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麻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12-16 08:23:08刘化侠吕春明晁储璋万学英
护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课程我院

李 蕾,刘化侠,吕春明,晁储璋,万学英

随着我国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临床对于麻醉护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麻醉和护理界专家多次呼吁要培养麻醉护士[1]。我国麻醉护理教育虽已经历20年的历程,但麻醉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2006年我院继徐州医学院之后,成为国内第2家、山东省第1家招收麻醉护理本科生的高等医学院校。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院在麻醉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麻醉专科护理人才。

1 麻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根据社会和麻醉学科发展的需要,确立“以护理专业为基础,结合临床麻醉学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临床监护和麻醉护理能力的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让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又能从事麻醉专科护理工作,使学生在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进行麻醉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时,我院力求体现以下3个特色:①培养具备关爱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护理人才;②具备麻醉护理的专科实践能力,即在能够胜任临床各科护理专业工作护理能力的基础上,具备麻醉专科护理技能,能够从事麻醉护理;③具备创新和竞争能力,即具备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听、说、写外语能力,能适应社会、适应国际化需求,具备竞争合作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1.1 根据多方需求,形成“3+1+1”麻醉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满足临床对麻醉护理的需求,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2],先后3次召开了麻醉护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并根据麻醉护理毕业生、在校生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意见,对麻醉护理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护理学(麻醉护理与重症监护方向)的培养方案历经2005年、2007年和2010年3次修订,现已日趋成熟。目前形成了“3+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进校后经过3年时间的基础医学和普通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在第4学年的护理专业课程中增加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并在学校教学医院各科室(包括麻醉科)进行见习轮转。最后安排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麻醉科实习不少于5个月,其他时间各科室轮转。

1.2 构建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原则上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模式,前期课程以普通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为基础,后期增加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5个模块,详见表1。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中增加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3门课程,总计338学时,在麻醉护理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护理学、疼痛诊疗护理学、急危重症监护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学5门课程,共360学时。适当压缩公共课、基础课相关课程的课时。这种模式既有特色又不脱离普通护理专业基本课程,有利于护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基本素质,然后再向特色方向发展[3]。结合临床麻醉的需要,重点突出、详细讲解与麻醉相关的课程,贵在特色;实习过程中适当增加麻醉科的转科时间,减少普通科室的实习。

表1 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模块主干课程

1.3 加强麻醉护理的实验和实践教学 麻醉护理不同于传统的手术配合护理,有其特殊内容,是一门专科性强、技术操作复杂、高新技术繁多的应用型学科[4]。麻醉护理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购买了麻醉机、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手术台、无影灯、除颤器、微量泵、输液泵等实验设备,建成了模拟手术室和模拟ICU,可开展气管插管、麻醉机的使用、心肺复苏等实验;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和附属医院技能训练中心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融合,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能跟上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尽快掌握基本的生命急救、各种仪器的监测方法、技术等,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要,我院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多家麻醉科功能齐全的三级甲等医院作为见习、实习教学医院。目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主要的见习医院,包括广州、天津、北京、济南等地的10多家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并根据实习生反馈意见进行不断的调整。

1.4 建立一支“院校结合、医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麻醉护理教学团队 在确定师资结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时,优先选取“双师型”教师,在护理和临床麻醉教学领域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5]。自2007年我院麻醉护理方向开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课程均由来自于临床一线的麻醉、危重症医学、护理专家授课。截至目前,形成由42名教师组成的、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院校结合、医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麻醉护理教学团队。

2 麻醉护理人才培养的初步效果

2.1 招生、毕业与就业 2006年我院护理学(麻醉与重症监护方向)开始正式招生,首批招生57人。2007年、2008年本着自愿的原则,我院分别在2004级、2005级普通护理本科学生中择优选取了30名学生进行护理学麻醉与重症监护方向学生的培养。目前学院共培养学生521人,已培养4届毕业生共计165人,在校生356人。由于社会对本学院的高度认可,学生就业率高达100%。从事麻醉和重症监护的毕业生人数由2008年的1人到2012的19人,毕业生中从事本专业方向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毕业生大多数在山东省外三级医院从事麻醉护理工作,目前已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专业。

2.2 社会声誉与影响力 我院护理专业的麻醉方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麻醉护理的品牌,全国多家医院来我院招收麻醉专业实习生或毕业生。2012年—2013年国内多家医院来我院选聘实习生和毕业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慕名到我院计划招收麻醉护理方向的实习生,即将成为我院麻醉护理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

我院的麻醉护理教育成为许多院校和医院学习和效仿的模板。先后有浙江、山西、河南、上海、湖北、江苏等地的院校及医院与我院联系开设麻醉护理课程和培养麻醉专科护士的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护理学(麻醉与重症监护方向)已成为护理学专业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也在麻醉护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由于缺少可借鉴的成熟的建设规划和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各教学环节较为零散,存在整体规划建设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此外,护理学(麻醉与重症监护方向)的教学编制在护理学院,而后期教学任务在临床学院,也存在院部、系间沟通不到位的现象。

3.2 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仍不完善 目前,护理学已成为一级学科,学制由5年改为4年,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需要再次修订。究竟应该进行“宽口径”的培养,还是进行麻醉护理专科“窄口径”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争议。

3.3 缺乏优秀的专业教材 目前麻醉护理专业的主要教材仍多为自编的讲义,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另外,在教材内容上偏重临床麻醉部分,麻醉护理的内容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工作衔接。同时也缺少相应的配套教材和题库。

3.4 缺少优秀的专业师资 目前本专业的师资相对匮乏,包括麻醉药理学、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在内的基础课程教师及临床麻醉护理学的教师都不够专业。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也缺少专业麻醉护理师资。

3.5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山东省麻醉护理才刚刚起步,不同医院对其的认识水平不同,对麻醉护理的学生如何实习、如何带教等问题也还在摸索之中。

4 小结

历经7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的麻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日趋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国内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麻醉专科护理人才,为推进麻醉护理教育进程,加快麻醉护理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麻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仍有很多困难需要麻醉护理同仁共同面对和解决。今后将进一步加大麻醉护理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实现麻醉护理专业“社会、学校、学生的三赢”。

[1] 王志萍,曾因明,季永,等.对我国麻醉护理学专业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28-29.

[2] 李蕾,刘化侠.山东省三级医院麻醉护士人力资源现状、需求、能力和职责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8A):1993-1995.

[3] 张伟英,陈秀琴,李景田,等.麻醉护理现状调查与专业构建思路[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9,24(6):61-64.

[4] 杨维泽,黄郁,林志敏.麻醉护理本科生实习带教方法的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179-182.

[5] 马涛洪,刘保江,王肇云.麻醉护理教学与麻醉护理工作的探索和发展前景[J].护理研究,2006,20(12B):3281-3282.

猜你喜欢
护理学专业课程我院
《护理学杂志》稿约
护理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2-04 09:53:48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