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危机与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

2014-12-15 18:57郭佳
当代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疫区博拉实力

郭佳

埃博拉疫情是2014年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引人瞩目的热点。疫情从最初远在非洲一隅,不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局部问题演变为拉响全球警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并且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演化为一场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危机,在将错综复杂、此消彼长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卷入其中的同时,也折射出各国在非洲借助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施加软实力影响的博弈。

埃博拉疫情的肆虐

至2014年11月,本轮埃博拉疫情经历了蔓延—趋缓—反弹—缓和四个阶段。疫情于2013年12月首先在几内亚南部一个村庄中爆发,此后迅速蔓延至数百公里外的首都科纳克里及邻国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在相关卫生部门的努力下,疫情在2014年4月中旬至5月底曾出现过放缓趋势,然而很快病毒又开始了新一轮反扑,且持续恶化。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这轮疫情爆发确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之,全球及区域性、次区域性国际组织,主要国家行为体均加大了关注及援助力度。在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严防死守下,疫情于10月底出现逆拐点,呈现出缓和迹象,之前的重灾区利比里亚也于11月13日宣布解除实施了三个月的国家紧急状态令。尽管如此,疫情的发展仍不容乐观,截至11月19日,感染、疑似病例达到15145人,死亡5420例。

一、本次疫情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

其一,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此次处于疫情重灾区的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均位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贫困导致上述国家卫生条件落后,医疗防控和救治体系十分脆弱。医疗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很多治疗机构人满为患,无法收治新的病人。医务人员身兼数职,在缺少防护设备的条件下长期超负荷运转,生命受到威胁,而医护人员的不断感染死亡又加剧了这一状况。加之民众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和自我防范意识,防治运动的开展和卫生意识的提高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杜绝传染病的流行,而一旦疫情爆发更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其二,一些传统宗教、文化观念和风俗加速了疫情蔓延。尽管受殖民宗主国文化的影响,非洲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但非洲传统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非洲传统宗教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信仰治疗,除鬼降魔,从而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在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教堂,一些神职人员宣称,教堂能够治愈埃博拉病毒。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埃博拉患者不相信医院和医生,而是相信教堂,从而延误了治疗。西非很多地区的传统葬礼习俗中,亲属要触摸尸体并停尸数天,而此时正是埃博拉病毒传染性最强的时段,据悉,几内亚60%的埃博拉患者都是参加葬礼而感染的。非洲人喜食野生动物的习惯也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几率。

其三,国际社会对疫情的反应滞后。本次埃博拉疫情迅猛程度及复杂程度史无前例,单靠受灾国家自己的力量很难对抗疫情,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然而,在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主要国际组织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无国界医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成为了当时救援的主体。直到第729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死亡后,世界卫生组织才在7月31日启动了埃博拉疫情应急反应强化计划,这是世卫组织首次将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提升到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高度,而此时距离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七个月,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随后世卫组织承认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规模被“严重低估”。

二、疫情对非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不仅仅是一场非洲局部地区的公共健康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影响还可以波及到疫情爆发区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引发经济、社会、人道主义灾难,甚至使全球安全受到威胁。

首当其冲受到疫情影响的是西非地区的经济。疫情爆发后,西非国家纷纷关闭边境口岸,泛非及国际多家航空公司先后取消了往来疫区的航班,纳米比亚、赞比亚、肯尼亚、南非等国限制来自疫区的人员入境,美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发布旅行警告。重重禁令在疫情发生地与其他国家之间筑起“围墙”,给双边经贸发展、人员往来带来障碍。疫区国家受到负面影响、资金流入大量减少的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对抗疫情,这势必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过去的几年中,西非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2013年,西共体国家以6.3%的经济增长率领跑非洲。但受到疫情影响,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10月的估算,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2014年的经济增长将分别由此前预期的11.5%、5.9%和4.5%降至7%、2.5%和3.5%,这三个国家2014年的经济损失总额将达到3.59亿美元。若疫情继续蔓延至其他国家,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达数十亿美元。总之,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那么它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对西非经济的打击将是十分严重的,而且,埃博拉疫情在影响上述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给整个非洲大陆投下阴影。

其次,疫情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疫区多家收治过量埃博拉病人的医院的医务人员因为在缺乏防护的情况下低薪超负荷工作而举行罢工。一些诊所由于担心接收到埃博拉患者会引起其他病人和医疗人员不满而不再对外开放,拒收任何新病人,医疗机构的关闭导致大量普通患者也无法就医,从而引发医患纠纷。一些隔离区内的民众因生活用品短缺、物价上涨而怨声载道。上千名儿童失去单亲或双亲,从而沦为“埃博拉孤儿”。疫情还引发了通货膨胀、食品短缺等次生危机,造成市场混乱。

其三,疫情的影响不仅限于西非,随着全球关联性增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一座不受外界影响的孤岛。2014年9月30日,美国本土确认了首例埃博拉患者,这是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第一次走出非洲,随后,位于欧、亚两洲的西班牙、印度也于10月、11月相继出现疫情。这种曾经被认为是“黑非洲特产”的传染病如今已成为关乎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安危的“国际传染病”。此外,虽然主疫区仍然远在西部非洲,但东、南非洲的旅游业业已受到重创;尼日利亚北部的恐怖主义本来就阴云不散,如果埃博拉疫情失控,恐怖分子会趁势更加肆无忌惮,从而给全世界带来安全隐患;在疫情控制之前,各国来自西非的进口矿产将骤减乃至暂停;疫情使得西非可可豆减产,严重影响了国际巧克力供应。

