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道明(鹰潭市农业局)
近年来,鹰潭市各级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畜牧、水产生产,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运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结合调查情况,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供几点思考和认识,供实践作参考。
1.粮油生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况。一是“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鹰潭水稻生产历年来普遍存在“两多两少两重两轻”(施氮肥多、纹枯病多,用种量少、施钾肥少,重前期管理、轻后期管理和重虫害防治、轻病害防治)等关键问题。近年来,该市按照省农业厅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广泛的“种、肥、密、水、机(机插秧)等方面的试验示范及综合组装、集成和优化推广应用,2013年全市推广应用面积130万亩,平均亩增收稻谷95.35公斤,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二是粳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为逐步实施农业部“北粳南移”计划,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鹰潭市全面落实粳稻试验示范工作计划,在全市开展了不同用种量、不同秧龄、不同栽插方式和肥水管理等的试验示范。在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下,连续三年在贵溪市开展粳稻百亩连片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开发办、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领导和专家莅临示范现场考察。粳稻甬优12号实测最高亩产达1673斤,平均亩产1556斤。粳稻示范成功,为该市逐步落实农业部提出的“北粳南移”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粮油作物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全市水稻抛秧、无盘抛秧、少免耕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29万亩,增幅30%;油菜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超过65%。粮食连年增产、油料总产超历史。
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按照“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的推广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亩平均节本增收31.5元。
五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全市实行综合防治面积74万亩,实行耕沤螟技术1.5万亩,种子消毒预防害虫技术38万亩,灯光诱杀害虫1.2万亩,生物农药应用技术67万亩,为发展绿色植保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是农作物新品种区试、展示示范推广应用。通过品种试验示范展示,筛选推介适合种植优良农作物品种50个,主导品种面积占总面积85%,《水稻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项目》获得鹰潭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对促进水稻新品种推广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2.畜牧、水产养殖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一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应用。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现全市已基本普及,规模养殖量的85%以上使用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大大提高了配种率、产仔率,减少了公猪饲养量,增加了良种的推广面,减少了动物疫病的传播,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养猪产业的经济效益。现全市年推广优质良种公猪精液30万头份,提高配种率5%-10%,经产母猪产仔数每窝达11头以上,增加收入400万元以上,减少了公猪饲养数1600头,节约公猪养殖成本800万元,良种推广增加收益1000万元,减少疫病节约600万元。共计节本增收在2800万元以上。
二是特种水产养殖品种、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从2010年至今,全市大力引进推广特种水产,重点发展泥鳅、欧洲丁鲑、淡水澳洲龙虾、甲鱼、鳜鱼、棘胸蛙等,全市共有特种水产养殖大户126家,养殖面积2.1万亩,2013年全市特种水产养殖产量1.25万吨,产值达到2.9亿元。同时,为维护养殖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市大力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全市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2家,面积9700亩。
一是农业经营分散,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技成果推广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还是按照计划模式建立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农户往往还是被动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三是农技推广缺乏有效协调和沟通,重科研、轻推广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松散、政出多门,不能形成合力,很多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与实际相脱节,真正先进实用、农民乐意接受的科技成果还是不多,广大农户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实用。另一方面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之间关系脱节,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推广难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仍然不高。
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农业农技推广人员的推广成果往往与其利益没有挂钩,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缺乏与农户有效信息沟通,农技推广工作往往陷入被动状态,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要求相结合。要做到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鉴于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进行推广;对于弹性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技术,就应该由政府承担推广。
三是加大农技成果经费投入。各级要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随财政增长而增长”的要求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
四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技人员的新老更替与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