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
摘 要:
在科学技术发展下,住宅智能化影响并改变了人类对居住模式的需求。对智能住宅的概念及模式需求进行阐述,介绍智能住宅的空间设计及具体应用,并列举案例,提出智能化住宅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统筹综合设计,为人类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
智能化;住宅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7801
1 智能化住宅的定义
“智能化住宅”被定义为:综合运用建筑、设备、电脑网络和综合布线技术,通过家庭管理平台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个系统,使其发挥多功能、高效益和高舒适性的住宅建筑运营模式。
“智能化住宅”所要实现目标是将家中各种电器、设备以及室内外的安防系统,通过总线技术连接到一个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上,从而进行集中的监视、控制,并允许异地化的家庭事务处理,藉此构建和保持最“化”的人居环境。
2 住宅智能模式的需求
传统的居住模式比较注重简单的物质需求,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并重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智能化住宅改变并影响了人类对居住模式的需求。智能化居住模式的需求体现在安全性、高效性和舒适性三个方面。
2.1 安全性
居住的安全性是住宅设计的首要问题,智能化居住模式必须满足防火、防灾、防盗等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安全性要求。
2.2 高效性
提高生活效率是信息时代居住模式智能化的重要目标,先进的网络通讯与信息处理终端设备的高度利用及人们支付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等综合方面都是其具体表现。
2.3 舒适性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通过自动化控制的家用电器及建筑设备的综合运用,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物理环境,为住宅小区创造一个更好的人性空间和舒适环境。
3 住宅智能化设计的应用
3.1 智能住宅的厨房设计
在现代居室中,衡量人们生活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就是厨房。大多数人们对于厨房的印象总是充满油污、杂乱,而数字时代的到来给厨房带来了新的革命。朋友来家里做客,为自己不是烹饪好手而担心吗?吃完饭,为收拾一大推杂物而烦心吗?这些问题在智能化设计中都可以迎刃而解。在欧洲第一幢商业性数字智能住宅设计中,伊莱克斯将所有的厨房设备都与网络化的信息系统相连,炊具、冷藏柜、洗碗机的相关信息都被同步显示在了冰箱显示器、入口处的显示器和WAP手机上。伊莱克斯所提供冰箱可以作为厨房设备的信息联系中心和生活信息服务平台,这是一台带有触屏式电脑显示器的冰箱,能根据冷藏食物、购物清单和电子日历上的预设安排来准备用餐食材;有了WAP手机的帮助,主人就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家中食物的储存情况,或是下载预存在电脑里的计划购物清单,因此在超市购物时,将不在会遗漏所需的物品。这些以前只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景象,将会在将来的生活中一一实现。使用信息网络将各种家电连接起来,形成各种厨房设备功能之间的无缝连接,将会使未来的厨房变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更加健康、便捷的家庭生活。
3.2 智能住宅洗浴空间的设计
住宅中最私密性的场所就是洗浴空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之前对卫生间的追求只是一个让人方便与清洁的场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其设计与功能也随之改变。首先是功能上的“干湿分区”和“套间”格局,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其次在电脑的控制下洗浴设备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在智能住宅的卫生间设计上,必须着眼于将洗浴设备的扩展功能与家庭生活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予以契合,以符合人们对个人健康和生活品质不断增长的期待。未来的卫生间的设计不但要为使用者提供舒适、优雅的洗浴空间,还要与不断发展的医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家庭成员的“健康卫士”。
3.3 智能住宅的卧室及休憩空间的设计
卧室是人们在家中最为放松的场所。传统卧室的主要功能是休息。智能化设计给予卧室新的使命。它将人们的休憩与健康安全联系起来。如:人们可以每天自己检测血压、脉搏及血糖等健康指标通过简单易控的电子保健器,当有身体不适时,能及时询问医生,以便及时得到医疗建议;自动床的智能化设计可以根据人们不同需求来调节到舒适的位置,从而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在安全监控上,临睡时运用ITV照相机检查室内外的情况。同时,家庭办公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未来的智能化生活将使得这一切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4 结语
智能化住宅设计概念随着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在住宅空间中的应用要遵循“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有责任站在科技时代发展的前沿,为满足人们对住宅的新需求,实现居住空间安全、高效、舒适、智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小明.日本的智能住宅[J].中国房地信息,2005,(2):62.
[2]高庆敏.智能化住宅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4243.
[3]马剑,王秀锦.智能住宅技术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0,(3):3436.
[4]陆伟良.智能小区与智能住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