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芳 李繁
摘 要: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得以迅速发展,是基于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路径的新亮点。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等都加快了这种需求。本文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公益创业活动,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就业模型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国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公益创业从项目咨询、企划、评估到运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就业的重要渠道,非营利性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10%,而我国仅为 0.34%,这意味着我国公益领域中巨大就业潜力尚未挖掘出来。
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已经开展公益创业实践,已经覆盖了美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开展公益创业研究,实施公益创业计划。斯坦福大学的师生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方式创办了惠普、Google等著名企业,企业成熟后开展了不少公益事业;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不仅开设了公益创业课程,还设立了公益创业的相关研究中心。
在国内,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但由于缺乏相关社会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2% ,而真正能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则不到创业总人数的5%,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中创业点子的转换率低于1%。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宽就业路径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公共服务处于供给不足和供给低效的状态,政府一直在谋求新的供给模式,公益创业对我国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
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缺乏对公益创业的科学认识,很容易停留在道德层面和形式上的一些活动;公益创业环境建设薄弱,配套资源缺乏,没有固定的组织,没有明确的传承;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就业视野局限,创业就业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二、模型构建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其根据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整合而成,如图1所示。
(1)在模型中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公益理念实体包括公共利益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服务奉献等。(2)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是受驱动孵化、政策法规、学校公益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支持力度、以及自身的风险控制与评价反馈机制种因素影响。其中驱动孵化中要使其可持续发展要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政策法规中需完善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功能与权限。(3)大学生公益创业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通过前瞻性地不断发现和利用新机会来履行社会使命和实现社会目的。(4)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将经济价值的创造和社会价值的贡献结合起来,以商业运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盈利,通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不仅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渠道。
图1 大学生创业实践促进就业模型
三、模型构建的创新点
(1)公益创业实践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需要大学生、政府、社会、资本和学校形成一个多元化合力,构建良性就业创业机制,才能促进这项工程可持续发展。(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需求,包括追求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大学生公益创业创意要激发满足人们内心的爱的高级需求,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高校应积极构建公益创业生态教育系统:依托现有创业教育资源,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具备公益创业和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从生态学角度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与协同创新互动,发挥1+1>2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创新并进行成果转化。(3)从经济学视角,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对公益创业人才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高学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4)在机会识别时运用PEST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利用SWOT进行公益创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5)提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不仅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渠道。(6)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基于浙江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可尝试挖掘出适合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实施的新思路,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进行验证。
四、结论
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公益创业活动,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大学生公益创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立足国情和大学生就业实际,准确把握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而构建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就业模型,对于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理性、包容、开放、创新的态度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道路。
参考文献:
[1]湛 军. 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7)
[2]潘加军 刘焕明. 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对 15 省 80 个高校学生社团和部分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8)
[3]边文霞.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研究--基于创业意愿视角.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
[4]唐亚阳 何飘文等.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 企业导报,2010(1)
[5]韦小双 关明. 大学生公益創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