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啸山庄》中背离传统的宗教意义研究

2014-12-16 14:51刘冲
企业导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背离呼啸山庄运用

刘冲

摘  要:本文从《呼啸山庄》的写作背景入手,结合写作时代和作者本人的特征,分析了书中运用宗教元素时背离传统宗教意义的原因,并解读了具体的运用手法和背离内涵。

关键词:《呼啸山庄》;传统宗教意义;运用;背离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之一,《呼啸山庄》虽然以独特著称,但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仍体现出了那个时期的风格。艾米莉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宗教元素,但这些宗教元素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其传统意义产生了背离,在作品中营造出了一种神性、魔性、现实性交错的独特氛围。这种表现手法与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时期有深厚的内在联系,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呼啸山庄》的社会宗教背景

《呼啸山庄》成书于十九世纪,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人。当时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的繁盛令英国的文化观与宗教观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本就是英国人的艾米莉受到的影响当然更大。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宗教背景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主导整个欧洲超过千年,其巨大的投影始终笼罩着欧洲社会,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在那个时期都难免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色彩。另一方面,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达到顶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势在必然,新事物、新思想的巨大冲击动摇着人们传统的宗教观。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方面无法完全放弃宗教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以科学和自然为根基的新思想,由此产生了用新观点和新思想去诠释旧有宗教元素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外在体现就是文学作品中对传统宗教寓意的背离。

社会宗教背景构成了《呼啸山庄》中背离传统宗教意义的表现手法多次出现的根本原因,艾米莉·勃朗特原本就是一位较为推崇自然主义的女性,这令她的宗教观更容易受这种新宗教思想的影响,进而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呼啸山庄》本身的风格就具有较为浓厚的离奇、激进、凄厉甚至残酷特征,这种风格与基督教的传统宗教观是相违背的,因此作品中对宗教元素的运用与其传统意义相背离也显得理所当然了。

二、《呼啸山庄》文学表述中的宗教特征

(一) 《呼啸山庄》对圣经词汇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圣经词汇是西方文学非常常见的写作手法,这一方面是因为圣经的词句在西方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词汇往往能更便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圣经词汇往往具备非常多的象征义,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作为双关语表达出多层含义。因此,这个词在书中的运用非常丰富,而且每次运用时象征的具体意象或者有一定差异,或者同时象征多种意象,这种丰富多变的运用方式往往是普通词汇不具备的。

(二) 《呼啸山庄》对宗教典故的运用。圣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宗教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作为典故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对宗教典故的运用往往是间接的,相比直接引用宗教故事来对主题加以渲染和展开,艾米莉·勃朗特更喜欢将小说中的故事和宗教故事隐性对比。例如,《呼啸山庄》里,耐莉将希斯克利夫直接斥为“犹大”。犹大是圣经中著名的叛徒,原本身为十二使徒之一的他出卖了耶稣,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西方,将人称作犹大可以看作一种极为恶毒和厌恶的谩骂,因此这个称呼首先表达出了耐莉对希斯克利夫的厌恶。通过对比犹大和希斯克利夫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人的确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虽然这种对比来自于耐莉个人对希斯克利夫的片面主观认知,但对宗教典故的运用的确深化了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刻画。

(三) 《呼啸山庄》里的宗教观体现。《呼啸山庄》的故事描写了三代人的恩怨情仇,这其中涉及多个人的出生与死亡,在那个年代的西方,无论是出生还是死亡都是与宗教分不开的。举例来说,根据传统的宗教观念,人们在出生时需要受洗礼,死亡的葬礼、葬仪也都有严格的宗教规定。在维多利亚时代,虽然传统宗教观开始受到冲击,但这些宗教方面的仪式依然有非常严格的社会规定,并为大多数人所遵循。《呼啸山庄》通过对这些宗教仪式和宗教规条的描写,隐晦地展现出了作者的宗教观。

三、《呼啸山庄》对传统宗教意义的背离

(一)赋予圣经词汇新的象征意义。圣经词汇虽然具有非常多的象征意义,但在传统的宗教观念中,对这些“圣词”的运用比较死板,擅自为这些词汇增添新的象征义是一种相对忌讳的行为。而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不仅赋予圣经词汇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其中有多个象征意义具有异教特征,这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宗教观念。以前文所述的“天堂”一詞为例,希斯克利夫在临死前曾说过“我快到达我的天堂了,其他人的天堂毫无价值”,这里的两个天堂具有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后者是传统宗教意义上的天堂,前者则是一种理想乡的象征,从希斯克利夫的思想特征来看,他将要到达的天堂更近似于一种自由而充满热情的仙界,事实上,这是用英国传统神话中的“仙境”来诠释了“天堂”一词。从这种相对离经叛道的用法可以看出,在艾米莉·勃朗特的笔下,宗教元素已经失去了那种必然的、不可改变的、唯一的神圣性,正如同《呼啸山庄》本身的风格一样开始透露出离奇与狂野。

(二)给予宗教典故新的诠释方法。《呼啸山庄》中的宗教典故虽然仍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宗教寓意,但这些传统的宗教意义并不再是唯一。以前文所举的“犹大”的典故运用来说,艾米莉·勃朗特借笔下人物之口比照了希斯克利夫和犹大,但要知道,在传统宗教观中,犹大可以说是十恶不赦之人,如果遵循这种意义,希斯克利夫在作品中理应是个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纯粹恶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希斯克利夫虽然让人恨,但也的确是个值得同情的人,艾米莉虽然让希斯克利夫和犹大在背叛与伪善的方面重叠起来,但并没有因此就不去抒写他人性的光辉点。在希斯克利夫身上并存着爱和恨,但这爱和恨都是疯狂的,这种混杂让他变得偏激,成为了犹大。换言之,在艾米莉的笔下,犹大的典故不再是一种恶的象征,它更多地隐喻了人性中疯狂、茫然、矛盾的一面,这种对宗教典故的全新阐释令宗教元素本身也染上了人性的色彩。事实上,这与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宗教元素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宗教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新时代里对人性、对自然、对科学的需求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迫切的愿望下,宗教元素开始与人性、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呼啸山庄》中背离传统宗教意义,让宗教典故染上更多的人性可以说也是这种愿望的一种体现。

(三)体现新兴的宗教精神。即使是在那个新兴宗教精神已经开始传播的时代里,艾米莉·勃朗特的宗教观也是相当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宗教观在书中体现了出来。艾米莉一方面对宗教相当虔诚,另一方面却歌颂不被传统宗教观认可的自然,从《呼啸山庄》里对角色出生与死亡的描写来看,艾米莉反对传统宗教的规条和制度。文中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灵魂的描写更是严重违背传统的宗教观,不归于天堂,不落于地狱,而是永远在呼啸山庄的自然与田野中游荡,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幸福,也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种宗教渴望。

结语:《呼啸山庄》出自一个世界正发生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代,因此那个时代人们思想上、文化上、宗教观上的转变与迷茫也深深地烙印进了书中。这不仅令小说具备了更浓郁的时代色彩,也为其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 联合圣经公会(译).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9.

猜你喜欢
背离呼啸山庄运用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