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
摘 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能否上好这门课程对于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让学生在剧情中学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课堂小品的形式,使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升华。
二、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开展课堂辩论,是学生拓展认识,深化明理的有效方法。央视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让学生在网络中学
互联网上有好多可以用来的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作为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搜罗典型案例亦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自己搜集整理特定专题的案例,已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和典型事例,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处理,设计了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明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身心愉悦,有安全感,自主地,敏捷地去探索。如在上《当代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先录制好枪声、喊杀声、冲锋号声,再找出叶剑辉怀抱炸药包扑向敌人的镜头,创设出一种战斗情景,在战斗氛围中使学生真正懂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当代最可爱的人。在网络环境下创设情景,以境入情动人,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无感激之情,也无感恩之心。
例如在上《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六、让学生在换位中学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