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
摘 要:“育人”是教育的航标,统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其起点与终点都在:“育人”。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落实好“育人”的宗旨。
关键词:语文教学;育人情感
当前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育人的核心,用“分数”替代了语文素质,成绩成了大多数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目中无人,更淡化了学生品德思想的塑造,弱化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审美情操的熏陶感染。从“育人”的理念出发,审视语文教学,转变教学行为,推进语文教学。
一、发挥语文学科特点,突出灵魂铸造
人文性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囊括了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等人文内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铸造一颗崇高的灵魂,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是第一位的。
制定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过大,过于笼统,难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空洞的说教,甚至只依附在学案上,并未真正走进课堂的学习,成了可有可无的应景之物,更谈不上影响学生,触及心灵。情感目标要从文本内容中来,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中来,要切合学生的情感诉求、思想需求。同是表现父爱,朱自清《背影》中的父爱具体体现在以衰老之躯,在郁闷的心情下为成年的儿子过铁道卖橘子;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父爱表现为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和独立做事的能力;而《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对傅聪的爱则呈现为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引导与鼓励上。同是父爱,表现不同。在制定情感目标时不能用“体会父爱”、“感受父爱”等这样简单、笼统、无温度的词语表达。
情感目标要落实于学习过程中,借助具体的教学环节达成。制定出具体的情感目标后,要通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环节来落实,让学生感受、体会。这不是贴标签式的简单的做法所能凑效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博爱胸怀,济世心结,只有通过学生探究杜甫生平经历,了解从小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了解不同阶段杜甫在文章中关注的事情,学生才能对杜甫的品格有深刻而切身的体会。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虚伪,嗜钱如命的品行,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深恶痛绝,“表演”相关的情节比空洞的说教,苍白的分析有力的多。比如胡屠户接受女婿范进馈赠银子时用了“攥、舒、缩、揣”四个动词,让学生在一伸手,一缩拳中直接体味,其间的滋味不言自明。课堂上安排具体的教学环节,使情感可言、可感、可触。
学生沉浸朗读。朗读是入情的最好的方式。文章中喜怒哀乐的感情,人物形象高贵与卑贱的灵魂,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可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情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味过程。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读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读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二、瞄准语文基本素养,奠基学生人生
“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强调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朱先奇副主席的这句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功能。
中学的语文教学,要摒弃追求“高分”,以培养“素质”为目标;应由“教知识”转向“育素养”。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涵盖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和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五个方面。这不是知识点,不是能力训练,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语文素养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会成为他们将来发展的基本因素。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 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什么是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看主要有这么几点: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圈点勾画,自主阅读,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等。好的习惯成就的是学生的未来,养成好习惯学习就成功了一半。扎实地做好养习惯的工作,即便是现在考试成绩差,也不能代表将来不能赶上去,因为他(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提出要求,做好规范,养好习惯。习惯是形成素养的核心要义,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
语文素养的养成,要从切实关怀学生人生的高度去培养,假、大、空的做法只能使其成为空中楼阁;忽视熏陶感染,违背了语文素养养成的特点;轻视循序渐进,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三、着眼未来发展,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中国梦,必须有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才能是未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对人才的要求。中学教育应把“创新”作为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应担负起学科的责任与使命。
呵护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立表达。语文课要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自主质疑,主动发现,用学生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本中人物的认识,对意境的感受。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尊重学生的认识。这利于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