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开始,将每个月850亿美元的资产采购规模削减至每个月750亿美元,每月削减100亿美元QE。此前,12月15日,爱尔兰在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和欧洲央行“三驾马车”救助三年后,正式宣布退出救助,成为首个退出纾困机制的欧元区“欧猪”国家。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开始退出QE、爱尔兰退出纾困机制,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欧美经济开始好转、复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我们的经济走势也是世人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政府实施4万亿刺激方案后,2010年经济增速一度回升到10.4%的两位数,但随后又开始下降,一直降到现在的7.5%上下。经济增速这样长时间地下降,是改革开放前30年没有的,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不改革体制机制,经济还将继续下行,甚至崩溃;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周期性原因所致,而且主要受国际经济周期影响。
其实,中国经济下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只是外因,内因还是受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被经济学家们称作不可持续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官方也认同。所以,“九五”时期,政府就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至今无果。究其原因,以吴敬琏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是体制机制的原因制约了经济转型。今天,伴随着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的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或停滞所致,是政府主导经济运行、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造成的。所以,虽然中国经济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双重转型的历史重任,但吴敬琏认为,体制机制转型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
显然,以吴敬琏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与官方达成了共识。十八大确定了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发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制定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特别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过去,我们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现在是“决定性作用”,这在中文语义上,可以理解为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
但我们如果回顾一下改革历程会发现,制订改革方案重要,落实改革方案更重要。我们不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转了20年转不过来,而且这10多年来改革方案的很多任务并没有落实,甚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近10年来改革倒退了。
这次有所不同,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我们期待,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的各项市场化改革的任务都能落在实处。
本期封面故事等报道探究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我们期待与读者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