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2014-12-16 08:22王定玺李小麟吴学华朱仕超
护理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康复因素

王定玺,李小麟,吴学华,朱仕超

汶川地震后伤残人员的心理、生理康复是政府灾后重点工作之一,关注地震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和影响因素,对改善地震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促进其心理生理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灾后1年相关研究显示,地震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低于一般人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就四川汶川地震绵竹重灾区地震伤残人员灾后2年生存质量和影响因素再次进行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的生存现状,为促进伤残人员的康复、提高伤残人员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地震重灾区之一: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从登记在册的地震伤残人员中将符合标准的伤残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共纳入调查对象172例。年龄18岁~87岁,其中男73例,女99例。地震伤残人员名单由绵竹市民政局提供,纳入标准:①在汶川地震中受伤,登记在册的地震伤残人员;②意识清楚,自愿接受调查;③年龄在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重症精神疾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②拒绝接受调查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进行横断面现状研究,调查量表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1],共8个维度,生理健康包括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躯体疼痛(BP)和总体健康(GH);心理健康包括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RE)、精神健康(MH)。该量表对进行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测定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问卷填写以被测对象自填为主,对少数文化程度较低者由调查员以访谈的方式协助填写。为尽量降低访谈方式可能造成的主观偏倚,事先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的严格培训,调查员的一致性达0.87。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校对后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类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数据比较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对可能影响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7月—9月共调查重灾区地震伤残人员172例,发放问卷172份,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0%。172例地震伤残人员中男73例,女99例;年龄18岁~87岁(52.3岁±10.8岁),其中以6 0岁及以上年龄的地震伤残人员居多,占43.6%;均为汉族;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72.7%;地震伤残人员的宗教信仰以不信教为主,占61.6%;居住地以居住新房为主,占75.6%,83.7%的伤残人员目前仍休闲在家,继续工作者占16.3%;经济状况:人均月收入≤200元占36.1%,201元~500元占34.3%,501元~1 000元占20.9%,>1 000元占8.7%;医疗保险以参加新农合为主,占72.1%;伤残情况中有伤残并发症者占73.8%,无伤残并发症者占26.2%;有伤残合并症者占29.7%,无伤残合并症者占70.3%。

2.2 社会支持状况 在所有被调查的地震伤残人员中仅有10例(5.8%)参加过残疾人相关的活动,地震伤残人员中有44例领取社会资助,包括低保和伤残津贴。

2.3 地震伤残人员回到社区后的康复治疗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伤残人员返回社区后有75.6%的地震伤残人员中断康复治疗;中断康复治疗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经济困难、缺乏信息和交通不便,见表1。

表1 地震伤残人员回到社区后的康复治疗状况(n=172)

2.4 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与常模比较

2.4.1 地震2年后伤残人员生存质量与地震1年后生存质量及常模比较 本研究选取李宁秀等[3]制定的四川省城乡普通居民的SF-36评价参考值作为正常参考值。将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与地震1年后、正常人群常模做比较,结果显示,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四川省普通居民,地震2年后生理健康中躯体功能和总体健康得分高于地震后1年的得分,躯体角色和躯体疼痛年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地震2年后心理健康除社会功能外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地震后1年的得分。见表2。

表2 地震伤残人员地震后1年、2年生存质量及与常模比较(±s) 分

表2 地震伤残人员地震后1年、2年生存质量及与常模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90±19.53地震后2年伤残人员 172 21.51±39.30 58.31±29.31 51.27±21.01 55.08±7.81常模 2 249 79.51±34.70 90.62±15.40 85.61±18.37 69.55±21.32 t1值 -19.353 -14.455 -21.429 -24.RP PF BP GH地震后1年伤残人员 172 19.52±34.28 50.47±29.62 50.25±15.25 46.30 t2值 -0.665 -3.510 -0.639 -8.925组别18.25地震后2年伤残人员 53.26±10.93 65.92±20.33 35.47±47.16 56.19±10.67常模 70.29±17.07 86.85±17.28 76.45±38.47 72.65±16.81 t1值 -20.440 -13.507 -11.397 -20.VT SF RE MH地震后1年伤残人员 57.45±16.01 67.40±22.88 46.17±47.01 58.95±246 t2 值 5.033 0.958 2.977 3.399注:t1值为地震1年后得分与常模比较;t2值为地震2年后得分与地震1年后得分比较。

2.4.2 地震伤残人员对健康的评价 2年后地震伤残人员对自身总体健康评价选择“比1年前好的”有40例(2 3.3%),选择“和1年前差不多”的有4 1例(23.8%),选择“感觉比1年前差”的有91例(52.9%)。

