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一科(西安710068) 石 爽 马凤玲
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将369例心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184例患者采用心理疗法,收到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69例,其中男210例,女159例;年龄35~74岁,平均54.15±8.26岁。冠心病160例,心绞痛149例,急性心肌梗死36例,高血压24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神智正常,能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完成量表检查,既往无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结合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心脏内科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疗法。主要内容包括:①通过积极的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尽量消除焦虑与不安情绪。②针对焦虑患者,积极教会其自我放松的方法,例如腹式深呼吸等,对失眠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③针对抑郁患者,帮助患者认识到其认知过程中所存在的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并努力改变它,教给患者弹橡皮筋的方法,及时阻断负向思维。④提供正确信息,帮助患者纠正其认知中的错误内容。⑤帮助患者建立与家人的密切联系,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
表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
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前后评定患者情绪。评定时先由患者者自评,统计者随后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注意排除人为的诱导、暗示,以免影响结果。根据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以及对心理干预的满意程度等方面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比较 见表2。心理干预前,两组焦虑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人数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比较
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抑郁程度比较 见表3。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预组患者抑郁人数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对比 见表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抑郁程度比较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对比
当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病死率较前明显升高,其原因除了发病率明显升高外,与患者多并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不良情绪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密切相关[2]。不良情绪的产生与患者所受的病痛、对疾病缺乏了解、就医的环境、医护的态度等有直接关系[3]。焦虑、抑郁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进程,直接导致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4]。医护人员应耐心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增强医患沟通,及时辅以心理干预,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在传统医护基础上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辅以心理干预,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状态较干预前明显减轻,对照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则无明显改变。心理干预后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疗及护理工作,态度积极,治疗依从性好;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对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1] 赵小丽,刘全胜,程曼丽,等.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2050例心理干预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44(4):958-960.
[2] 杨璧卉,王 静.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9):1836-1837.
[3] 胡大一,张 帆,杨进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及其治疗[J].中国医学论报,2005,31(18):959-960.
[4] 刘 影,焦林英,王淑清,等.心理干预对术后卧床骨折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