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来喜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决定了现代经济已经是金融经济时代,具有高度货币化和以高度信用为基础的特征。同时,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态特征是区域化发展,具体表现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由于金融中心层次的不同,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国家级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一个国家金融发展乃至经济的发展;从城市层面看,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因此,从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来看,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目前各大城市角逐金融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竞相谋划把自己建设成为金融中心的目标,抢占发展金融中心城市的先机,进而赢得区域发展的主动权。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问题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归纳总结出当今金融中心的三种分类方法;赵晓斌(2003)将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阐释为“信息腹地”(information hinterland)理论;潘英丽(2003)探讨了金融中心具有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冯德连、葛文静(2004)认为拉力与推力是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两大因素,金融中心以“轮式模型”成长;尤哲明(2010)认为至少在宏观上,金融中心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城市群相关理论的影响;夏斌(2011)等人对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研究[1]。
然而,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由于各地各自为战,缺少综合研究,对于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宏观现状、理论依据,还缺少较为详尽的分析,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及实践层面深入研究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课题。笔者结合郑州的实际展开研究,从第一、二部分进行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理论研究,明晰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概念、层次;第三、四部分进行实践研究,从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各地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各自的竞争位次,研究郑州在建设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进展情况,明晰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短板和优势;第五部分进行对策研究,提出郑州加快建设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归属于区域金融学科,是对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其研究对象是区位和金融。Gehrig指出,金融中心的产生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取决于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的相互博弈。金融中心产生的向心因素是有助于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一是规模经济,即区域经济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发展,二是市场流动性,即商品流动的便利、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发展,三是信息溢出效应,即所处区位占据信息高地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发展,现实中向心因素往往由大规模金融企业集聚产生;金融中心产生的离心因素是阻碍金融中心产生的因素,一是市场进入成本,即金融业的经营越不易进入,阻碍金融中心产生,二是政治干涉及地方保护所造成的进入壁垒,由于金融是经营资金融通的行业,资金追逐利润的特性,它要求资金自由进出,所以政治干涉及地方保护所造成的进入壁垒将阻碍金融中心产生。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时,向心因素大于离心因素,就会形成金融中心[2]。
金融中心可根据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力由低到高分为五类:一是地区金融中心、二是区域金融中心、三是全国金融中心、四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五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详见图1)。
图1 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关系
分析已经形成的金融中心,从其形成逻辑来看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伦敦形式。17世纪的伦敦之所以成为金融中心,是由于当时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兴起,英国工业效率得以大大提高,英国经济实力实现了迅速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银行和商人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驱使下,纷纷到伦敦以至英国进行投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确立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伦敦由资本极化阶段开始向资本扩散阶段发展,成为世界主要资本输出国家,伦敦也由此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种模式是伴随区域经济增长,区域资金需求更多,金融机构为满足资金需求,纷纷来到这个经济增长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中心,这种模式可归纳为市场引致型的金融中心。
第二种是新加坡形式,新加坡在1965年刚刚独立,这时国内经济动荡,经济基础薄弱,属于第三产业的金融产业落后,尚不具备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但是,1968年,新加坡政府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重点在离岸金融业务上做文章,对离岸金融业务进行开放,降低税收,成功吸引了外资银行。经过十多年着重于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取得成效,成为亚洲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这种形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主要表现为政府根据国内城市的基础,针对原本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政府利用现有条件,从政策措施上吸引金融机构驻入,创造和强化其比较优势。
第三种是多个金融中心并存的形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利用自己国家幅员辽阔的优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根据金融中心层次和功能定位来划分,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非纽约莫属;金融决策与管理中心是华盛顿特区;中东部金融与期货交易中心是芝加哥城市;中部金融中心为休斯敦;太平洋盆地区域的金融中心的名号归属洛杉矶;高新科技投资中心的名号当属旧金山[3]。可以看出,各个金融中心在竞争中发展、在互补中共存,每个金融中心尽管所辐射的区域不同,但都发挥了各自优势、承担了不同的分工职能。这种形式根据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不同,因此不同层次的地区需要有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与之相呼应,共同促进这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上述国际经验可以看出,金融中心构建分为自然演进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两种情况,在当前形势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要两者结合。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郑州市、河南省经济在中部的辐射力,为金融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等措施加快促进郑州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速度很快,3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发展历程。但从总体上判断仍是“金融滞后”。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待提升,我国国内一些大城市在金融方面都做过谋划,力求以金融业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积极进行金融中心的建设。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基于上海服务全国,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截至目前,上海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及深厚的金融历史积淀、北京凭借首都金融总部聚集优势、深圳凭借特区及深圳交易所的优势,确立了全国性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其他城市如天津、杭州、西安、大连、青岛等26座城市也纷纷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详见图2)
图2 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26个城市”地理分布
从区域金融中心的“26个城市”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我国无论从西到东、还是从南到北,全国各地都重视规划和发展区域金融中心,从正面看表明各地政府以区域金融中心为手段发展金融的热情,重视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从负面也不可忽视相对我国区域经济总量来讲,提出的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数量偏多,各地有盲目攀比的情绪。
郑州2007年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2012年9月5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了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 3),综合竞争力排名的结果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天津、大连、成都、苏州、武汉、沈阳、宁波、重庆、西安、厦门、济南、青岛、长沙、郑州、福州、昆明、无锡、合肥、南昌、长春、温州、哈尔滨、石家庄。这一衡量我国29个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的指数显示,我国金融中心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仍取得一系列新进展。第三期CDI CFCI综合竞争力排名显示,中部区域的平均得分为24.85,稍低于全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平均分25.54,中部区域的金融中心在全国29个金融中心中处于靠后的地位。郑州综合实力得分23.37分,在29个城市中排名第20位,武汉继续在中部地区保持领先,郑州与长沙、合肥、南昌基本处于同一水平[4]。
