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
种桑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丝绸只为中国所有。根据考古学者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缫丝、织绸。
众所周知,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只有获得充裕的食物才能正常进行吐丝结茧,所以种好桑树是织造出优秀丝绸的基础准备。
随着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桑树有规律地进行着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生命活动。这种周期性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对每年的气候变化既有规律又有差异的反应。
从春季发芽到冬季落叶的这段时间是桑树的生长期。这个阶段可细分为发芽期、旺盛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生长期的长短因地区所在纬度而有不同,南方长,北方短。每年人们开展相应栽桑养蚕的生产活动,正是根据桑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来制定的。例如,早春桑树的发芽,需要气温达到12℃以上。桑芽逐渐膨大,芽鳞分开,露出幼叶叶尖。经过7~11天后,幼叶脱离芽孢后依次生长。当有两到三片幼叶的叶身大半露出时,叶尖分开好像雀嘴,生产上称为雀口期或燕口期。然后,幼叶继续生长,露出的叶柄向外侧伸展,直至第一张叶片完整展开。
在蚕桑农谚中有句“桑树发芽去暖蚕,四十五天就见钱”的话,表示一年蚕事的开展是根据桑树的发芽情况来决定蚕卵的催青时间。催青又叫暖种。催青约7天之后开始收蚁蚕,此时桑树枝头的桑叶长势正旺,蚕农需要精心选择绿中带黄的嫩叶,将其切碎后喂养蚁蚕。食下桑叶的蚕逐渐长大,在蜕完四次皮之后,成熟结茧。最后,蚕农就可以适时地采下蚕茧。
养蚕
蚕的吐丝结茧跟蚕体内的丝腺器官有关。从蚕的成长过程来看,在幼虫阶段,蚕在吃下大量的桑叶后,会消化吸收桑叶中的营养成分。然后,桑叶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会被蚕体内的丝腺所吸收储存。随着蚕龄的增大,丝腺也会随之增大,在五龄期膨大速度尤为快速。在吐丝结茧之前,从外观上观察能够看到蚕体胸部略显透明,正是丝腺内积聚大量蛋白质的缘故。
至于蚕吐丝结茧的原因,从蚕的生理上来讲,由于组成丝腺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蚕体内若氨基酸过多会使蚕体中毒。所以,蚕需要通过吐丝来排解氨基酸达到解毒的目的。
就自然条件下来说,蚕作为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很脆弱。在蚕蛹阶段,它的生命最脆弱,它会停止取食,丧失行动能力,很容易受到天敌的伤害。蚕进化出吐丝结茧的行为,将自身包裹在致密的茧壳当中。这样既可以躲避天敌,保护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蚕茧里变成蚕蛹,并让蚕蛹体内的器官转变成蚕蛾的形态,最终羽化成蚕蛾。
总之,吐丝能够排毒,结茧能够保护蚕蛹,吐丝结茧是蚕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本能。一只蚕要花费将近3天的时间,连续吐出1000多米的长丝,才能结成一个蚕茧。
不一样的彩色蚕茧
我们生产用的蚕茧颜色一般为白色茧。但家蚕所吐的茧丝颜色其实不只是有白色,还有许多色彩丰富的彩色茧,如金黄、红色、锈色、绿色等等。好比人的肤色有黄、白、黑、棕等颜色。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颜色表现是由物种内在相对应的基因所控制。蚕茧茧色阿表现的正常型性状为白色,表现这种性状基因的蚕品种,它消化吸收过程中生成的色素无法渗透到丝腺里,无法使丝腺变成彩色。而彩色茧的茧色是属于一种突变型性状,对黄红茧系的蚕品种来说,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能够最终渗透到以丝胶为主要成分的丝腺里,显现出黄红茧系的颜色。绿色茧系的蚕品种则能使蚕体生成的黄酮类色素分布于丝胶及丝素中,使茧丝呈现相应的绿色系颜色。
蚁蚕是什么?
