。
因此这里所推行的每项战略性的调整或改革,都兼具“托底性”和“基础性”。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标准,合区后先是理顺了原两区民生保障政策和标准,而后又进一步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从官方数据来看,2013年,市北区持续增加民生资金支出,大力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共拨付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区事务和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7.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67%。2014年前三季度,市北区在此三大领域内支出民生资金5.2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区财政支出总量的11.8%。两年里落实了7605套保障性住房,投资.2 07亿元新建了14家养老机构,有3500名残疾人获得17.5万元意外伤害险和医疗保险,承办、受理了93676件市(区)长政务服务热线。
其中,作为创新为民服务载体——“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抓”的22个民生项目已基本完工,330余项民生服务项目相继完成。无论是建成启用的全省最大的单体养老机构福山老年公寓、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一期,还是成功创建的山东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打造的零工市场、家庭服务业就业广场等就业扶持项目……种种现象表明,市北区正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崭新时代。
梳理一下两年间的特色文化活动,也是该区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强大支撑力。比如最为百姓所熟知的两大青岛民俗节会——“萝卜·元宵山会”和“糖球会”,就已经成功合并举办了两届,每一届吸引赶会的市民人数都超过200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新的延展与扩大。
在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中,以“邻居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活动,也已深入人心。尤其是这里的“邻居节”连续举办了10年,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数百项之多,每次参与群众达10万余人次;还有“市北区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等,都为市北区的幸福宜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
相关链接
创新驱动“成绩单”
科技引擎:拥有7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18.98%提升至37.29‰且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截至2014年6月份,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9.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7.29%。全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7个,占全市的58%,入驻企业316家,吸纳就业近5000余人,已经成为市北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全区列入市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任务达50万平方米,目前21.1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完成投资6.4亿元。
空间布局:吸聚12家世界500强企业
围绕“一带突破、双核引领、三区集聚、四轴展开、多园支撑”的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着力引进对产业转型升级有带动作用的优质项目,吸引了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英国特易购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腾笼换鸟:1067亩土地成为发展新空间
市北区列入全市搬迁计划的企业地块有64处,占全市计划搬迁改造企业总量的60%。目前27家企业已完成生产设备搬迁,16家企业完成地块出让,累计交付使用土地1067亩。
园区突破:5家特色园区升级为国家级
按照“多园支撑”发展战略,市北区利用企业搬迁、旧城区改造,通过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原有建筑重新布局,立足辛实的教育科研优势,现有各类产业园区已达到17个,目前化工橡胶行业产学研示范基地等5家被认定为国家级园区,其总产值过10亿元,已经成为推动城区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平台。
项目推进:238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854亿元
区划调整以来,市北区共确定238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54亿元。其中,81个项目开工建设,37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承担数字文化体验中心、邮轮母港客运中心等36个市级重点(前期)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区185个区级重点(前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5.48亿元。
创业沃土:中小企业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5%
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中小企业已达到35000余户,实现税收70.67亿元,同比增长8.85%,占全区税收收入的69.79%。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到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的95%左右。区划调整以来,每年由区财政拨款2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联U谷·2.5产业园等5处园区被认定为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吸纳企业600余家,年产值近60亿元,实现税收2亿多元,吸纳社会就业人口约6000人。
创新服务:开通首个楼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今年截至目前,市北区已投入运营和在建商务楼宇67座,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年税收过千万楼宇达到15座。今年,该区开通运行了全市首个楼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了“市北区商务楼宇发展联盟”,推出了楼宇经济扶持办法的实施细则,促进12个重点楼宇项目签约,总投资25亿元,储备重点项目69个,总投资逾270亿元。
英才聚集:人才数量得到翻倍增长
近两年市北区共引进千人计划专家4人,泰山学者3人,博士和正高职称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45人,引进硕士、副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3188人,相比两区合并初期均有翻倍增长。该区编制完成了《市北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设立了1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落实人才引进、培养的各项政策,并于今年下发380万元的奖励扶持资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