2.4.3 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的9个因素(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变化、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肢体伤残情况、伤残并发症和伤残合并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就业状况和伤残并发症对生存质量有一定的影响,SF-36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继续工作、无伤残并发症的伤残人员生存质量总分分别高于女性、休闲在家、有伤残并发症的伤残人员。年龄、家庭结构变化、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肢体伤残情况和伤残合并症6个因素对伤残人员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s) 分

表3 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s) 分

RP PF BP GH项目 例数 SF-36总分性别 男 73 412.33±93.37 27.05±42.03 61.85±30.61 47.00±21.29 55.14±8.72女99 383.67±81.65 17.42±36.85 55.71±28.19 54.42±20.35 55.03±7.11 t值 2.140 1.595 1.362 -2.319 0.088 P 0.034 0.112 0.175 0.022 0.930就业状况 休闲在家 144 390.75±78.44 17.31±36.61 55.28±28.61 54.80±19.95 55.26±7.88继续工作 28 427.65±103.58 43.27±47.73 74.23±26.90 34.54±18.12 53.27±7.34 t值 -2.093 -3.165 -3.134 4.827 1.197 P 0.038 0.002 0.002 0.000 0.233伤残并发症 无 45 436.05±95.26 43.33±48.38 71.22±28.51 35.02±21.46 54.71±6.88有127 383.16±75.39 13.78±32.38 53.74±28.31 57.03±17.63 55.20±8.14 t值 3.764 4.581 3.553 -6.786 -0.36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717 VT SF RE MH性别 男 54.52±12.17 66.44±20.61 41.10±49.23 58.41±项目10.66女52.32±9.88 65.53±20.21 31.31±45.38 54.55±10.42 t值 1.306 0.289 1.348 2.381 P 0.193 0.773 0.180 0.018就业状况 休闲在家 53.22±11.16 67.05±20.04 32.40±46.63 55.44±10.56继续工作 52.69±9.92 60.58±21.99 50.00±48.30 59.08±10.93 t值 0.224 1.491 -1.761 -1.607 P 0.823 0.138 0.080 0.110伤残并发症 无 55.44±9.88 60.56±25.69 56.30±48.11 59.47±10.74有52.48±11.21 67.81±17.78 28.08±44.73 55.02±10.43 t值 1.570 -2.079 3.564 2.436 P 0.118 0.039 0.000 0.016

2.4.4 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以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变化、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肢体伤残情况、伤残并发症和伤残合并症作为自变量,以生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得分作为应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经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地震伤残人员生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共4个,影响程度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列,依次为伤残并发症、人均月收入、家庭结构变化。见表4。影响地震伤残人员心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共2个,影响程度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列,依次为伤残并发症和性别。见表5。

表4 生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表5 心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状况

3.1.1 总体生存质量状况 从总体上来看,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的生存质量仍低于四川省普通居民[3]。这可能因地震伤残人员在地震的短时间内遭遇强烈地震、家庭财产损失、受伤或功能受损等应激事件,不论身体、心理、精力、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均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虽然地震已经过去2年了,但地震和伤残等因素对病人生存质量还存在一定影响。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与地震1年后生存质量的各维度相比,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的生理相关生存质量中躯体功能和总体健康得分高于地震后1年的得分;同时,心理相关生存质量中除社会功能外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地震后1年的得分,而且“感觉比1年前差”占52.9%。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续的康复活动,地震伤残人员的生理功能各方面虽逐步得到恢复,但是康复的速度或满意度还不够,另外也提示地震和伤残对地震伤残人员的心理影响比较严重和持续。一项关于伤残病人的心理特点调查结果显示,80%的伤残病人存在心理健康不良[4]。本调查也发现,随着躯体长期经受不同程度的伤残折磨,伤员的心理生存质量得分偏低,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情绪。因此,相关部门仍有必要继续对伤残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促进伤残人员早日康复。

3.1.2 社会支持状况与康复治疗状况 地震伤残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康复治疗状况不够理想。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的伤残人员参加了残疾人相关活动,75.6%的人中断了康复治疗。这对地震伤残人员的康复极为不利。分析原因,主要可能与经济困难、缺乏相关信息、交通不方便等因素有关。相关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不仅提供经济和物质的支持,直接改善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同时还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改善伤残人员的心理问题[5]。本研究结果提示,应加强地震伤残人员后续康复,增加伤残人员的康复活动,鼓励伤残人员参加残疾人相关组织活动,让伤残人员获得信息、情感支持、分享他人的建议和想法,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满足感,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因此,全社会应该为伤残人员营造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和谐的环境,理解关注伤残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为伤残人员参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

