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保雷
案例背景: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然而,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父母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使孩子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他们觉得在感情上愧对孩子,所以就把这种愧疚转化为金钱来弥补。这种以金钱代教育的做法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俗话说,“先成人,再成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较之成才更为重要,德育较之智育更需优先考虑。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案例内容:
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
陈坤同学就属于以上的第二种。他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爷爷奶奶很早就过世了。家中无人照顾孩子,便把他交给其姑妈代为看管。他的姑妈是个个体老板,家境殷实,收入颇丰。对这个大侄子也是百般宠爱,什么事情都由着他惯着他。陈坤这个孩子,头脑聪明、接受能力强,但好动、油嘴滑舌,甚至有点目中无人。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姑姑又忙于生意,家中很少有人与孩子沟通。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说学习,什么都给他。却没人顾及他学习以外的东西,他的姑妈更是想管却不敢管。就这样,他整天忙于游戏,把学习早已抛之脑后。上课坐不稳,课堂随意说话,不讲卫生,乱堆乱放,乱拿别人的东西,说话有攻击性,还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甚至动手。老师布置的作业爱做就做,不爱做就不做。成绩越来越糟,特别是英语,差点不及格。跟同学关系很紧张,几乎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同桌,还有好几次无故旷课。无疑,他成了一个“问题”学生。
教育策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了解了陈坤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应该是会有改变的。
首先,和陈坤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每周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
其次,与他姑妈沟通交流。告诉他的姑妈,光给钱是不能教育好他的。不要对他过分溺爱,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即可。学习上,给他适当的压力;生活上,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让他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我还根据他的性格特点,通过同学间、朋友式的交流、谈心,及时掌握他的思想动态,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以减轻和消除他的心理困惑。我主动找他谈心,在班级表扬他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他,只求点滴的进步。为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
另外,我还教他学会与同学相处,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注意个人卫生。安排一些性格好的同学主动跟他交往,从正面去影响他。
教育效果:
一段时间的教育后,现在的陈坤几乎变了一个人。值日时主动打扫卫生,脏活累活抢着干。个人卫生也很讲究,东西放得有条有理,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做,成绩直线上升。
教育反思:
留守儿童如何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他们有的孤僻内向,有的调皮捣蛋……而这些孩子缺乏的是一种来自父母的关爱。亲情缺失,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像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不仅仅是老师,还有社会各界。我们应该携起手来,用真心、真情、真爱来关注、关心、关爱他们。
让我们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爱的蓝天下自理、自立、自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