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杰
摘要:电化设备在信息储存和传输上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科学也应当加强与多电化教学手段的整合。通过电化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同时学生的求知视野也得以扩展。充分地利用好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同网络一样,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本文从正反两面的三个要点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化手段。
关键词:小学科学;电化教学;多媒体;科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71-02
一、“三宜”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课程,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是无法以无声或静止的状态呈现出来的,所以文本化的知识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为了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引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多媒体的优点与小学科学的课程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荣共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宜作为课程资源来源的新通道。电化教学辅助手段除了包括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外,还包括了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和整合功能,小学科学的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强大功能作为教学的资源支撑,如近期的新闻材料、科学竞赛、实验演示,等等来为科学教学作辅助,给予学生不同的视觉冲击,从多重感官增强学生对既定科学知识和现象的理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科学事件的纪录片和科学家的视频材料给学生观看,比如《科学记录》、《走近科学》、《决战量子之巅》、《科学家》,等等,让学生对科学活动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他们开启走近科学世界的大门。当他们感叹科学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上的知识来学习科学世界。再到六年级下册的“神奇的能量”的学习,教师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网络搜索为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能量利用资料,并通过投影仪展现这些能量的发掘过程和使用过程,增加视觉效果、拓展课本知识。这也正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首要目的——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
2.宜用来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容易被新奇、绚丽的东西所吸引。而多媒体技术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可以用来创设绚丽的屏幕效果,还原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再加之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有比较新奇的现象和知识,所以如果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制造出强大的“合力”,营造小学科学课堂热闹活泼的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之外迅速聚集起来,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但怎样才算有机结合,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形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电与磁”这一单元时,教师若截取周星驰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零零发用磁铁与无面人周旋的那个片段来展示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这个诙谐幽默有略显浮夸的电影场景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记忆教学内容。学生们会根据这一现象来思考教学中应用的模式。思维模式会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像这样以此夸张的电影手法对科学现象进行表述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有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抗拒感,这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第二个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宜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新课程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本质特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之下,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只有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才能逐渐实现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也应当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以及形成科学素养的新载体和新工具。例如,小学生在试验中要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到实验的乐趣,结合课本的知识和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学习。将小学生课堂中的知识转化为动手实验操作的活动,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不仅需要学生结合本课新知,还要充分连结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自身探究的载体,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探究任务。这也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载体。
二、“三忌”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但其功能虽然强大,也为学生提供了多重的感官刺激,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们在运用时还是应当有所取舍,不可盲目嫁接。使用不当不仅有可能损害课堂教学的正态化,甚至还会桎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运用多媒体要切忌以下三点。
1.忌以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途径,但有一些科学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高水平,或是嫌设计实验和做实验太麻烦又浪费时间,于是就直接在上课时以课件演示取代了实验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亲身进行实验操作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若只是通过多媒体演示蜡烛燃烧、钢铁生锈的过程,虽然学生能更快速更全面地观察到蜡烛和铁的变化,但是却无法在脑内形成一个物质变化的具体过程,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且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不进行实验和探究便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的奥义。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只是让学生观看一些没有实际性操作的课件,学生们根本就学不到什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学习的乐趣,他们会更加乐意去学习。因此,动画演示是完全不能和动手操作所带来的学习效果相提并论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得用多媒体技术全部代替实验操作,要学会合理运用。
2.忌以图片和视频代替实地观察。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且能快速掌握知識,同时发展其理性思维的水平。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实物观察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加速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减退。例如,认识岩石与矿石的教学,若只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岩石与矿石的区别,学生虽然也能掌握知识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没有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和比较,学生无法对两者形成一个实际、直观的印象,知识记不牢实。这样的教学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利于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所以课堂上应当多让学生接触实际能摸到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本质。小学生在课堂中如果只是用眼睛观看图片的话,就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再如“植物的一生”的教学,有些教师觉得让学生亲手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太麻烦了,耗时也长,所以索性就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只短短几分钟就把植物从发芽到结果再到凋谢的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像这样以观看视频来代替学生的养殖观察,虽然方便快捷,学生也能从中学到知识,但是只用到眼睛的观察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察,忽视了多感官和情感的参与,弱化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不偿失。
3.忌以课件呈现代替课堂教学过程。网络上的课件资源极其丰富,有的教师就直接按照课件上的程序来实施教学,自己不备课,也并没有以自己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内容进行修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严重弱化了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也违背了电化教学的初衷。这样的學习方法使学生学不到更多的丰富的知识,只能死板地学到书上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学程序还是应跟着教师的预设走,而不是课件的顺序走。而且科学的课堂是变化莫测的,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层出不穷,课件很难预计到突发的状况,不能对学生的提问一一作出解答。因此,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课件,多花点功夫自己制作课件,把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写进课件,以及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有一定的课堂预设,把课件结构设置成版块结构或是线性结构。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备课,以适应课堂的变数。总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课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
三、结语
总结以上多媒体课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尽管具备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地位不能被完全取代。应该立足教学实际,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两者有机结合,教师不能“为用而用”,而是要与教学内容服务有机配合,在必要的时候对我们的教学进行辅助。恰当、适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同时,教师要谨记本文的“三宜”和“三忌”,使电化教学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2]刘永军.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点滴[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
[3]杨燕军,徐海伟.在生理机能实验课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
[4]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
[5]朱佳滨,韩春涛.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的运用[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