蚕的一生要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这几个生命阶段,共50多天的时间。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像蚂蚁一样小,所以称为“蚁蚕”,它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就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就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
缫丝
一个个的蚕茧,离一件丝织品的距离还很远。人们还要通过缫丝这一工艺将蚕茧中的蚕丝抽出来,然后抱合胶着在一起,制作成更长的生丝。
中国开始使用机械缫丝是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海建立首个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缫丝厂—怡和洋行纺丝局。在此之前,人们都是通过手工和操作缫丝车来完成这个耗时耗力的工序。
在丝绸之路繁荣的唐代,开始出现缫丝车,这对于完全依靠手工的缫丝劳动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些缫丝车还是手摇式的,效率要比后世出现的脚踏式低下。宋代缫丝技术发展较快,脚踏式是从手摇式发展而来的革新成果,从此缫丝者可以腾出双手来进行工作,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同时,人们对缫丝时所用水质更加重视,将缫出的蚕丝随即用火烘干,这样做可以方便后道工序执行以及保持丝色鲜洁。
你知道“轧蚕花”的风俗吗?
所谓的轧蚕花,就是蚕农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蚕桑丰收而举行的一项古老的蚕事风俗活动,主要在浙江湖州南浔含山一带举行。这一活动源自宋代,历明清而益盛。蚕花,即刚孵出的幼蚕,浙江杭嘉湖一带方言亦称蚕茧收成为蚕花,轧蚕花活动时所用的彩纸折成的小花也称蚕花。
早先蚕农养蚕时留茧育种,为了确保自家蚕种出得好、出得齐,每当清明时节,含山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要背着蚕种包,头插蚕花,齐聚含山,去蚕神庙祭拜蚕花娘娘,为他们的蚕宝宝祈求消灾祛病,祝愿蚕花丰收。年复一年,千年沿袭,就形成了含山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清明轧蚕花庙会。
织染
缫丝完成后基本上就可以开始织造丝绸了,根据需求和织造目的不同,还需要确定生丝是否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是织造的基本方式。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不同,丝绸又分为不同的名字。
丝绸最大的美丽就在于它的纹路和花色,前者依靠纺织技艺来达成,后者则需要进行染色。
古代染色采用的是天然染料,有植物染料、矿物颜料和动物分泌物染料。战国以前,已经有了丝和麻的精练、染色、绘画等织物加工系统。秦汉以后,印染工艺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石染(矿物质颜料染色)和草木染(植物染料染色)不断得以创新。植物性染料很多,如茜草红、荩草黄、榛槲黑、槐米黄,尤其是兰草,提炼出将植物染得更深的靛青。白云母、红朱砂、黑石墨、金银等属于矿物颜料,则被用来做涂染颜料。动物性染料有胭脂虫,紫胶虫(紫铆)、墨鱼汁等。而紫铆,是一种很奇特的动植物连体的染料。
随着颜料、染料以及染色工艺技术的发展,纺织品色彩的专用名词也相应增加:如缙、绛就是人们按照颜色差别,为一些红色系丝织品起的名字,其他很多不同颜色的丝织品也有自己的专属名称。
一件精美的丝织品诞生不易,要经过繁复的工序才能完成,所以它的价格也非常高昂,成为世界各国无比青睐的奢侈品。美丽的丝绸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隋唐时丝绸的花色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极为丰富多彩。从题材而言,大体有如下几类:
动物类 如练鹊、鸳鸯、孔雀、鸾鸟、鸡、鸭、凤、龙、羊、牛、马、翼马、狮、翼狮、鹿、野猪头、大角野山羊、蜂、蝶等。
植物类 如莲、菊、牡丹、葡萄、石榴、忍冬、卷草、宝相花、变体宝相花、心形花瓣、花树、各式小团花等。
几何类 如条、格、菱格、棋局、规矩、龟甲、波折、人字、圆珠等。
人物类 如狩猎、骑士、双人持坛、“胡王”牵驼等。
其他 如樗蒲、水波、流云、新月、双斧、展翼、“吉”字、“同”字、“贵”字、“山”字、“天”字、“王”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