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学生课后作业的反思

2014-12-16 02:30董旭午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2期
关键词:哥嫂家境过日子

董旭午

请先看几年前我的一位学生的一份课后作业:

小说主人公之一菲利普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蹩脚地模仿上层人物,时时都梦想着爬到上流社会的小市民形象。小说另一个主人公菲利普的太太克拉丽丝,也同样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不仅如此,她显然还多了几分精细、刻薄和泼辣。

董老师,这样评价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和他的太太克拉丽丝,我基本上同意,我对这夫妇二人也确实没什么好感。但有一点我不大明白,就是“我”的父母,尤其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的言行就没有一点儿值得同情的地方吗?于勒毕竟当初行为不正,特别能糟蹋钱。他逼得父母动老本,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在“我”父母的眼里他就是坏蛋、流氓和无赖。当“我”父母再看到衰败穷困后的于勒时不可能不一下子又想起往事,心生嫌弃啊。他欠下“我”父母的债还没有还呢,又要来白吃白喝,甚至浪荡挥霍,那怎么成呢?“我”的母亲很节俭,很会过日子,你看他对丈夫菲利普讲,“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话确实有爱面子、虚伪的成分,但也该是精细、节俭,会过日子,还很会教育儿子的表现啊。这一点就很像我的母亲啊。董老师,我们完全用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精明、刻薄和泼辣等贬义词来概括母亲这个人物形象,这是不太公正的啊!董老师,我特别希望您能够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读完这份课后作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很有头脑,应该好好鼓励。于是,我在他的作业后面写道:

XX同学,你真的很有头脑,真的太有思想,太可爱了!你的表达也很出色,可谓条理清晰,说理很到位。我很欣赏你的思辨,我会用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好好回答你的问题的。人活在世上,要树德立言。树德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立言可以德行永存,流芳百世。但是,立言往往需要真知灼见。你很有头脑和思想,好好珍惜天赋,不断发育和提升自己吧。

之后,我又专就这份作业安排了一次思辨讨论课。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同时还宣读了我的评语,展示了这份作业的复印件,以激励全体同学都要敢于思辨,积极思辨,不断提升自己独立思辨的能力和水平,将来做一个有思辨头脑、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创造品质的人,为社会文明进步、民族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表扬、鼓励、激发之后,我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主独立地从课文中再找一些可以佐证“我”的母亲克拉丽丝太太“精细、节俭,会过日子”,父母抛弃弟弟于勒的行为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理由。也就六七分钟的光景,就陆续有学生主动回答了:

生1:请大家看看那时“我”的家境。“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样的家境,母亲没法不“样样都要节省”,只能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富人家都不随意挥霍呢,更何况这样的家庭!

生2:就是啊,这样的家境,全靠母亲精打细算,处处节俭过日子呢。于勒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是“我”的父母剥夺了他的遗产,而是他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而“我”的家境又是这样紧巴巴的,对于勒这样的人的同情、怜悯,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家里的日子只会更紧巴。所以精打细算的母亲只能是特别担心地说“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生3: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不论是从“我”的父母的眼中,还是从“我”的眼中,我们都没有看出现在的于勒有任何“悔过自新”的表现。把这样的一个弟弟带回家,只能是个累赘。这个人好日子是不会过,一天只知道享受和挥霍,败掉家财。这个家,现在就这个样子,哪里还禁得起他再来挥霍呢?

生4:请看原文这一段: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社会的拜金和虚荣。如果不是“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那个做公务员的青年还不会向二姐求婚的。二姐已经26岁了呀,婚姻大事总算有了着落,还不是因为这个家不宽绰吗?所以,我很欣赏“我”母亲的处处节俭和精打细算,也理解他不接纳穷叔叔于勒的决定。

生5:请大家再看两个细节。一是“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二是“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父亲为什么要低声地对母亲说话呢?又为什么指着女婿对母亲使了个眼色呢?这原因我想大家都明白的,就是怕影响女儿的婚事,好让那个怀揣着傍富美梦的女婿继续做他的美梦,进而保住二姐这个大龄女孩的婚姻。社会现实就这么认钱不认人,叔叔于勒又有前科,又还是那么不争气,让“我”的父母有什么办法呢?

生6:我也很赞成这样的说法。其实,就是“我”母亲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几句话时,不仅是因为节俭、怕花钱,还因为两个姐姐赞成吃牡蛎的提议,她不能扫了女儿女婿的兴致,尤其是不能让女婿看出家里的拮据——必须在女婿面前装富有,摆大方啊——自己不去吃是胃不太好,怕伤了胃,至于儿子吗,则“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家境不富裕,又要装阔绰,保住大龄女儿的婚事,母亲只能这样讲话。她真的就不想吃牡蛎吗?真的就不想摆摆阔、享受一下吗?我想,她也是想的。有了好吃的东西,但买它的金钱有限,妈妈们往往都说自己不喜欢吃,而是给孩子吃啊——傻孩子们还真的就以为妈妈不爱吃呢!这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该有多么可爱啊,这一点和我的妈妈没有什么区别!endprint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发言,我为同学们的自主思辨成果而欢欣鼓舞,激动不已。我当即表扬了发言的同学,并要求他们整理好发言稿上传到班级网络群,供全体同学分享。之后,我讲了下面这段话: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确实很节俭,很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有一般劳动妇女的好品质。菲利普夫妇厌弃弟弟于勒也确有为难之处和心理障碍,这些都可以理解。家境本就很拮据,又曾被不懂生活艰难的弟弟糟蹋过不少钱财,现在这不争气的弟弟又要回来吃他们。望眼欲穿,恨不得立刻见到发财的弟弟归来的菲利普夫妇,一切美好的幻觉全部破灭了,怎能不心头火起,谩骂加诅咒呢?但是,我要说,人性是有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等弱点的,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就是这样的吗?这些像菲利普夫妇那样金钱至上、六亲不认的人,我们称之为缺少人性或没有人性!因为在这种人的心里,当“于勒”挥霍家里的钱时,便“一文不值”,成了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当“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愿意回来与哥嫂同过快活日子时,便成了他们的“希望”“福音”,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全家时刻念叨着他,盼他回来。当“于勒”再度成了穷光蛋时,就又骂他是“贼”,是“流氓”,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把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都存在,在他们的眼里、心里只有金钱,没有亲情,没有人!这样的人,尽管什么样的社会都有,但他们的行为至多是可以理解,却绝不该为道德文明的社会所容。

于勒呢,确实曾是个过不来好日子的浪荡公子哥,但却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不很看重钱。他到了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给哥嫂写信,表示愿意赔偿他们的损失,也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之情。破产之后,他又给哥嫂写了一封信。信虽简短,但是很感人。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实情,因为他认为哥嫂都很关心他,让他们不要担心自己的健康和前途。他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家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此后,他过着穷困潦倒、浪迹天涯的生活,但却没有回家,而是艰苦地自食其力,因为他不愿成为哥嫂生活的负担。于勒年轻时的浪荡、挥霍很可恨,但他却还是一个人性很不错的人。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历练出一双慧眼,明辨这生活里的是非美丑和真伪,做一个人性美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我讲完这段话,教室里就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哥嫂家境过日子
侄子留学记
侄子留学记
离开网络过日子是怎么样的
鲁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会过日子
我一个人也可以
都是“二胎”惹出的祸
彼此懂得,足矣
释道安日背卷书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