3.2 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伤残并发症对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 对影响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伤残并发症对伤残人员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最大。伤残并发症指因肢体伤残而引起的另一种疾病或症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存在伤残并发症的伤残人员有127例,占73.8%,可见伤残人员并未完全康复,还存在各种需要解决的并发症,尤其在肌肉萎缩、疼痛、关节挛缩僵硬、伤口久治不愈这几个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要特别关注伤残人员的伤残并发症,针对伤残者伤残程度的不同,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康复理疗计划,教给他们有利于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方法,重视预防二次残疾和消除伤残并发症。

3.2.2 男性伤残人员生存质量高于女性伤残人员从调查结果来看,地震伤残人员中男性的生存质量得分高于女性,特别是男性的心理健康生存质量显著好于女性。这与以往关于生存质量的研究中,性别是否对生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6-9]。本调查发现,在伤残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女性的情绪更低落,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可能与男性的社会适应能力强于女性有关。因此,提示在帮助地震伤残人员的同时要注意对女性伤残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积极面对生活[10]。

3.2.3 伤残合并症对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 伤残合并症是指伤残人员在躯体致伤致残的同时存在的另外一种或几种疾病,而且疾病不是因肢体伤残直接引起的。本次调查中,存在伤残合并症的伤残人员共51例,占29.7%,合并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胆结石和类风湿。地震伤残人员由于身体致伤致残极少参加活动,更无法进行身体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素质降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更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应该认真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教会伤残人员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改善躯体疾病,从而提高伤残人员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3.2.4 就业状况对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 对可能影响地震伤残人员2年后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继续工作的伤残人员生存质量总分高于休闲在家的伤残人员,由此可以看出,继续工作对于地震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继续工作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解除了自己成为家庭包袱的心理压力,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其自评生存质量比休闲在家的地震伤残人员高。就业是伤残人员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11]。因此,有必要为地震伤残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残存劳动力得到发挥,也有利于增加其家庭收入,这些都需要政府重视职业康复、创造适合岗位、给予特殊扶持等手段帮助震后伤残人员获得接受技能培训和就业的机会。

3.2.5 人均月收入对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家庭收入偏低会导致生存质量下降[3,12]。在本调查中也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地震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不难理解,家庭收入影响伤残人员的生活水平、营养状况、就医能力,进而影响其生存质量。

3.2.6 家庭结构变化对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生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让灾民绝望,但对灾民创伤最大的是亲人死亡[13]。有研究表明,地震中丧失亲人的群体其心理创伤最严重[14,15]。亲人的丧失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直接冲击着个体的心理状态,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16]。许多伤残人员亲历地震时各种地震惨况,面对亲人的丧失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的挫折和压力,这种心理强烈应激所造成的伤害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17],从而间接影响生理功能的康复。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两年,但继续对有家庭结构变化的伤残人员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仍然很有必要,只有积极改善伤残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才有利于改善生理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2年后,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心理相关生存质量,其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示在后期的干预中要关注伤残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伤残人员康复,提高伤残人员生存质量。

[1] 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109-133.

[2] 吴学华,李小麟.SF-36量表测量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信度与效度[J].华西医学,2011,26(1):12-14.

[3] 李宁秀,刘朝杰,李俊.四川省城乡居民SF-36评价参考值[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43-47.

[4] Jean C,Beckham,Scott D,etal.Health status,somatization,and severit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vietnam combat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8,155(11):1565-1569.

[5] 田成华,胜利,于欣.精神病学英汉双解词典[M].世界卫生组织,1998:1921.

[6] 苏忠.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6:1.

[7] 刘红波.SF-36健康调查应用于城市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1:1.

[8] 叶旭军.城市外来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1.

[9] King RB.Quality of life after stroke[J].Stroke,1996,27(9):1467-1469.

[10] 张金凤,赵品良,史占彪,等.玉树地震后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4):247-251.

[11] 李志,宋赟,邓维.三峡库区残疾移民生活质量综合测评及改善[J].西北人口,2009,30(1):27-33.

[12] 张东枚.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与家庭负担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1.

[13] 任锴.什邡地震灾区984名灾区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243-244.

[14] 刘丽.灾后的心理救援研究概述[J].考试周刊,2008,37(37):234-235.

[15] 胡小林,李小麟,李蓉,等.汶川地震1年后重灾区丧亲者家庭功能的现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2):202-207.

[16] 李蓉,许卢万珍,王世平,等.264例汶川地震丧亲者孤独感与其家庭功能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91-993.

[17] 唐洁,李淑琴,张凌,等.地震伤残人员的后方救治及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评估[J].护理研究,2010,24(12B):3230-323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康复因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解石三大因素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