1.全国比较:郑州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差距大
表1 2012年金融业GDP前20名城市(单位:亿元)
目前,国内金融业发展水平以北京为最高,上海排在第二,深圳排在第三,2012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三个城市分别是2592.5亿元、2450.36亿元和1819.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是14.6%、12.19%和14.0%。而郑州市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仅为346.9亿元,占GDP比重仅仅是6.25%,可见无论从金融业增加值的总量上,还是从GDP占比上都与北京、上海、深圳差距巨大。以2010年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分析,郑州排名全国第14位,但到2012年,郑州排名全国第18位,比2010年落后4位(详见表1)。
在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直接贡献和税收方面,郑州市与主要城市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2012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23.9亿元,金融业成为北京的第一支柱产业;2012深圳市金融业贡献税收454亿元,金融业就业人员占全市比重仅1%,但实现的GDP占全市14%;而对比郑州,2012年金融业实现税收仅65.97亿元,可见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
2.中部区域比较:郑州金融业在中部城市位居第二
2012年,郑州金融业增加值346.9亿元,在中部地区仅次于武汉,与武汉有184亿元的差距,但从2010年郑州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五个城市中处于最末位置(详见表2),说明郑州金融业发展与前边武汉差距在拉大,与后边追兵城市的距离在缩小,所以,郑州在金融业发展上切不可掉以轻心。
表2 近年中部省会城市金融业增加值数据比较(单位:亿元)
3.郑州地方金融发展主体水平亟待提高
以2009年数据度量,郑州拥有1家本地法人证券公司,资产总规模为138.63亿元,当年承销2.7亿元,经纪规模为7265.34亿元,这些指标在中部处于最后水平。在保险类机构实力方面,郑州仍处于靠后位置,武汉、合肥都有本地法人保险机构,而郑州本地法人保险机构尚为空白;尽管在保险机构方面,郑州差距较大,但值得提及的是郑州本地保险市场业务规模处于中部第二的位次,仅次于武汉,表现了郑州保险市场业务发展的潜力。在银行类机构实力方面,从本地法人商业银行数量、外资银行在本地的营业性机构数量、商业银行支行数量、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和本地法人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等六个方面来衡量,郑州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地方金融发展主体水平进行比较还处于落后位次(详见图3)。
图3 中部地区地方金融发展主体水平比较
着眼全国视野研究,京津以南、广州以北,从北向南方圆1000公里范围内,西安以东和济南以西从西向东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这个区域近50万平方公里,较大部分区域是中部六省的区域,是我国由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过渡的中间区域,相比西部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理应有2-3个地区性金融中心城市,郑州位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钱西流中枢的关键位置,这为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广泛的经济腹地,有利于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5]。
郑州作为黄河中游地区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以郑州主城为核心,以郑州辖区和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城市)为腹地,辐射全省及周边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等相邻地区。目前河南省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第五,已经超过一亿的人口总量,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消费人群,这为郑州区域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201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9810.14亿元,较2011年增长增长10.1%,这为作为人口全国第一大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五大、中西部经济总量第一省的省会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提供了雄厚的基础[6]。
2012年郑州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比2011年增长12%,名列2012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GDP排名第20位,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郑州名列全国城市第1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郑州名列全国城市第19位;省会郑州经济总量居中西部前列、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显现着郑州建设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潜力,说明郑州城市正在借助大量的“四流交汇”,即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交汇扩散的区域优势,“四流交汇”使得郑州近年经济规模快速发展,其中的资金流为郑州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得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郑州建成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的长远战略目标是:首先须赶超中部的武汉,形成金融生态区;然后逐渐向沿海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城市靠拢,如宁波、济南等,形成金融发达区;最后形成中部地区具备较强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发展从表面理解是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但深刻理解金融发展逻辑,金融的发展在于经济的支撑,所以就不能就金融论金融,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就要夯实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要在区域上做文章,使郑州和周边经济的增长空间得以拓展,为郑州经济保持一定时期的增长打好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要紧紧抓住建设大郑州都市区的契机,提升大郑州都市区的范围,拟建的大郑州都市区范围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郑州市行政区,二是向东拓展的开封市区,三是向北拓展的新乡市平原新区,四是向西北拓展的焦作市焦作新区,从而使郑州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过程中摆脱行政区划的制约,使郑州金融业有发展的广阔空间。二是要对河南及郑州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建设多个现代产业集群,从而使得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具有坚实支撑。三是要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坚持遵循服务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河南区域经济的特征,金融发展要促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即要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在工业化中以金融促进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在城镇化中以金融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为支撑,尽量好地发挥金融的纽带作用,为多种产业良性发展提供高效支持,打好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当今各地竞逐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创新飞速发展的时期,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也必须采取时不我待、顺应创新的政策措施。首先,在金融支持实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上进行创新,如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加快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实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双赢。其次,要在金融发展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促进郑州金融资源集聚。目前,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已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具备一定基础;下一步,要优化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的环境,加大吸引金融机构入驻的政策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后台服务中心进驻,从而使CBD、CBD副中心成为金融产业集聚基地。最后,着眼我国总体直接融资金融发展较慢、但后续发展空间巨大的现实,郑州目前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就要继续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和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建设,从而使郑州直接金融的发展能够走在中西部城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1]苏玉峰.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55.
[2]王敏.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11):36-41.
[3]郑冉.区域金融聚集与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12,(8):43-44.
[4]杨丽花.深圳金融竞争力与北京上海差距扩大[N].证券时报,2011-09-06,(5).
[5]王楚明,鲁春义.基于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建设[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54-59.
[6]林先扬,王珂.郑州市郑东新区总部企业集聚策略研究[J].企业活力,201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