埃博拉危机与中国

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

病毒没有国界,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抗击本次疫情的战役,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考验大国责任担当的试金石,从而“对决”出各国软实力的高下。

一、国际社会在疫情中的软实力之争

本次疫情中,国际社会的援助主要体现在提供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资金支持以及疫苗研发三个方面。在疫情爆发初期,国际社会并未予以足够重视,美国、埃及、日本等国的医务人员还在第一时间撤离了疫区,参与救援的大多是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中国是最早参与埃博拉救治工作和提供物资援助的国家,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医生始终坚守一线,几内亚首都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医生接诊的。自8月初开始,在援非医疗队的留守基础上,中国又向三国陆续派出多批公共卫生专家以及进行一线防控和救护援助的短期医疗队进行增援。4月和8月,中国还两次向疫区三国及几内亚比绍提供了总价值为3400万元人民币(约合554万美元)的人道主义物资援助。相比之下,国际上大批人员与资金援助是在8月底至9月,随着疫情的不断扩大及其全球性影响的逐渐显现才开始到位和兑现的,而此时,事实上已错过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大批人力、物资姗姗来迟,特别是一些之前反应漠然的国家这个时候却高调出镜,不断提升援助力度。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日本、中国等多国也纷纷加快了疫苗研发的进程。在全球向西非提供人道主义声援的同时,各国也在借机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场软实力比拼,争夺声誉红利的暗战,而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始终发挥主动性,尽显大国责任的担当。截至11月20日,中国已分四批向疫区国家提供了总价值为7.5亿元人民币(约合1.2亿美元)的援助,成为累计向非洲提供援助批次及金额最多的国家之一;累计派出近450名医务人员参加一线救治;为疫区国家援建了生物试验室和治疗中心;并帮助周边十国降低疫情输入性风险,推进中非公共卫生的长远合作。

二、中国在埃博拉危机中软实力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近年来中非关系持续升温,中国在走进非洲的同时,由于“动了西方的奶酪”也饱受非议,而在这场埃博拉危机中,中国的作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也为中国在非洲进行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其一,软实力的建设需要有硬实力作为依托和基础。软实力作为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需要硬实力的支撑。只有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而带动的政治、军事、科技实力的提升,软实力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和增强。在本次中国抗埃援助中,如果没有国内强大的财政支持、完善的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先进的病毒检疫检测技术,以及远程物资运输能力的保证等,就很难实现富有成效的援助。同理而言,在目前国际社会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研发的竞争中,谁率先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占有了先机和主动。

其二,软实力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此次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快速出击,是源于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对非医疗援助的积淀。事实上,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最早始于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的第一支援非医疗队。51年来,中国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约2万多人次医护人员,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病人,成为中国对非援助中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王牌项目,被非洲媒体称为“默默送了半个世纪的礼物”。软实力建设并非如经贸合作一样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感情的培养、文化的交流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努力,本次疫情中各国对中国的褒奖也并非仅仅针对一时一事,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帮助完善非洲医疗卫生体系,致力于建立受援国管控疫情的公共卫生长效机制的肯定。

其三,软实力建设要强化优势,有的放矢。文化、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是软实力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软实力更是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中的一块短板。中国在非洲软实力建设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于中国对非政策的吸引力方面,也就是外交政策中,其中对非医疗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见成效,最具影响力的。特别是在全球瞩目的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自身软实力中的比较优势,而且以更具灵活度,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实施(如本次疫情中首次派出公共卫生专家和短期医疗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四,软实力建设要有通盘的战略考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本次医疗外交的成功还胜在政府与民间、政府各部门与卫生系统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密切配合上,正是各个环节的畅通无阻保障了人员、物资的快速到位。而从整体看,中国公共外交的资源整合程度还普遍较低,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战略布局也亟待完善。

其五,软实力建设需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构建传播的平台。长期以来中非合作中诟病最多的就是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存在劳资纠纷、人权问题、环保问题、雇工问题等诸多话题。而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企业不仅能够做到遵纪守法,而且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但中国人相对低调和内敛的性格使得这些行为往往缺乏宣传的渠道,让一些流言诽谤长期得不到澄清。在本次疫情中,身处疫区的多家中国公司,如华为几内亚办事处、承接几内亚最大水电项目的中国水利电力公司等都采取了涵盖当地雇员的各种防范措施,为当地员工讲解防护知识。在外国公司纷纷撤离或搁置在建项目的情况下,中国港湾工程公司仍坚守几内亚,在给予疫区人民以心理支持的同时,克服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按时完成科纳克里集装箱码头的扩建项目。在利比里亚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建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能加强与当地媒体的沟通,将这些行动与举措公布于众,无疑是让国际舆论关于中国企业利益当先,无视人权等论调不攻自破的最佳时机和途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责任编辑:魏银萍)

猜你喜欢
疫区博拉实力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直面“埃博拉”之惧
埃博拉魔爪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